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非常视野 2011年第8期
返回列表
查看:
370
|
回复:
0
2018非常视野 2011年第8期
[复制链接]
9943526
9943526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5 14: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过劳死”原理似瘦肉精
/6/view-1145052.htm
文/易茗
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跑步机上突发心梗辞世,古月和高秀敏也都是因为心梗而猝死。毫无疑问,人体“过劳死”无论是因哪种器官“罢工”,都会以心脏停止工作而宣告生命的终结。那么,“过劳”对心脏有何影响呢?
人体的心脏跳动次数是定数吗
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莫过于心脏,心脏一旦停止工作,生命也就意味着即将结束,一切生理极限也就意味着终结。
事实上,一生中心脏跳动次数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跳动的次数都不同,这跟人的生活环境有关,只要能提供足够人体运行的供血量就行。但是心脏跳动的频率是有一个极限的,每分钟心脏射出的血量可以用心脏的跳动次数乘以每次跳动的血量来计算。人体最快心跳极限一分钟220次,这时候的人已经濒临死亡,而运动员的心跳最慢一分钟也要40多次,这样的跳动数字能够满足人体的供血需求。超过这两个最快和最慢的数值,心脏就不能继续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
不过,当心脏停止跳动后,也并不意味着人很快就死亡了,现代医学经常会用到电击方式,来使心脏恢复跳动。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体内的酶发生紊乱,用电击打散紊乱的酶,重新建立原来正常的生物链,就能重新恢复心脏跳动。一般情况下,心跳停止四分钟是极限,人体可能由于脑部无法得到血液、氧气而死亡。
儿茶酚胺会致心脏“过劳死”吗
很多人说过劳死引起的心脏事故,就是心肌梗死,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过度疲劳的患者,有的确实会突然发生心脏骤停的事情,但是,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心肌梗死,而是应激性心肌病,也叫球心病。与心肌梗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得了这个病的患者,血管完好无损,但是心脏却停止跳动。
我们身体内都有一种物质叫儿茶酚胺,这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对心脏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时,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血压的收缩压增高,出现脉压变小的改变。如果有人过度劳累,那么他的神经可能会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心肌细胞中毒,人的心脏就会停跳,发生过劳死。
“瘦肉精”跟“过劳死”的原理有点类似。瘦肉精就是一种兴奋类药物,该药能让猪兴奋起来,使猪体内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才能减少脂肪,增加瘦肉。兴奋剂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激素,包括雄性激素合成等;另一类就是儿茶酚类药物,能让人过度兴奋起来,有运动员吃了含瘦肉精的药物,就被认为吃了违禁药物。瘦肉精是药物提高儿茶反应,而生活中,情绪的变化,以及繁忙的工作,都会促使儿茶酚胺释放过度。
人的心脏终其一生都不能休息吗
一般来说,夜间睡眠的时间,人的心脏其实是在休息的,因为这时心脏跳动的速度非常慢。既然说睡眠时心脏可以得到休息,那么充足的睡眠就显得弥足珍贵。而事实上,许多人的过劳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严重缺乏睡眠。
青年科学家胡可心,2001年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熟悉胡可心的人如此评价他平时的工作状态: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比如,他所在的声学所为照顾科研人员的身体,规定晚11点以后办公室必须熄灯。但如果没有入催,胡可心时常是一个通宵接一个通宵地工作。
临床研究发现,长期睡得过晚可导致人体生物钟规律紊乱,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和心肌重构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在此基础上,容易造成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增高,并使得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风险增加。
紧张、劳累因何会让心脏“停机”
长期工作负荷重的人群如果突然紧张,就会产生交感性兴奋,体内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如果引起心脏血管收缩,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或者主动脉夹层,甚至是动脉瘤。
有这样的案例,叫做应激性心肌病。最早发生在日本,典型的特点就是发病人群年轻化,大多在30~40岁之间。比如突然失去亲人/失业,病人突然应激,心电图的改变像是心肌梗死,但是造影显示,血管是正常的,可心脏是扩大的,像个球。如果不及时到医院就诊,就容易发生猝死。另外,免疫力低下,容易引起病毒性感冒,侵犯到心脏,引起心肌炎。
为何白领患心脏病的几率更高
