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W校体育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做出变革以承担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需要紧紧围绕体育课堂的转向与体育教学实践的转变来让核心素养落地。研究提出:(1)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体育课堂提出的要求在于课堂中的体育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体验,需要构建生活化课堂与建立和谐的课堂互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于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体育单元设计、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评价的转变;(2)体育课堂的转向应从“注重学科”走向“关注学生”、从“传统课堂”走向“深度课堂”、从“传统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从“校内课堂”走向“第二课堂”4个方面着手;体育教学目标的叙写、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体育单元教学的设计、体育教学策略的调控、体育教学评价的选择5个方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转变方向;(3)体育教师具备专业能力、体育教师主体赋权、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理念的更新是体育课堂与教学变革的内部保证;学校体育与家庭的联动、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践的联系是体育课堂与教学变革的外部保障;课堂上要从教师的单一管理朝师生共同参与管理的方向转变,这是体育课堂与教学变革的介质调控。
/6/view-10737028.htm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2-0068-08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urning and teaching changing based on
developing student core attainments
SHANG Li-pei,CHENG Chuan-yin,ZHAO Fu-xue,DONG 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needs the top-level design based on developing student core attainments to make changes in order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developing student core attainments, and the landing of core attainments by closely focusing on physical classroom transform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hanging.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nions:1) the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developing student core attain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s is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n classroom must be the experience of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needs to build a living classroom and to establish harmonious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developing student core attainm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to realize the chang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desig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2)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uch 4 aspects as going from “valuing the discipline” to “focusing on the students”, going from “tra-ditional classroom” to “in-depth classroom”, going from “traditional presetting” to “dynamic generation” and going from “on campus classroom” to “second classroom”; such 5 aspects a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 descrip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organiz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unit teaching desig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y regul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selection are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chang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3)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wn b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empower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updat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ore attainments conception, are the internal guarante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and teaching reform; the link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to family, and the connect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are the external guarante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and teaching reform; the changing of direction from undiversified management by the teacher to management joint participated by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classroom is the medium regul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an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ary core attainments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对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和实践要求,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基于此,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1]2,“核心素养”一词也首次进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视域。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指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2],进一步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做好了顶层设计且指明了方向。
学校体育需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做出变革,以承担起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体育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提出了18个基本点中的“珍爱生命”提到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与技能,如“健全人格”提到要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又如“社会责任”提到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这些要点的实现就与体育学科的特点紧密相连。因此,体育学科应该基于此进行体育课堂的转向与体育教学的转变,以期能够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渗透在体育课堂与教学中,在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能够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发生互动,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1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体育课堂与体育
教学提出的要求
核心素养具体到学科层面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点,学生通?^不同学段体育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获得是终身的、关键的、持久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为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但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是在顶层设计下的体育课堂与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所以,必须落到体育课堂与体育教学之中,必须与学生发生紧密联系。作为学校体育研究者必须对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如何呈现与体育教学怎么转换进行思考,以求从宏观上明确当前对体育课堂与教学提出的要求,明晰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引发学校体育的变革。课堂与教学是相互联系且又存在一定区别的两大教育学领域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方式都要以课堂为依托,高效的课堂为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没有以课堂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会成为空中楼阁[3]。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课堂与教学都是各成体系的系统,课堂诸如包括权利的分配、知识的选择与管理等,教学诸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的实施与应用,需要指出二者皆是以学生与教师的持续互动为动力,课堂和教学的转向与转变都要以此为根本。
