|
摘 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表面遮盖显示在骨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外伤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轴位CT扫描后行MPR和3D成像,并与DR平片对照分析。结果:本组三维成像对骨关节创伤显示骨折98处,脱位6处,准确显示了骨表面及骨内部的骨折线走向、骨折断端的移位及关节腔内部情况和骨折线周围软组织结构。而DR平片显示骨折86处,漏诊12处。结论:螺旋CT的MPR及SSD重建有助于骨关节碎片的立体定位和关节脱位分型,是诊断复杂骨折的有效工具,对显示不规则骨或扁骨的细微骨折更具优势。
http://
关键词 骨关节创伤 三维重建 骨折 体层摄影术 DR
骨关节创伤CT检查在骨外伤中的应用日趋普遍,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获得高质量的MPR和SSD图像,实现了在三维空间对病变的全面观察。MPR对病变及周围结构可全面观察,对细微骨折和隐蔽部位骨折及复杂解剖部位骨折显示良好【sup】[1]【/sup】。我科应用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骨关节创伤86例,旨在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骨关节创伤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骨折病例86例,男55例,女31例;年龄12~70岁,平均36.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6例,意外摔伤23例,坠落伤7例。其中踝关节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17例,股骨颈骨折15例,肱骨颈和肱骨头骨折9例,髋关节骨折6例,脊椎骨折5例,颌面部复合骨折5例,足跗骨骨折4例,肩胛骨折3例,骶骨骨折2例,脱位6例。
影像学方法:将86例根据部位不同行DR平片,之后再采用东芝16排CT扫描。扫描电压120KV,电流150~260mA。根据部位不同,采用1~3mm层宽扫描,2mm×1mm~2mm×2.5mm准直宽度,1~2mm的重建增量和高分辨率骨算法的扫描方案进行MPR、MPR-thick、SSD重建。MPR采用冠状位和矢状位,SSD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基础上分别在X轴及Z轴任意旋转重建图像,从不同方位观察骨折线走向、关节脱位及骨碎片移位。诊断医师在旋转观察过程中,选择空间结构清晰的图像发送到观图窗,以便进一步观察和选择摄片。骨折、脱位判定以CT三维图像作为参考标准。
结 果
本组86例中,发现骨折98处,脱位6处。而DR平片显示骨折86处,准确率87.8%;漏诊12处,漏诊率12.2%。其中踝关节骨折3处,胫骨平台骨折3处,脊椎骨折2处,髋关节骨折2处,骶骨骨折1处和足跗骨骨折1处DR检查均未显示。虽然DR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显著高于普通X线片,可做图像后处理,能发现一些隐匿性骨折,但本组病例以不规则骨和扁骨多见,DR平片即使清晰度和对比度都高,但仍有一定局限性。CT三维图像能确切显示骨折分离、错位和碎骨片移位情况(见图1);SSD和MPR能发现隐匿性骨折及清晰观察骨折断端移位程度、范围、数目等,在DR平片漏诊12处骨折中起了关键作用(见图2);SSD图像能多轴位立体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长短、骨折分离、碎骨片位置、大小、数目及观察椎体骨折(见图3);MPR图像消除了遮盖和重叠,可确切显示骨折线和骨折移位情况(见图4),尤其是多平面重组的系列图像显示更清晰逼真。因此,三维图像的重建对显示不规则骨、扁骨的细微骨折更具优势,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图1
图2
髋关节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DR检查需多个体位投照来显示这些结构,但由于髋部体厚及股骨头、股骨颈、肠腔气体、骶骨影等干扰,常影响关节结构的辨认;同时因髋关节损伤常为复合伤,损伤较重,限制了这些特殊体位的应用,所以患者因关节区重叠等而导致部分骨折遗漏;此外平片对骨折范围及骨片移位情况观察较困难。而螺旋CT检查克服了这些缺点,弥补了普通平片的不足,可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立体多层面骨关节结构,多方位观察骨折线的走向、长度、范围及骨折端错位以及碎骨片的大小、数目等情况,并能发现DR平片不能发现的病变。因此,CT对评价髋关节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若与DR检查结合,可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肩胛骨骨折为临床相对少见的复杂骨折,但由于肩部解剖关系复杂,平片结构的重叠及疼痛对摄片体位的限制等原因,常造成X线平片漏诊【sup】[2]【/sup】。而螺旋CT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多方位和多角度观察,弥补了X线的不足,有助于肩胛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在脊柱损伤时,常规X线摄片可显示椎体形态改变和后弧线有无后移、旋转或消失等,但显示椎体爆裂性碎骨片常有一定难度,因此当平片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应及时行CT检查,进行容积数据采集后作MPR、SSD图像后处理,观察胸腰椎骨折线部位、走向及骨折片分布等情况。本组分析显示,CT检查能确诊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椎管内高密度血肿、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等征象,且在发现椎体内骨折线、附件骨折、小关节脱位、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等征象方面明显优于X线平片。但对于脊髓损伤和周围软组织显示,仍以核磁共振(MRI)为最佳;另外脊椎损伤、骨折片对脊髓的压迫、四肢大关节外伤合并附属结构损伤,应结合MRI【sup】[3]【/sup】。
X线平片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方法,但X线平片的影像互相重叠,不能直观反映关节内骨折情况。胫骨平台细微骨折多为斜行,正侧位平片难以显示,且对胫骨平台骨折的粉碎性、塌陷程度和劈裂距离的测量不够准确。MPR是任意层面的冠状、矢状、横轴位和斜面二维图像的后处理方法,可任意角度旋转,从而对骨折的各个角度做出明确诊断(见图5)。另外重建图像除了明确平台骨折的位置及骨折线走向外,还显示主要骨折块的体积、形状、移位方向和塌陷程度等(见图6),弥补了平片的不足。足踝部由多块骨骼组成,但DR片为平面图像,对于足踝部骨折进行全面诊断很困难;而螺旋CT三维重建分型简单直观,能避免影像的重叠,可全面准确显示病变情况,为术前准备提供重要依据【sup】[4]【/sup】。
说明:图1:右侧跟骨SSD像立体显示粉碎性骨折的移位情况,DR未显示。图2:显示右侧髋臼粉碎性骨折,DR未显示部分骨折位置,CT轴面、MPR和SSD像后面观显示。图3:SSD立体显示椎体表面骨折。图4:MIP脊椎显示碎骨块、骨折线和骨折移位情况。图5:3D-SSD观察外侧平台骨折线及塌陷。图6:祛除股骨下端俯视位图像,显示胫骨平台塌陷范围。
综上所述,螺旋CT的容积扫描后处理,可任意做多平面、多角度的MPR和MIP,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和脱位,尤其适用于常规摄片对骨折显示有一定困难的复杂部位。同时螺旋CT对显示不规则骨或扁骨的细微骨折更具优势,故螺旋CT可直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马奎元.螺旋CT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组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201,11:362.
2 叶文青,陈忠,练旭辉,等.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外伤中的联合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19(6):415-428.
3 丁建林,易旦冰,陈小亮,等.64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2):239.
4 宋柏杉,赵正旭,唐坚强,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骨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矫形外科杂志,2002,10(12):1183.
图3
图4
图5
图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