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5|回复: 0

2018扬帆远航正当时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82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82
发表于 2018-8-14 2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曲靖市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肖良开说:“会泽县有30万务工大军,只有把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把产业工人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才能让‘新工人?新成长?新市民’的工作落到实处。”
/6/view-10690854.htm
  正是在会泽县总工会的帮助下,一大批农民工成为了产业工人,一些产业工人返乡后成为创业带头人。既为当地农民致富增加了一条新路径。又为“钱王之乡”这片热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把?r民工培养成创业带头人
  站在1700亩的雪桃基地里,桃树独特的香味沁人心脾,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
  这片桃树林是返乡农民工吕小奎的创业基地,也是会泽县总工会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示范点。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
  看到这样的变化,曲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李桂珍高兴地说“曲靖市各级工会是出经验、出典型的地方,会泽县总工会在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中为各级工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会泽县总工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平时的工作密不可分。
  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会主席肖良开说:“会泽县有30万务工大军,只有把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把产业工人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才能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才能让‘新工人?新成长?新市民’的工作落到实处。”
  2014年以来,会泽县各级工会共投入各类培训资金105万元,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3000余人次。通过技能培训,有计划输出农民工到昆明、重庆、广州、东莞、江苏等地务工,帮助实现就业9100余人,就业率达到70%。
  会泽县总工会在积极争取上级工会支持的同时,从本级工会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扶持,每年扶持农民工创业就达到50户。
  正是在会泽县总工会的帮助下,一大批农民工成为了产业工人,一些产业工人返乡后成为创业带头人。
  吕小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
  2015年,对于离乡20余年的吕小奎来说,这是一个全新开始。
  他14岁外出打工,在20余年的打工生涯中,他富裕了,但他的家乡古城街道青云村贫穷落后的局面仍没有改变。
  村里还是喝不上水,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背。
  没水、没电、没通路,成了青云村脱贫中的“拦路虎”,也正是因为贫困,这个村的男性大龄青年很难找到对象。
  看到家乡的贫困面貌,吕小奎想要为家乡脱贫致富出一份力。
  就在这时候,他了解到一个情况,在会泽县总工会的帮助下,一大批农民工创业示范点建立起来,因此,吕小奎有了回家创业的信心。
  “贫困的日子太难了!”回忆幼年的生活状态,吕小奎感慨万端。
  吕小奎7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母亲拉扯着兄弟姐妹们过日子。吕小奎14岁的时候,正在中学念书,此时家里实在没钱供他念书。
  虽然不愿意离开学校,但面对现实他别无选择。
  辍学后,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他跟随亲戚外出打工。
  刚开始,他在易门县一个锰铁矿山打工,到矿山之后,矿主一见到吕小奎就一口回绝。
  矿主说:“这还是个孩子,回家去吧,打什么工呀?”
  在亲戚的多次央求下,矿主同意留下吕小奎,工钱为8元一天。在这个矿上干了一年半后,吕小奎来到昆明打工。
  在昆明一呆就是21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到厂里学电焊、学安装、搞销售,回家创业前他经营着一家关于消防器材的公司。
  回家之后,吕小奎就四处考察项目,寻找合适的土地。
  他流转土地的这个地方,之前有几个老板也来考察过,但看到水、电、路不通之后,这几个老板退缩了,毕竟基础设施投入太大。
  吕小奎选择这片土地时,很多人都劝他,这片土地需要的投入太大,短期内难以收回成本。
  “没有产业做支撑,村民是难以真正脱贫的,我回来就想为村民带来致富的产业。”吕小奎说。
  他认定了这个地方,并从村民手中流转了4286亩土地。
  土地流转过来后,吕小奎就把目光转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
  仅仅引水进村就花了287万元的资金,现在村民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了。
  进村的路有1700米是土路,一直无法通车,如果不解决路的问题,村里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为此,吕小奎拿出60万元的资金,准备修一条通往村里的道路。
  知道他为村民修路的消息后,古城街道也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在古城街道的帮助下,这条路终于修通了。
  流转来的这些土地,吕小奎种植了1700亩雪桃,200亩车厘子,200亩雪山梨,剩下的土地用来搞养殖。
  在青云村,每户家庭的土地有4亩,平均每亩的租金为400元,算下来一年就有1600元的租金收入。
