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回复: 0

2018酒精能改变人的灵魂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14: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酒悦人,这不是什么秘密;过量饮酒损害健康,这也不是秘密。国外多学科专家合作研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持续过量饮酒会改变饮酒者的价值观,颠覆其善恶观念。
/6/view-1144975.htm
  “缺水”迷惑了大脑
  酒的成分是水和乙醇(俗称酒精)。人摄入的酒精饮料,会在20分钟至3小时内被身体吸收,氧化为乙醛,脱氢之后变成乙酸,再次氧化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饮酒过量的人会感到口渴,醉后的第二天皮肤松弛、干燥,这是酒精强劲的吸水性造成的,因为酒精在身体里的氧化过程需要大量水分。当饮酒者第二天发现小便变黄甚至变为茶色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
  任何情况下的脱水都会对细胞造成损害,使基础代谢紊乱。因为水是身体内部养料和废料唯一的运输队,当脑细胞开始脱水的时候,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有人称之为“脑细胞被毒化”。研究表明,人在醉酒之后,被毒化的脑细胞会对人的记忆区域、情感区域,特别是对识别善恶责任的区域进行修改,使当事人做出连自己事后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譬如,醉酒者眼前会出现幻象和幻听,使他们误认为是已发生的事实,进而做出攻击性的举动。
  打开“毒品仓库”的大门
  由脱水造成的脑细胞毒化现象以及伴随的醉酒者的暴力行为,用大脑神经学术语描述叫做谵妄。醉酒者的内心图景被修改,使他变成一个陌生人,这种情形在民间被称为“酒里有鬼神”。所以,宗教对酒极为敏感:伊斯兰教把饮酒定为“罪”;佛教最基本的五戒当中包括“不许饮酒”;基督教对醉酒也持完全否定态度。
  现代医学发现,人的大脑分为许多区域,分别承担情感与逻辑的认知。再细分,又可分为情感的美好区域如爱情与仁慈,或情感的仇恨区域如嫉妒、杀戮和报复等等。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善与恶这两种基本情感。人伦教化与法制观念让人把恶的情感封闭起来,但它并非不存在,就像工厂储存许多剧毒化工原料但不至于毒死人一样。
  被酒精毒化的脑细胞会打开“毒品仓库”的大门,或者说释放仇恨,这是人类最古老而又血腥的情感。美国从事酗酒者康复治疗的科学家发现,当酒精在试验者血液里超过一定数值后,以不同颜色标记的大脑区域的活跃性开始增强。一组试验者大脑美好情感区域的功能增强,另一组仇恨情感区域功能增强。而且,后者的仇恨区域逐渐扩大并模糊了美好区域的界限。
  结论是,酒精使不同的人增加了美好或仇恨的情感份额。
  善恶美丑的颠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饮酒过量后都会拆除大脑封闭仇恨的壁垒,从而变成暴徒。
  有一种精神系统的疾病叫做“秽语综合征”,此病患者会由于外伤或惊吓而突然爆出大量污言秽语。即使患者在发病前是极为高雅的人士,也无法阻挡自己暴骂的冲动。这种从来没骂过的话、从来不记得的骂人话源源不断地从“秽语综合征”患者的嘴里吐出,使患者自己也感到惊讶并极为痛苦。奥地利神经学家研究发现,此时,患者的大脑已被重新格式化了。
  神经学家还发现,对被酒精改变了人格的饮酒者来说,脑细胞脱水只是诱因之一,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一种特定酶的参与而造成的。他们发现,长期饮酒者会造成叶酸缺乏,导致造血细胞空泡化,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并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这时,一种代码为T193的酶强化了酒精对大脑情感区域的干预,使饮酒者感到愤怒、绝望和悲伤。也就是说,长期醉酒者大脑的各个区域在T193酶的参与下被重新格式化,善与恶、美与丑的观念都被颠覆。然而,另一部分饮酒者身上不具备这种酶,灵魂便会“得救”。
  当今美国有50%的家庭纠纷与饮酒相关,有31%~65%的自杀未遂者事前饮过酒,有43%~80%的自杀者事前过量饮酒。
  善待“患者”
  按照T193酶理论的揭示,某些特定人群先天不适宜饮酒,否则会造成精神疾病或成为罪犯,因为T193酶改变了他们的大脑情感区域。然而,这种说法引发了法学界专家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为某些罪犯开脱。除法律认定的精神病患者外,所有行为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责任,跟有没有T193酶无关。
  有人觉得酒精可以让人放松,这是事实。然而,酒精依赖性管制了神经放松的能力,让人更容易紧张,长期饮酒者常常感到来自周围的敌意并因此而不安;有人饮酒是出于绝望,而饮酒者成瘾之后更找不到生活的希望,沉溺于酒中,越饮越绝望。所有滥用酒精者都遭遇过来自家人与朋友的疏离甚至憎厌。
  当酒精依赖者的灵魂一点点被酒精改变,他们可能会一点点地放弃尊严,被迫离开原来的社会阶层,钝化了耻辱感受,甚至变得奴颜婢膝,完全抛弃了固有的价值观。
  然而,人们不应该忘记美国匿名戒酒协会医师的告诫:“滥用酒精者不是罪犯,也不是道德败坏,他们只是需要治疗和尊重的患者,他们是处于痛苦之中的可怜人。”
  (摘自《家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