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9|回复: 0

2018供给侧改革:让运动为人的多元需求服务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2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运用哲学思辨方法,深刻阐释了在运动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突破项目本位主义观念限制,实现运动形态多元化以及改变项目运动方式单一状态,实现运动方式多样化,是当下在运动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迫切要做的两件事情。
http://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供给侧改革;运动;多元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1-0057-04
  Abstract: By applyi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method, the author profoundly expatiated on the realistic need and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exercise area, and pointed out that to realize exercise form diversification by breaking the limitation of the idea of event sectionalism, and to realize exercise way diversification by changing the event exercise way undiversified condition, are two things that need to be urgently done by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exercise area nowaday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supply-side reform;exercise;diverse needs
  当今中国的国民经济领域,因供需错位而被迫实施的供给侧改革,已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殊不知,这并非只是国民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事实上,在运动领域,供需错位的问题丝毫不比国民经济领域轻微。正确认识运动领域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做好运动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让运动服务于人的多元需求,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 为何进行运动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1.1 理想:运动应该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人是运动的目的,运动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人服务;在伴随着人类需求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运动以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性质存在,并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的意愿决定,而是由社会上各类人群甚至是每个人的需求所决定的。对于运动形态的认识与设计,一切都应根据人的需求进行;对应不同的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的运动方式。“体育的为人性,启示人们既要关注人的内在向往又要关注人的本能的自然追求……体育的‘人为’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为人’”[1]。就当今社会而言,发展运动的基本思路,是应该通过对人类在健康、教育、艺术、文化弘扬、社会融合等方面需求的研究来确定的,而运动的方式方法,则必须具有针对性。
  强调运动对于人需求的服务意识,强调运动方式的针对性,似乎是小题大做。谈起这个话题,颇多人会不以为然:这不是个常识吗?难道还需要专门强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在对待运动与参加运动的时候,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当有人问如何运动才能防治老年痴呆的时候,当人有问如何运动才能提高老年人的抗摔倒能力的时候,当有人问如何运动才能对孩子进行人格塑造的时候,当有人问如何运动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协同能力的时候,当有人问如何运动才能让人们获得更大成就感与存在感的时候,我们多半是无法准确回答的。多数时候,我们只知道如何运动才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对解决此类问题则只能不断地强调运动一定是有好处的。显然,强调运动对于需求的针对性,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它不仅是对运动效果的强调,更是对运动效率的强调,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的常用术语中,有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词叫异化。之所以说这个词具有警示意义,乃是因为它总是在人们一门心思、不知疲倦地做事情的时候泼点冷水,告诉人们你所做的事情已经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今天,异化概念不仅仅被用来研究哲学问题,而且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用来分析研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竞技运动等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异化问题”[2]。异化的大致含义,是说人们做任何事情的初衷都是要为人服务、创造人所需求的价值,可是做着做着,人们所做的事情就开始变味了,就完全忘记了为人服务、为人创造价值这一最基本的目的,而是把做事当成目的,为做事而做事。这个词对于认识运动、思考运动的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任何时候运动都不是目的,运动永远只能是为人服务、设法满足人的需求的一种工具而已。因此,为了防范人们运动的盲目性,应该谨记异化这个概念。
  1.2 现实:?\动未能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供需错位已是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一方面,在供给侧,很多类型的产品严重过剩无人消费;另一方面,在需求侧,人们想要的众多类型产品又未能得到提供。供需错位使得生产过剩与产品不足同时存在。在运动领域,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单一的项目形态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第二,项目的单一运动方式限制了运动形态即运动产品的多元化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特别是需求的主次结构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出现,人工智能、机器人的飞速发展等,在颠覆式地改变着社会的分工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需求,特别是需求的主次结构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这其中,有的需求慢慢不再是需求,有的需求渐渐地不再是重要需求。就运动与人的关系来说,运动对于人的重要性正在日渐增强,与运动直接相关的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变得更为重要。在生存、生产甚至基本生活等都不再是主要矛盾的今天,健康、教育、艺术、文化弘扬、社会融合等,这些可以让运动有所作为的人的需求,正在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需求。然而,单就运动本身而言,运动的形态与方式,却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运动产品的多元需求。因此,在运动逐渐被人们更加认可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现有的运动产品与人对运动的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已变得日趋严重。     从逻辑上讲,面对供需错位,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当资源相对匮乏时,产品的提供是最重要的问题;当出现供需错位时,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扩大需求,即改变需求侧的需求内容,刺激需求者对过剩产品的消费,把过剩的产品消费掉,以免造成浪费。这就是前几年听到最多的所谓“扩大需求”。然而,在物质相当丰富、日常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提供给人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想办法让人们接受我们已提供的,已经成为主流的思想观念,所以,此时解决供需错位的最好办法,就是供给侧改革,使产品提供以人们的需求为依据。“供给侧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手段,是全面改革的题中之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前言Ⅲ。在运动领域,明白运动的工具性质,做好运动领域中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
  2 如何进行运动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链是供给决定消费,即供给的质量、水平和能力决定需求的生成、容量和水平,扩大需求的出路在于提升供给能力和质量”[4]。在运动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让运动服务于人的多元需求,急迫要做的有两件事情:第一,突破项目本位主义观念的限制,打破以运动项目为唯一运动形态的局面,让运动的形态多元化,直接为社会多提供差异性的运动产品;第二,改变项目运动方式单一的状态,让所有项目的运动方式多样化,为社会多提供丰富的运动产品。
  2.1 突破项目本位主义观念限制,实现运动形态多元化
  当你突破项目本位主义观念的限制,从服务人的需求出发的时候,不难发现,项目绝对不是运动的唯一形态,而是在常见的项目运动之外,还有很多形态的运动类型可以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在现实中,特别是专业领域,运动已经是项目的代名词,谈到运动一定是在谈具体的运动项目。可问题是,项目真的是运动的唯一形态吗?如果是,源远流长的养生运动属于什么项目?现在的运动处方属于什么项目?时尚的航空体育属于什么项目?广受青睐的运动减肥计划又属于什么项目?