过度劳累的人通常都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他们为了节约时间经常进食快餐,而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久而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供血不足。另一方面,过劳死发生的根源和体内激素水平有关。为了使自己兴奋,精力充沛,很多白领长期喝咖啡或者抽烟,导致的结果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是个隐患,会引发恶性的心律失常。同时过度疲劳的人群会使防御体系不再灵敏,记忆力和准确度都会有所下降,更易觉得累,人会变得抑郁沮丧。如果常年处于慢性压抑之下,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都会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自然也就更大了。
“心脏的问题”抢救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这类病人发病前的症状不很明显。假如经常感到疲劳、胸闷、心慌、胸痛、出汗、全身乏力,建议尽快到医院排除严重的心脏疾病。
(摘自《现代快报》)
为什么在网上更爱撒谎
文/任秋凌
美国研究人员表示,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谎言被戳穿的可能性,人们在网上更容易撒谎,网上的谎言与面对面交流相比被戳穿的可能性更低。
新交流方式让人担忧
与以往相比,我们的很多日常交流都转移到了社交网站,例如Facebook、Twitter以及在线约会网站等,我们正不断以新的形式与其他人交流,但我们仍然感到疑虑的是,对方是否说实话。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向我们提供很多非语言线索,帮助我们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例如眼神交流。在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我们较以往更为关注能否相信在网上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也因此产生更大的担忧。
网上更容易撒谎
康奈尔大学通信学副教授、专攻信息技术和欺骗行为研究的杰夫?汉考克称:“绝大多数人认为,与面对面交流时相比,人们在网上交流时更容易撒谎。”
汉考克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线索启发”。判断对方是否欺骗自己的线索越少,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度就越低。借助于相关技术,我们能够创建堪称完美的社交网站个人页面,能够在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时候发邮件。但无论是面对面的欺骗行为还是网上的欺骗行为,都由同样的动机所致,都希望达到同样的效果。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撒谎的可能性,或者便于我们上演这种欺骗行为,新技术和特定功能让撒谎行为变得更容易。
邮件交流更诚实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邮件交流时更诚实。因为邮件可以保存同时并不
是采用即时通讯这种方式,相比之下,人们在即时通讯时最容易撒谎。
人们对通讯技术的不信任更多地源于对这项技术的恐惧。汉考克说:“我们已经进化成一种面对面交谈的物种,这种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在一个新环境下进行交流互动,基本的假设都大打折扣。”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在网上更容易撒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人们会评估撒谎风险
技术手段虽然让撒谎行为变得更容易,但人们并不总是利用这种优势。就像面对面交流时撒谎一样,人们也要对网上撒谎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有大约80%的人在个人页面上使用“非常、非常小的谎言”,例如一名男子自称身高6英尺,但实际身高却是5英尺10英寸。伪造自己的身高成本低,但收益很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潜在伴侣。
比较传统简历和刊登在网上的数字简历,可以发现,数字简历中令人无法容忍的谎言更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如果简历中的职位信息与事实不符,很容易被公司的其他同事或员工拆穿,这么做的风险太高。
多线索判断是否撒谎
汉考克说:“单是一个线索通常无法帮助你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网上与人交流时,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在撒谎?汉考克给出的建议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他说:“我的一位朋友是监狱警卫,警卫中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感到什么事不对劲,一定是出问题了。在判断网上的人是否欺骗你时,你要问问自己对他们所说的话的感觉,如果觉得没有丝毫漏洞或者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时,事情也许就如你担心的那样,他们在说谎。”
(刘红苗摘自《北京青年报》)
体温与健康息息相关
文/王晓冰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过低和过高都可能患病。日本的自然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在其新作《36.5℃决定健康》一书中认为,人的体温过低是造成百病丛生的原因。这个结论有科学根据吗?
