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均正常,但日久可出现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抗病力弱,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故应及时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厌食患儿越来越多,多发于1~6岁儿童,尤以城市独生子女多见,我院自2009年9月~2010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http://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98例患儿中,男52例,女46例;1.6~3岁57例,3~6岁41例。98例患儿发病最短时间2周以上,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符合推拿治疗及中药外敷的指征。
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和肝旺脾虚四型。①脾胃不和: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②脾胃气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③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④脾虚肝旺:厌食或拒食,性烦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治疗手法:①脾胃不和: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脾俞、胃俞,捏脊;②脾胃气虚:补脾经,补大肠,补肾经,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肾俞;③脾胃阴虚:补脾经,补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关元,按揉脾俞、胃俞、肾俞,捏脊;④肝旺脾虚: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膊阳池,揉中脘,拿肚角,按揉脾俞、胃俞,捏脊。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6天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⑤中药敷脐:吴茱萸,香附,甘草,焦山楂,共研细末,调拌蛋清,外敷贴肚脐。1次/日,6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up】[1]【/sup】拟定。①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②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③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结 果
治愈88例,好转7例,无效3例。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如《小儿药证直诀?虚赢》:“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幼幼新书肌肤赢瘦第十二》:“儿赢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气血虚弱,不荣肌肤……”。从中医观点来看,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因喂养不当,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伤及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婴幼童缺锌时,口腔黏膜半衰期缩短,黏膜呈现增生和角化不全,舌乳头的味蕾被脱落的黏膜梗阻,呈现味觉痴钝,食欲减退甚至厌食。故常以补充微量元素锌来治疗厌食,但疗效不确切,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多采用“运脾、健脾、养胃”等治疗方法,但小儿药依从性差,且服药困难,我们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以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推拿按摩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身体的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按摩,小儿皮肤薄嫩,中药敷脐吸收效果好,又免除了服药的痛苦,儿童容易接受【sup】[2]【/sup】。手法中,选择补脾经以健脾益气和中,运内八卦以消宿食开饱胀,掐推四横纹以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摩腹、揉中脘以消积化滞,行气通络,按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捏脊有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神经功能,推动气血运行,促进小儿发育的作用。诸法合用共奏键脾、运脾、和胃之功。另外,结合中药外敷,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其有抗胃肠痉挛、排除胃肠积气、抑制肠内发酵等作用,香附、山楂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等作用,甘草有调节免疫功能,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化积、启脾开胃之功。推拿及中药敷脐属于外治法,简单易行,解决了患儿服药困难的问题,且家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2 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