1.1 对体育课堂提出的要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聚焦于课堂。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怎样的课堂?首先,课堂中的体育学习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体验。营造主动参与式的课堂在于使学生在角色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给予学生参与任务,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无论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还是在学生运动情感层面上,都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获得成就和体验成长[4],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其次,体育学科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构建生活课堂。从发布的框架设计来看,在18个基本点中提到了“社会责任基本点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珍爱生命基本点要求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等,这些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作为体育课堂需要与学生的个体生活加强联系,课堂生活化就要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活的整体置入学生需要的学习内容,将健康与卫生、优秀品格、运动技能等维度的内容真正的生活化,既要在课内的体育教学中实施,也要置入学生课外的体育学习中。最后,需要建立和谐的课堂互动。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扮演社会预演的场域,时刻都在发生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这一互动体现在体育教师与学生要注重“沟通与对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要明确各自的角色,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肯定与激励的反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堂的具体操作手段,一切教育教学理念的顺利实施都以教学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的体育教学要在其各教学要素中进行具体的渗透和转变,才能正确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相联系,但如何进行渗透正是核心素养理念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首先,要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阶段的要求落实到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中去。通过将传统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改变,创设符合学生兴趣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单元[5],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可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或在单元设计中融入多种学习方式,进而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对课堂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传统的体育课堂是先教学生后学、教师再纠正动作,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契合核心素养理念的需要,如今是要让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索和讨论,要重视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如体育教师利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获得正确动作学习的过程。再次,丰富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此处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论述的是对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评价。单一从运动技能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除了掌握运动技能外还有诸如团队精神、责任品质、规则意识等较为主观的、难以量化的维度,作为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丰富评价手段,全面综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身心变化[6]131,基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表现性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行为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此3种教学目标形式相结合,使其相互补充,把学生运动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实现具体渗透到体育教学目标中去。最后,作为体育教学主导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学习核心素养与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关系,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上,还是在体育教学设计上,都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转向
课堂是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空间条件[7]。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课堂是包括知识习得、权利分配等多重社会关系的场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在传统体育课堂中,学习对象、学习伙伴、学习意义的丧失导致过多关注学科知识的完成和目标的达成[8]109-110,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释放。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讲,需要真正从“人”适应社会发展与培养其关键能力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和重构课堂,这是课堂转型的理念引领。具体针对体育学科而言,首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重点在于体育课堂的转向。
2.1 从“注重学科”走向“关注学生”
传统的体育课堂以传授基本的运动技能为主,局限性在于以学科知识为主,即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导致了课堂上注重的是体育教师的传授,关心的是体育课堂中基本教学目标的完成。这一过程虽然利于学生直接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内容,但学习过程乏味且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我表达被教师的权威湮没,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需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学科教学必须从注重学科走向关注学生,这并不是说否定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其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对前者的超越和内化。如学者于素梅提出我国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除运动能力和习惯外,还包括体育情感和品格、健康知识和行为[9]。可以看出,以往注重体育技能传授的课堂并不能顺利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的目标,更勿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育情感和品格以及健康知识和行为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实现,这就要求课堂转向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和体育学习上存在的差异。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创设安全的、有序的学习环境,要展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会通过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实现上述目标,真正从注重学科导向走向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同时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从学生的视角考虑,把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
2.2 从“传统课堂”走向“深度课堂”
深度课堂旨在构建深度的学习环境。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为当前课堂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度课堂不是去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具体表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最重要的是始终指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前,传统的体育课堂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的背景下,从传统体育课堂走向深度课堂,体育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需要去备课,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体育运动基础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关系,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更要在体育课堂发生的真实环境中用肢体语言、身体互动、口头指示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主观或客观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激励、修正与关怀,真正让学生知道在体育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自身的不足在何处、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深度课堂的主旨要义:真实地联系学生的学,真实地把教学落地。其次要把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深度课堂相联系。因为在真实联系学生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关键在于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情境,一种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学习环境[10],要将体育教学目标适宜地嵌入到体育课堂中,?W生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情形下对运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和探讨,此过程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主观因素产生影响。再者就是在深度学习中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批判和反思,不断质疑和发问,如小组学习排球垫球时某成员不同意其他学生的观点,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上反思的过程。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应该解放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学习。