  运动之所以长期以项目的形态存在,是因为运动项目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项目自有其服务人类需求的价值,但项目本身并不是运动的意义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单靠运动项目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无论是更好为人服务还是为了更好推广运动,都必须根据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的需求,设计运动类型与运动方式。时代变了,运动的存在意义也就变了,运动的服务方式与存在形态也就必须随之变化。
  虽然项目是运动的常见存在形态,但却并不是运动发展的意义所在;运动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运动能够满足人的某些需求。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必须学会从人需求的视角关注运动、从人需求的角度思考运动。
  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两种运动形态是很有意义,其一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各种各样的项目运动,其二就是针对需求所设计的专门性运动。针对需求而设计的专门性运动,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动形态。至少在目前情况下,针对需求而设计的专门性运动,是一种效果更佳的推广与发展运动的方式。
  当今运动者在推广与发展运动时的指导思想,多是固化于项目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对于当今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恰恰又是非常不利的。“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思维的产生……所以,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5]。在推广与发展运动时,首先强调的就应该是指导思想从项目本位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虽然项目本身也是可以面向人的需求的。
  项目本位主义,把运动项目作为运动最终目的,想的不是如何让运动适应人的需求,而是如何把运动项目强推给别人,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天生就应该知道并认可运动项目的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如果运动项目不能为人的需求提供有益的服务,甚至不能为人的需求提供简捷高效的服务,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去推广和发展运动项目本身。任何运动项目都不是运动的最终目的,任何运动项目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的需求提供最佳效果与最高效率的服务。
  对于人来说,运动就是一种产品。与其他所有产品一样,运动的价值在于服务。正是因此,在开发与创造运动产品时,就必须要把运动设计或者改造成能够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而绝不是要把我们熟知的运动项目或者运动形式硬性推广给大家。因为,服务是要给对方增加价值,而推广是要让对方给我们提供帮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理由把一个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强推给别人。
  这么简单的道理,应该是不难懂的。然而,综观现在社会特别是当今中国的运动界,却并不是所有的运动推广者都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运动项目这么有价值这么价廉物美,为什么人们偏偏不认可?中国人的运动观念太不正常了,中国人的运动意识太差了等。实际上,任何运动项目或者运动形式能不能成为产品,能不能被人们认可,取决于你提供的运动是否已具备了服务的特性,是否真的是在为你的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特别是超价值的服务。指望用你所认为的价值来推?V你的运动,那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
  运动者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是从运动项目特别是具有固定运动方式之运动项目的角度思考运动。抛弃项目本位主义,从人的需求角度思考运动,从满足人的需求的角度确定运动的目的,根据运动的目的来确定运动的任务,根据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2.2 改变项目运动方式单一状态,实现运动方式多样化
  当你突破项目运动方式单一化的限制,从服务人的需求出发的时候,不难发现,项目并不是运动的唯一形态,而且任何一个项目的运动方式也不固定。当我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同一项目运动时,实际上已经为运动形态的多元化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需求是自然存在的,供给是需要人为努力的”[3]前言Ⅺ。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是可以面向现实需求的,都可以被大胆运用于养生、强身、强心、竞技、表演、医疗等领域中,只是当同一个项目被分别运用于不同的领域时,运动的技术要求与运动理念均需要做出适宜的调整。只要你能够为你的运动项目提供不同的运动方式,你就可以为你的运动项目赋予不同的功能,从而为满足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运动形态。“如马拉松,这项运动在早先只是专业长跑运动员的专利,而现在马拉松在国内每场比赛报名者众多。究其原因,软化马拉松赛的强度、距离或形式是吸引大众参与该项运动的因素之一”[6]。     如果你可以成为一位养生专家,懂得养生基本原理的话,就可以让你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有益于自己寿命延长,从而让你从事的项目运动成为一种养生运动;如果你可以成为一位增强体能的专家,懂得增强体能基本原理的话,可以让你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增强自己的体能,从而让你自己从事的项目运动成为一种增强体能的运动;如果你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调养专家,懂得精神调养之基本原理的话,你就可以让你所从事的项目运动改善受训者的精神气质,从而让你自己从事的运动成为一种改善精神气质的运动。必须明白,是人让运动具备了某些我们想要的功能,而不是运动本身固有这样的功能。