  为了助力贫困户脱贫,会泽县每年为困难户提供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吕小奎动员困难户将这笔钱投入到公司中,困难户每年可以得到3880元的分红。
  水电路通了之后,村里的几个大龄青年也找到了对象。
  除此之外,公司还优先聘用贫困人口作为公司的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近1760元。
  土地流转资金、公司分红、务工收入为青云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胡国林原来在外面打工,扣除房租、生活费等支出外,一年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现在回到家里,不用交房租,也没有其他额外费用,他在吕小奎的基地里打工,一年就有2万多元的务工收入,还有土地流转租金、分红等费用,日子过得越来越甜蜜。
  彭泽涛是云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毕业生,他在大四的时候就在俊发城小学当实习教师,校方也希望他毕业之后能留下来任教。     但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回到家乡。现在,他在吕小奎的公司里负责办公室业务,虽然每天很忙,但他觉得很开心。
  “只要用心付出,农村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彭泽涛说。
  为村民带来致富的产业
  像吕小奎一样,张洪的创业也得到了工会的大力支持。
  2015年,会泽县总工会开始实施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会泽县共有5位返乡农民工得到工会的资金支持,张洪是其中之一。
  高中毕业时,17岁的张洪离开了家乡来到昆明。
  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有的只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刚到昆明时,他在小坝干菜批发市场打工,由于勤劳苦干,他在批发市场很有人缘。
  一次回家之后,张洪发现会泽县乐业镇的辣椒品质很好,于是萌发了回家创业的念头,他把自己想法告诉干菜市场搞批发的老板,得到了这些老板的支持。
  2004年,他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
  可是,当时他手里也没多少钱,他找到当教师的姐姐,姐姐认为他太年轻,也没经验,姐姐还劝他放弃。
  但经不住张洪的软磨硬泡,姐姐同意借他3000元钱。
  第一次回家收辣椒,就栽了个跟头,由于没有经验,他收购的两车辣椒运到昆明交货时,老板告诉他,这两车辣椒还没有干透。
  张洪一下子就急了,收辣椒的钱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
  看到他着急的样子,干菜批发市场的老板借给他一块场地,让他先把辣椒晾干,然后再进行收购。这一次,张洪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了一部分本钱。
  但张洪没有放弃。
  张洪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生意越来越顺手。
  2005年,他有了一定的积蓄,于是他回到会泽县开了一家土特产商店,主要收购批发会泽本地的洋芋、辣椒等产品。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原生态的食品、药材成了人们的首选,特别是当地的土鸡、重楼等更是大受欢迎。
  张洪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张洪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他认识了一种俗称独角莲的野生药材,它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对治疗跌打损伤有神奇的药效。
  后来他才发现其实这种药材就是近年来被热炒的重楼,云南白药的原材料中就含有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者海镇的乡街上看到当地农民在卖野生重楼,经过打听才知道是从者海镇的一片山林里挖来的。获得这个消息后,张洪立即赶往村民说的地方去实地考察,张洪发现这里是一片绵延不绝的森林,气候和湿度都很适合发展生态种养殖。
  随后,张洪找到者海镇政府和当地村民商量承包这片山林,并最终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包下2000亩的山林作为种养殖基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了水、电和道路,顺利创建了会泽林下种植有限公司。
  这么大面积的基地仅基础设施投入就需要很大一笔开支,虽然过去开店也有一些经济基础,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
  一直致力于扶持农民工创业的会泽县总工会很快发现了张洪面临的困境,于是从本级工会经费中拿出5万元无偿资助他发展林业经济产业,有了这笔资金的及时注入,张洪顺利完成了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张洪又到广西、保山、版纳等地学习当地的种养殖技术,通过考察他明白了原来仅滇重楼就有20多个品种,但云南白药需要的只是其中一种。
  他按照云南白药的种植要求,在基地里面已经种植100余亩重楼,虽然从育苗到成熟需要7年的时间。张洪坚信生态种养殖虽然成本高、周期长,但是由于受到人们喜爱,肯定能卖到好价钱。
  现在,在他的基地里,涵盖了胡峰、土鸡、大球盖菇等产业。
  在张洪眼里,他更热衷于胡峰产业,不但蜂蛹的味道鲜美,而且还能提取蜂毒。
  在市场上,蜂毒的价格以盎司计价,期价格远远超过黄金。
  刚开始的时候张洪的基地里只有几十个蜂巢,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500巢。
  大井镇的5个村民已经参与到胡峰养殖中来。
  高兴海就是其中的一位参与养殖胡峰的村民,他现在养殖了35巢胡峰,初步估计,每巢胡峰能有500元的纯收入,他养殖的这35巢胡峰就能得到17500元的收入。
  高?d海原来也在外面打散工,收入不稳定,回家之后,他的干劲更足了,不但过上了“老婆儿女热炕头”的日子,而且收入也稳定了。
  像高兴海这种直接参与到种养殖的是一种致富途径,而更多的村民则享受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的实惠。