石原结实认为,现代人的很多疾病是由于体温过低(按中医的说法是体寒)造成的。大约50年前,日本成人的平均体温为36.8℃,儿童的平均体温为37℃。尽管现在医学书籍上写着日本人腋下体温为36.89±0.34℃,但实际上这是日本人50年前的体温。根据石原在诊疗中对日本人体温的测量发现,现在日本人的体温大部分只有35℃。但人类的平均体温应当为36.5℃,所以日本人50年来平均体温至少降低了1℃。
正是由于这1℃体温的降低诱发了大量的疾病,因为体温的升降与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体温每下降1℃,机体免疫力就下降30%以上,而每升高1℃,免疫力则提高5~6倍。由于50年来日本人的平均体温下降了1℃,因而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导致百病丛生。体温下降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而且体温下降还会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的燃烧,也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排泄,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人体的体温是通过产热与用热、散热的平衡来实现的。而且,在特殊情况下,人体还会有特殊的方法来增加热量或加快散发热量,以保持机体的温度固定在37℃左右。反之,体温的下降却是生命的不祥之兆。尽管体温上升1℃会使心率增快10次,但高烧患者从某个时刻体温下降后心率却下降不了,反而会上升,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体温和心率两条曲线会产生交叉点,称为死亡交叉,一旦出现这种交叉点,基本就可以断定患者将会死亡。所以,体温低下对生命来说是极为危险的征兆。
然而,体温上升1℃,白细胞的活动即免疫力就会提高5~6倍的解释在很大程度只是从多种疾病的发生来推论体温低(体寒)与疾病的关系,而且是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解释。
以过敏为例,西医的阐述是,过敏原,如花粉、灰尘、霉菌、牛奶和蛋清等进入人体后,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就会制造出抗体来抗击过敏原。但是,如果自身免疫力低下,不能产生大量的抗体来抵御抗原,则抗原抗体复合物会刺激肥大细胞,使其分泌组织胺,刺激气管收缩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于是产生哮喘、流涕、荨麻疹和湿疹等。
但是,自然医学则从另一角度来加以解释:当身体寒冷和存在水毒之时,淋巴细胞力量微弱,无法制造出大量的能抵御抗原的抗体,因而抗原进入身体后使得身体只有通过眼泪、喷嚏、鼻涕、痰液、湿疹等反应来将多余水分排到体外,从而使身体温度上升,增强淋巴细胞的力量,以产生更多的抗体,抵御过敏原。所以,平日里体温较高的人应该是与过敏无缘的。
人体虽然从头到脚都有可能患癌,但心脏、脾和小肠是不会得癌的,原因也在于这些器官的温度。心脏虽然只占体重的0.5%,但心肌总是处于活动之中,所以心脏的温度很高;而脾内聚集了很多红细胞,使其也成为温度很高的器官。小肠由于要消化和吸收食物,所以要剧烈地蠕动,因而温度也是很高的。由于这些器官的温度较高,所以它们不易患癌。
原因、对策和质疑
在自然医学观念的倡导者看来,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体温下降(体寒)的原因,这些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和肌肉活动不足,过度控制盐分摄取,水分摄取过多,饮食过度,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化学药品、化学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摄入过多,夏天喜欢用空调等。
自然医学认为,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则可能提高5~6倍,但是研究只是发现了白细胞的活性增强了5~6倍,这并不等同于免疫力就提高了5~6倍。而且,免疫力提高6倍也并不等于能提高人的抗病力达6倍。
另外,体温高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一种推论。也许体温超过39.3℃癌细胞会死亡在实验室中可能成立,但是在人身上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正常人只能在体温37℃左右生存,体温到了38℃就是发烧,会引起不愉快,而且会被当作疾病来退烧。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是不会在高于38℃的体温下生存的,更不可能让自己处于39.3℃的状态来杀死癌细胞。所以,这不可能成为人们体温高不容易患癌的原因。
(摘自《百科知识》)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