  人们对项目的习惯性运动方式,使得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所有运动项目的功能都是固定的。然而实际上,即使是那些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的运动项目功能,其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观念所支配的运动方式所决定的。例如,当我们试图利用运动强身时,无论你运用的是什么样的项目,运动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让人身体强健展开;当我们试图利用运动来强心时,无论你运用的是什么样的项目,运动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如何让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强大展开;当我们试图利用运动培养人们的竞技能力时,无论你运用的是什么样的项目,运动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培养人的竞技能力展开;当我们试图利用运动培养人的专项表演能力时,无论你运动用的是什么样的项目,运动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提升人的专项运动表演能力展开;当我们试图利用运动培养实用能力时,无论你运动用的是什么样的项目,运动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培养人在某具体领域的实用能力展开。
  运动项目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传统习惯,使得不同的运动项目在目的追求上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我们要实现各种不同的目的追求时,必须同时学习众多的运动项目。事实上,一个聪明的运动者,常常是可以利用一种运动项目、通过改变控制这一运动项目的运动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众多目的追求。例如,一位武术散手的运动者,当试图培养自己的搏击能力的时候,严格按照武术散手的传统练法进行修炼与对抗;当试图让自己获得审美享受的时候,就可以把武术的散手动作演变为一种表演艺术,融入自己的情感,并用武术散手动作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既可表现出让人心旷神怡的优美,也可以表现出让人精神震撼的崇高美;而当武术散手运动者试图延年益寿的时候,就可以把所有的武术散手动作都放慢速度,以净、敬、静的心态,以均匀、柔和的方式进行练习。再如,一位足球运动者,当试图赢得竞技比赛的胜利的时候,运动方式就必须遵循传统;而当试图要进行休闲娱乐的时候,足球运动就可以完全以一种轻松、欢快、搞笑的方式来进行[7]。
  现实中的100 m短跑运动,其基本的运动方法往往是固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100 m短跑的运动方式与运动性质也是固定不可以变化的。在运动者习惯思维中,100 m短跑一定是一种剧烈的快速跑运动,然而,事实上,从来也没有规定100 m短跑就必须是一种剧烈的快速跑。在我看来,把100 m短跑练习成一种比谁慢的跑步运动,把100 m短跑练习成类似于太极拳的柔和、均匀、缓慢的运动,也是完全可能的。把100 m短跑练习成一种类似于太极拳的慢跑运动,也就彻底改变了100 m短跑的运动功能。这本身其实就是对100 m短跑这个运动项目的功能创造或者新功能开发。诸如此类,把习惯性的快速运动慢速化,把习惯性的整体运动分解化,把习惯性的正式运动游戏化等,其实都是对于传统运动项目的功能创新[7]。
  我们对于每个运动项目的功能追求都是可变的,所以,在进行各个运动项目时的运动方式也就不能是固定的。因此,当我们解读与安排每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时,一定要注意对于该运动项目的功能追求,并根据其功能追求规划与设计运动项目的具体运动方式。
  任何运动都只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帮助人们实现其目的的。人们为运动所选择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运动的方式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有什么功能,其实都是运动者为其选择的,而人们为运动所选择的功能,则需要通过适宜的运动方式实现。
  “现实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人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8]。任何运动都是人的运动,没有人就没有运动,人永远应该是运动的主导者。“作为体育中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创造历史的活动中都贯穿着他的主体性的价值属性”[8]。对于具体的运动项目来说,按照传统的运动方式进行运动,是理解与传承其文化传统、发挥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按照自己的目的追求,适宜地改造运动项目的运动方式,是运动创新与文化创新的重要举措。自主创设项目运动方式,让各类运动项目为自我服务,是对运动项目的功能创造,是在为运动项目赋予真正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马卫平. 体育与人:一种体育哲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37.
  [2] 周爱光. 竞技运动异化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佐军.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 余乃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哲学新思维[J]. 中州学刊,2016(10):108-113.
  [5] 孙洪敏. 创新思维哲学论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40.
  [6] 马思远,卢元镇. 体育休闲项目的创新、传播与流行[J]. 体育学刊,2017,24(1):87-91.
  [7] ?谭锝?. 反思“常识”:运动的功能是固有的吗?[J].体育学刊,2016,23(2):48-51.
  [8] 谭沃杰. 人的主体性与体育运动[J]. 体育与科学,2005,26(3):49-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