  周边的村民除了年终可以分红,平时基地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帮忙管理基地,大家又可以有一笔收入,年龄大一些的老人和小孩还可以到山上挖腐殖土来卖给基地种重楼。
  张洪今年又种植了30亩大球盖菇,仅采蘑菇每天就需要15名工人。随着产业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黄成富是雨碌乡大坪子的普通农民,1998年外出打工,经多年打拼,2010年在外地成功创办了成富腌菜厂。
  他生产的腌菜产品色鲜味爽,供不应求。
  面对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黄成富想扩大生产,但又苦于资金短缺。
  在进退两难之际,黄成富回家寻求雨碌乡党委、政府帮助。经雨碌乡工会牵头,最终,雨碌乡为他争取到了100余万元的产业帮扶贷款,同时在政策扶持、土地、等方面给予他大力支持。
  在办厂创业中,黄成富感受到了工会组织带来的温暖,成富腌菜厂建立后,他主动带领腌菜厂的14名职工加入了雨碌乡工会,并于2015年严格按照“六有”标准建立了雨碌乡成富腌菜厂工会小组,吸引了产业链上的50多名农民工加入工会。
  为了进一步发展青菜种植,雨碌乡工会邀请县、乡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公司的专家,对腌菜厂的14名职工进行专业培训。     这14名职工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后,再分组联系对各村各户开展青菜种植和腌制技术培训。
  几经实践,周边村民基本掌握了青菜种植技术,不但种青菜能赚到钱,而且还成为了腌菜产业链上的行家里手。
  去年,成富腌菜厂就辐射带动雨碌、新街、者海、大井、娜姑5个乡镇11村753户农户种植青菜1260亩、辣椒150亩,吸收50余名农民工就业,年用工达1.35万个,产出腌菜6000余吨,产值800多万元。
  经农业部门测算,在雨碌周边地区,利用农村劳力和冬闲地种植青菜,每亩鲜菜产量不低于6.5吨,按每吨400元计,亩产值达2600元,除去100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每亩可实现增收1600元。
  成富腌菜厂的成功实践和典型带动,引发了雨碌乡内乡外的感情互动和创业热情。
  雨碌乡工会以此为契机,广泛联络,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工充分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新时代工人阶级的新成员。
  截止去年底,雨碌乡已发展工会小组14个,农民工会员3183名,全乡会员达3260名。13个村均建立了村工会小组,农民工人会率大幅提升。
  创业要技术、要能人,雨碌乡把支持农民工创业作为服务农民工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全面开展“双培双促”,即:把农民工培养成产业工人,促进产业发展;把产业工人培养成创业带头人,促进脱贫攻坚。
  累计三年来,雨碌乡务工人员参与各类培训共6800余人次,涉及实用技能20余类,基本实现了每户有1个劳力务工,每个务工人员掌握不少于1门劳动技能,使广大村民群众都有技可用,有事可做,有业可创,也可以过上像城市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仿欧式建筑、大风车、桂花园这些词汇集在一起,就足以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会泽县很多年轻人结婚都选择来这里拍婚纱照。
  在云南汇笙农业科技公司的万亩桂花园里,虽然不是周末,但仍然有不少当地人在此游玩,这里不但成为了一个景区,而且还成为了一个扶贫基地。
  1972年出生的陶马花,她既是汇笙农业科技公司的一名职工,也是一名土地流转户,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她每月还有2100元的务工收入,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在汇笙农业科技公司,像陶马花这样的土地流转户就有90余户。
  汇笙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崔炜介绍,作为桂花园的建设运营方,在按劳发放工资的同时,汇笙农业科公司技还吸收了来自当地群众的扶贫贷款。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当地居民每年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扶贫贷款,村民可以入股汇笙科技农业公司,如果是3年期的贷款,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会有15000元的分红收入,如果是一年期的贷款,也会有3800元的收益。
  在公司务工的工人每个月最低都有1800元的收入,每年至少有22000元的收入;园林规划师每个月则可以拿到六七千的收入。
  除此之外,汇笙公司还承担了10户贫困户脱贫的任务,针对这10户贫困户的特点,汇笙公司出资为10户贫困户每户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为1亩的大棚,帮扶困难户种植蔬菜和水果等农特产品,并提供技术指导,负责农产品销售。
  为了让职工有一个活动场所,汇笙公司还在景区为职工建了一个足球场。
  贷款分红,务工收入,为当地直接、间接创造的工作岗位、税收……桂花园区的落地,被者海当地群众公认为实现多方共赢的大好事。
  工会小组建到村上带来的变化
  在离会泽县城38公里的待补镇歹咩村乌泥工会小组。一进村,就能看到一个牌坊,牌坊上写有“母亲坊”3个大字,这是返乡农民工管洪伟今年出资打造的。
  管洪伟原来在会泽县搞装修,在20余年的时间里,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人脉。
  一次回村之后,刚好遇到各工会组织小分队带着宣传手册和招工信息,深入村、组进行宣传,帮助农民工就业或返乡创业。
  管洪伟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说“我有时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还要下地去干农活,看着都很心酸。我心想如果他们的子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年轻人也就不会背井离乡去外务工了,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有人照顾、也可以常年享受天伦之乐。”
  因此,管洪伟决定回乡创业。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他获得了200亩土地的使用权,他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种植蔬菜。