2.3 从“传统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体育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既需要预设,同时也需要生成。传统的体育课堂预设是体育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或大纲或者教材的规定,从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书写,课堂上也是以完成目标为目的,这样的确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观测和评价,但是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除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外,通过运动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且诸如责任品质、合作精神等情意因素是很难具体去量化,需要长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培养。基于此,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应该从以往的传统预设走向动态生成。这种动态生成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目标,而是通过教师、学生、师生、生生的交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除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经验、新的体验和新的观念,这一过程也正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需要长期去内化。如果课堂上只是按照传统课堂教学预设去实施,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那么体育课堂便失去了活力和价值,剩余的只是枯燥的训练和教学重复[11]。同样,体育课堂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动态生成的,学生运动技能的养成以及在此过程中一系列诸如具有规则意识、探究精神等品质,皆可通过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程与教材和课堂环境的相互作用去达成,如蹲踞式起跑的要领学习,教师不需要直接去讲解和传授,而是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比较,超越之前的预设,实现学生多重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这样的体育课堂正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环境。
2.4 从“校内课堂”走向“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和社会表现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试金石,国家核心素养发展框架提出的6大核心素养的维度都在表征着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应该具备的素养,需要指出的是只通过学校教育而轻视社会实践,忽视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能力培养和发展[8]131,是不可能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一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相互联系以此来共同培育。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也一样,除学校体育外,还应有学校体育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一般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在学校的支持与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组织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12]。基于体育课堂的“第二课堂”应该走出学校,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活动参与都应该被重视,可以粗略地认为是学校体育之外的家庭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师布置的家庭体育作业等多种体育活动形式,以此综合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上升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走向“第二课堂”主要是学生校内体育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框架中提出的社会参与维度中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等基本点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从体育本身的特点来看,“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家庭体育活动参与一些体育赛事,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就推出亲子套票,让孩子身临赛场体验体育的精神和国家体育的力量,培育其国家认同感。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联动是我国体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的体育课堂需要重新审视。 3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转变
新时期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想直接作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就必须抓住体育课堂与教学,可以说体育课堂是落实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而在课堂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各方面的转变,就是落实和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体育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组织地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活动[13],包含教学目标、单元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
3.1 体育教学目标的叙写
体育教学目标是关于体育教学活动预期结果所要达到标准所作的设想或规定,是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达成身心上预期的变化,是一节体育课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后学习效果的目标陈述[14]。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以“三维目标”为引领,虽然是注重学科知识本位的改变,但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体育教学大量存在。若依然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全人教育理念则不能全面实现。核心素养作为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剂,对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珍爱生命、健全人格、问题解决等诸多适合体育学科发展基本点的内容都应该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但传统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观测性,且教学目标都是课前预先确定,不是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或通过体育教学效果的反馈来制定,除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较易测量和观测外,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程度、参与程度、表现程度以及诸如拼搏、团结、责任等情意因素很难去观测。所以,以行为性目标引领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结合核心素养给体育教学目标带来的改变,提出把行为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并从“三维”目标来进行体育教学目标的叙写,既有可直接观测的目标,又有学生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比如篮球项目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单手肩上投篮,培养学生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等责任品质”可改为“80%学生能够通过探究与合作的方式掌握单手肩上投篮,学生说出在小组探究与合作过程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前者在于明确多少学生掌握了这一技术,强调实现预期的目标;后者在于表述学生学习经历的情景,注重情感领域或其他领域的高层次教学目标[15]。
3.2 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
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其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是否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等,还要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有健身性、实践性[6]172等。教学内容的最终转化是由学生来学习和掌握的,学生能够掌握多少关于体育的技能与知识以及自身体育情感等因素的提升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学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那么就要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进而根据其内容确定体育教学内容。于素梅提出了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初步确定了体育情感、体育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健康行为6大维度[9]。可以看出除了运动能力、运动习惯是属于运动项目的本真样貌外,其余都是在运动项目或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获得的,如体育情感和品格就是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团结、合作、竞争、规则意义等品质。