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2018知福者高寿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16: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有一首《知福歌》:“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石老先生的这些话,平实质朴,耐人寻味。提醒那些境遇不顺的人,要稳住神,不要因为一点挫折而失掉了生活的勇气;要善于自我宽慰,淡泊名利,笑对逆境。我想,人生只要能活到这个份上,肯定能长寿。
/6/view-1141462.htm
  大凡人,对幸福都情有独钟,从不放弃对它的向往与追求。而对幸福的认知却各有千秋,有的认为有钱就幸福,有的感到工作着就幸福,还有的觉得家庭和睦就幸福等,不一而足。而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修身养德,以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为幸福,故而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说法。
  周游列国而屡不得志的孔子,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养生法而活了73岁:为官杭州的白居易享年75岁,以清白廉明为做官之道,当地人送他两块“天竺石”,他用“惧此两片石,无乃伤清白”而自律;众所周知的刘墉,可说是为官做人择善纳福一生,无私无畏,于嘉庆九年(公元1805年)安然而去,时年85岁;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板桥,曾任县令,是位廉吏,后来辞官不做,以卖字画为生,活到72岁。郑板桥写过这样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如此无足轻重地对待功名利禄。心情恬静,自然有利于福寿延年。据史载,尧活118岁,舜活110岁,都与他们圣贤仁爱,节制欲望,淡看荣辱得失,知福常乐不无关系。
  不过,真正福至心灵的要算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在人均寿命只有30岁的先秦时代,他竟然活了83岁。他在《庄子?天道》篇中写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意思是说,对一个从容自得,清心寡欲,泰然自若的人来说,任何的忧愁病患不能在他身上停留,所以他能延年益寿。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精神系统的健康”。看来“无欲寿自长”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
  相反,放眼世界,能做到“生在福中知福”和“精神内守”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家乡就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有一个富人,全乡十里八村的土地都属于他。可他还想另一个村的土地,但那个村的人就是不让。有一天。一个穷人对他说,你只要扛着村东的那半块磨盘走上10里路,中间不准停歇,我就把地让给你。富人看了那块磨盘,足有100公斤重。当他扛着磨盘走到9里路时,就体力不支,口吐鲜血,想用力甩掉为时已晚,腿一软,被磨盘砸死了。传说的真假,无关紧要。其中蕴含的道理对我们应有所启迪:不知足的人,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大家都知道有句老话: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足”的“人心”无幸福可言。在明、清之间,有一本闲书,名叫《解人颐》。其中,有一首白话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这是在告诫人们,欲望过高,就会烦恼丛生。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幸福只会离他越来越远。
  人生不过百年光阴,除了一些基本的需求之外,还会有很多瑰丽的梦想。如果这仅仅作为多彩人生的一个点缀,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是,有些人却往往轻易地将一生的幸福全部押在一个不知足的追求上,并为此而劳精费神,这不是给自己制造了枷锁又是什么呢?
  
  (编辑 王建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