  管洪伟说:“我亲眼目睹了村里的变化,在我们村,很多人通过创业的方式致富了,有的盖起了新房,有的购买了轿车,今年母亲节,我自己掏钱打造了这座‘母亲坊’。我建盖‘母亲坊’的目的就是要向村民传递感恩社会、感恩母亲的一种文化。”
  待补镇在“新工人?新成长?新市民”的行动中,着力开展农民工“双培双促”活动,采取三分之一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就地市民化;三分之一的人口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的财产性收入在农村;三分之一的人口依托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正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一大批人返乡创业的带头人涌现出来。
  王宏有也是待补镇歹咩村的村民,当兵退伍后,他跑过货运专线,开过汽车配件门市、服装店、餐馆……这些经历,让他成为歹咩村群众眼中的“传奇人物”。
  凭着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他看中了歹咩村交通便利、土地平整、水源?S富、气候适宜等诸多优势,以及镇里出台的扶持种植大户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优惠政策,决定返乡创业,在村里租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
  他先后到大理、陆良、安宁等地考察,多方了解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的市场前景。经过考察学习,他选定了日本无公害蔬菜,一个靠特色产业种植发家致富的蓝图在心中渐渐明晰起来。
  王宏有虽然阅历丰富,但种植日本大葱毕竟是头一遭。
  当时他只有10万元现金,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元,总投资20万元,在歹咩村租地50亩,开始发展无公害日本大葱种植。没想到,因为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下来,亏损8万元。     当头的一盆冷水,并没有浇灭他继续发展无公害日本大葱种植的热情。他自费请来云南省农科院的教授和日本的专家,到基地实地检测土质,传授种植、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找准问题、掌握技术后,王宏有又继续扩大规模。有心人,天不负。又一年下来,他种植的大葱长势喜人,直销日本市场。
  产品有了销路,不仅让他的腰包鼓了,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条更为广阔的增收致富渠道:他以800元每亩的价格向群众租赁土地,并以60―100元每天的价格招收群众到基地务工,让他们就地实现增收。
  在待补镇党委、政府、工会的努力下,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6225元增加到2016年的10924元,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20032人减少到2016年的7150人。
  到目前为止,歹咩村乌泥工会小组引进外地客商种植泰国红火葱等经济作物500亩,带动150名农民就地务工;培育养殖大户5户,年创收11万元;新建箐泉酒厂,年创收60万元,解决10名村民就业问题。
  据初步统计,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建盖砖混房2100幢,购买家庭小汽车4860辆,进镇农民购房700余套。
  目前乌泥小组工会有7名会员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带领农民工在致富天地里大显身手。
  让农民工感受“家”的温暖
  中午时分,在会泽县古城街道“返乡农民工之家”的职工活动室里,农民工李师傅正和3位同事正在打扑克。
  “今天没活计,所以就和同事来这里玩。”周师傅说:“只要是休息时间,我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因为这里不但有宽敞的娱乐场所,而且还能获得当地企业的用工信息。”
  2015年,古城街道向省?工会、市总工会争取了100万元资金建设了一个技能培训、红白理事、信息交流和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返乡农民工之家”。
  古城街道边河社区属城郊型社区,有返乡创业农民工68人,工会会员1260名。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边是用工单位找不到工人,一边是大量的闲散人员难以就业。面对这样的情况,古城街道把“返乡农民工之家”打造成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古城街道和辖区内的企业联系,企业需要什么技术人才,古城街道就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
  古城街道有一个百家惠超市,平时用工量不小,街道与百家惠对接上后,按照超市的用工需求进行培训。
  两年时间来,街道举办了厨师、建筑、电焊,居家养老等方面的培训,经过街道培训的农民工,都能实现就业。
  杨玉梅就是经过街道培训的一名女职工,如今,她已经顺利地实现了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拿到工资。
  会泽县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连平说:“‘返乡农民工之家’发挥了一室多能的作用,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议事堂、充电器、服务站和娱乐室”。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会泽县各级工会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开展,那就是让外出的打工农民工走得安心,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干得舒心。
  在会泽县各级工会的帮助下,农民工通过自身实践,不仅自身脱了贫,还通过创业的方式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既为当地农民致富增加了一条新路径,又为“钱王之乡”这片热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