基于上述维度,该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一是应该在注重体育教学内容基础性的基调上加强学生个体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以学生个体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为起点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如体育教师从体育参与、健康卫生、运动损伤与防治、日常作息等方面制定学生日常身体健康情况自测表,课堂上加入体育健康小知识等能够实现将体育与生活联系起来[16],将好的体育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以往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活内容纳入其中并重新组织;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就是大纲或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在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隐性课程就是在正规体育教学外日常潜在的情境,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等,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3.3 体育单元教学的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形式,学习者通过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来掌握某方面知识与技能,抓住这一基本单元的设计就能把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17]。以往的体育教学设计以向学生传授“三基”为导向,体育教学设计倾向学生运动技能的养成,课堂上为了完成单元目标体育教师只是按照单元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至于学生学的怎么样、感受如何等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意识湮没在课堂上,显然不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故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创新。体育教学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以某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教学版块,围绕某一学习内容为中心来制定单元教学目标[18],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任务、教学评价、学生兴趣等系列问题,作为体育教师都要详细去安排。那么如何??新或者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角度去设计呢?可以把各种体育教学模式融入到单元设计中,如TPSR(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就是强调在教学中融入关怀时间、参与、反思等教学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诸如规则意识、合作、尊重等社会责任品格,又如针对球类教学的运动教育模式,主张以赛季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品格,又诸如将运动教育模式与TPSR相结合进行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的赋权运动模式等,这些都可以与现今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相联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融入这些教学模式的同时要紧紧联系体育教学目标,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充分渗透到单元设计中,如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球类),就可以通过采用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小组比赛来实现,作为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让竞争与合作充分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在实现运动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育。
3.4 体育教学策略的调控 体育教学策略是达成体育教学目的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的一系列动态执行过程,体育教学策略不同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手段和方式,而教学策略是有计划的动态过程,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且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以及学生,具有灵活性、调控性、整体性等特征[19]。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体育教学策略提出的要求是在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个整体环境中,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和调控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参与体验,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教学手段、方法、方式的过程转换,实现对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主动学习、体育情感、健康行为的发展。如在一堂新授课中体育教师可借助知识传递策略,通过直接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有一定的整体概念,接着借助运动学习的转化策略创设一定情境把教学内容转化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内生驱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且在这一过程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即进行指导行为上的策略,整个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实现教学的多重目标。其次,由于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师生、生生互动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用好师生、生生以及群体之间的交往策略,如单手肩上投篮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培养个体更为积极、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从合作学习的经验中个体更可获得自尊、社交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又如小组课堂上的篮球比赛,在群体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帮助的态度以及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对话,这些都是需要体育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调适。此外,体育教师还可通过问题导入策略、讨论策略、角色之间的磨合、人际交往策略将体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体育活动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过程。
3.5 体育教学评价的选择
当前的体育教学过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与知识的传授,注重认知性目标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成长[20]。评价方式多根据学生体育成绩的达标度来划分相应的评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的评价往往由于过于主观性以致难以测量,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业成绩得不到全面衡量。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方法也提出了要求,学生运动技能的评价能够外显测量,但体育情感、体育品格、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实现评级就需要重新思考体育教学的评价问题。基于此,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评价的选择必须从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必须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前者不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情意因素进行评价,鼓励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如对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评价,可从是否能表现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否遵守裁判和规则、能否挑战自我等指标进行课堂量表的制定,用于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后者在于不只是体育教师评价学生,还要学生互评、家长参与互评、小组之间互评,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去,学生采用互评、自评的方式检视自身学习情况,家长每月定期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实践情况、课余锻炼、健康生活习惯等给予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1]。其次,在评价的具体方式上采用定量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等手段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设计,需要在学校以及体育教师的引领下进行专业化设计,这也是一个需要实践创新的课题。
4 实现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向与教学转变的保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除了基本的课堂与教学变革外,还需要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去实现它,需要一定的动力去驱动,不然也只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地。
4.1 内部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课堂与教学变革的保证
体育课程与教学是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是靠教学实践来达成,教学活动中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体育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控,教学设计、专业知识来引领的。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的前提和保证。
1)体育教师具备专业能力。
加强体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参与体育的体验和兴趣是体育教师基于核心素养需要关注的。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与学生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体育教师的引领和引导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其次,体育教师要掌握和熟知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通过多种体育教学策略的调控、多元体育教学评价的运用,围绕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展开系统的体育活动设计,借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最后,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2],通过创设?W习情境、同伴交流等手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体育教师需要赋权。
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于体育教学实践,更在于体育教学实践进行新的系统教学设计。传统的体育教学显然不符合课堂与教学的需要,亟需体育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大胆突破,但教师往往因为受到传统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设定而不敢改变。所以,学校要赋给体育教师一定的教学决策权和专业自主权,在课程内容学习上、教学目标制定上以及学生学习评价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诸多主观能动性,使教师能够按照最新的教学理念去设计教学,如在学期中的篮球教学单元中,体育教师可以用运动教育模式将赛季融入到教学中去,在比赛和练习中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和发展学生的系列优秀品质,通过课堂观察、比赛、定量、学生互评和自评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将整个学生学习目标统一串联起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3)体育教师要更新核心素养的理念。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抓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对于这一重任体育学科理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支撑点。对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的具体化表现就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提出的要求,更要明确体育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作为学校体育主管部门需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师培训以及专业化发展之中。由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还没有形成共识,体育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与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调控还是教学评价的运用,都要基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大胆的调试,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在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运动的参与体验,把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和习惯、健康知识和行为有效融入到教学中。
4.2 外部环境:创设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有其独特性,诸如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交流等基本点可能在学校场域外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像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主要通过与公司企业、普通民众以及教育系统3大系统的互动来落实和推进[1]261。体育学科也一样,体育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突破体育教学看体育,也需要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更需要将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家庭教育、社会体育实践相联系,创设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W习环境,共同来更全面地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学校体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学校体育除了在学校加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以外,须加强与学生家庭教育的联系,以往的学校体育改革中也提出实现二者的互动,但实践效果不佳。从当前关于体育学科核心要素构成来看(于素梅的观点),学生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核心要素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中养成,更要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懂得平衡饮食、养成每天体育锻炼的习惯、了解常见的运动损伤与保护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建立学生日常生活档案袋,让学生家长参与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或者体育教师对学生家庭开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宣传,借助学生家庭的参与实现对学生日常体育活动、健康行为和习惯的监督,共同创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环境。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实践的联系。
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在于体验体育的社会化作用和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体育参与,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具备体育赛事的观赏能力、具备体育交往的能力等,诸如国家认同基本点的实现,有机会的学生可以现场观看体育赛事,通过感受现场赛事“加油、呐喊”来进一步内化体育带来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认同,又如教会学生欣赏基本的体育赛事,懂得赛事规则与比赛的不断转化,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和体育的生活化,又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的交流,丰富学生的体育社会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3 介质调控:课堂上由体育教师的单一管理走向师生的共同参与管理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不断调控的过程,如果从管理角度审视课堂,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要素都是管理的内容,如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安排、课堂秩序的管理、教学计划的预先设计、学生与场地器材分配、学生课堂问题的处理等。需要认清的是,上述种种课堂管理的完成一般都是体育教师作为执行者和管控者,一定程度上是课堂的权威。虽然教师的直接管理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过度的教师权威性不利于课堂中学生自我主动性和生命个体性的觉醒,这不是批判教师管理的不正当性,而是让教师适当地松绑对课堂的管理,可以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适度参与到课堂的管理中去,从体育教师单方面管理走向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应该营造的一种氛围就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共同参与到课堂管理中去,从课堂上的运动技能学习、教学策略及方法的运用、教学设计的安排都要以学生的具体参与为目的,教师要从之前课堂的决策者把一些课堂上的权利适度“赋权”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发挥自我能动性。无论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选择,还是课堂上学生自我情绪的管理与调控,体育教师都要适度弹性管理,而不是“一言堂”。如课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是教师自己“拍脑袋”的想法,还是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或者访谈学生的课堂需要来设计的,又诸如针对课堂上的技能问题学生可以让同伴去互助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以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理念去理解课堂,进而在此理念中通过教学方法、策略、设计的改变创设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氛围。
本研究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学校体育的“课堂转向哪里、教学转变何处”的命题。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与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更加需要从各个单独方面来详细针对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研究,希望各位体育科研者能够以此方向来深度展开探讨,丰富学校体育的研究内容,促进今后学校体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37(10):1-3.
[3] 岳伟,刘贵华. 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 教育研究,2014,21(8):99-106.
[4] 奚晓晶,魏耀发.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王云生. 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6] 程传银. 体育教学现代性的反思与重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 裴昌根,宋乃庆. 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4-9.
[8] 陈文强. 核心素养与学校变革[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9] 于素梅.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 体育学刊,2017,24(4):5-9.
[10] 阎乃胜. 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 教育发展研究,2013,34(12):76-79.
[11] 朱志平.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2]刘奇.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6,99(6):41-42.
[13] 邵桂华. 体育教学的自组织观[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4] 吴健. 体育课教学目标叙写的问题分析及其矫正[J]. 中国学校体育,2010(2):33-34.
[15] 代蕊华. 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 尚力沛,程传银. 中国近代体育家章辑五思想之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8):21-28.
[17] 顾渊彦. 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单元构建――对教学单元界定的商榷[J]. 体育教学,2006(6):16-18.
[18]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 李芒,徐晓东,朱京曦. 学与教的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0] 史曙生. 教育的健康关怀:学校健康教育探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1] 周兵. 现代体育课程评价论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2] 尚力沛,程传银. 体育教师TPACK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7):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