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2018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幼儿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2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中个体情绪判断的,相似性被划分为重遇刺激与过去刺激完全相同、表面相似及本质相似三种水平。结果表明:当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完全相同时,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多,其次是本质相似,表面相似情况下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少。本研究得出结论为消极刺激相似性会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越相似幼儿的消极情绪越多。
/6/view-10690829.htm
  关键词 幼儿,消极刺激相似性,未来事件,情绪。
  分类号 B844.12
  1 引言
  个体当前的行为常常受过去的生活经验所影响,已经历的事件会存留在记忆中,当再次遇到相同线索时,会引起个体的某种情绪或行为反应。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懂得个体的思维能决定其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推理能力,如根据过去的经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理。亲子对话的研究表明,早在儿童2岁时,父母就会与其讨论即将发生的事情(Adamson & Bake,man,2006),并且当父母与儿童讨论未来计划时,经常会提到过去的经验(Hudson,2004)。
  与积极事件相比,目前学者更加关注过去的消极事件对个体判断主人公未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当个体再次遇到与过去消极事件中相同的威胁时,就会对潜在危险产生紧张、担心等情绪(Morewedge,Gilberr,& Wilson,2005;Bamford &Lagattuta,2012)。如与某人因为某事吵过架,当几天后重遇此人时,个体就会回忆起过去的吵架事件,在头脑中出现“这个人与我不合,我们吵过架”等想法,进而引起个体对未来问题的思考和推测:
  “他又会做什么呢?是否还会与我吵架呢?”一般来说,基于过去事件对未来事件进行推理伴随某种心理或行为活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情绪体验和行为上的反应(刘文,张珊珊,李艺伟,2014)。
  为了更清晰的考察儿童基于过去事件推断个体在未来事件中反应的能力,Lagattuta(2007)引入了过去一未来解释(past-to-future explanation,PTF)这一概念,基于过去事件思考未来情境时会引发个体当前的某种反应,个体对这一反应的解释即过去一未来解释。如果儿童PTF能力较强,能正确、完整的解释个体情绪和行为出现的原因,则说明儿童能够基于过去经验推理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并理解个体随之而来的情绪和行为。关于儿童PTF发展的文献显示,国外5~6岁的儿童已经能比较完整的解释个体当前情绪或行为反应的原因,并且几乎可以达到成人水平(Lagattuta,Wellman,& Flavell,1997;Lagattuta & Wellman,2001;Lagattuta,2007)。我国学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王玲凤,傅根跃,2003:白文,2009)。白文(2009)将这种联系过去和未来事件的能力视作心理时间之旅(mental time travel)的整合,即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再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Suddendorf & Corballis,1997)。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所设定的重遇刺激主要集中在与过去消极刺激相同或表面相似这两种情况下,如,同一个男孩、同一辆小汽车(相同),或有着相同发色的不同男孩、相同颜色不同型号的小汽车(表面相似)。Lagattuta的研究证明,儿童在偶遇相同刺激时,会表现出消极情绪或回避行为:在偶遇外表相似的刺激时,多数儿童也会做出类似的反应,显示出了过分迁移现象。有关情绪理解的研究表明,幼儿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不能完全区分外表和真实情况(Abelev&Markman,2006),双重表征和推理能力并不强,大概在6岁以后儿童才能理解一只小船形状的蜡烛并不是真的船(Flavell,Green,& Flavell,1987)。那么当外表不同而实质相同时,儿童会做出何种判断和推理呢?他们是否能理解一只月亮形状的小船也可以在水中前进呢?并且专家关于儿童的推理机制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对于个体归纳推理的基础存在两种观点:儿童到底是基于类别或概念进行推理,还是基于知觉相似性进行推理?前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儿童能忽略表面相似性,依据语言标签来进行归纳推理,表现出基于知识、类别和概念的推理(Gelman,2004):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儿童归纳推理的基础是知觉上的相似性,并有可能逐渐发展为基于类别的推理(Sloutskv,2003)。同样的,儿童究竟是依据表面特征还是依据结构特征进行类别推理的争论也并没有盖棺定论。因此,在过去一未来推理的研究中,有必要从表面、本质两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并且对于前人所得出的表面相似情境下的结论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综上所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通过实验一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考察了幼儿基于过去经验理解未来事件的能力,以及重遇相同刺激时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第二,实验二通过细化原刺激与重遇刺激的相似性水平(表面相似、本质相似),探讨消极刺激相似性程度是如何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的。
  2 方法及结果
  2.1 实验一
  2.1.1 被试
  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大班儿童30名(年龄M=5.84岁,SD=0.35,年龄范围:5.25~6.33岁),其中男生16名(年龄M=5.85岁,SD=0.35),女生14名(年龄M=5.83岁,SD=0.37)。
  2.1.2 实验材料及程序
  实验采用故事情境法,幼儿在安静的教室内进行单独施测,首先向幼儿呈现故事情境,其次请幼儿回答设置的问题。使用Lagattuta(2007)和刘文等人(2014)研究中的故事情境,并配有相应的图卡。共4组故事材料,包括2个人刺激故事(马尾辫女孩、黄衣服男孩)和2个物刺激故事(粉色小汽车、大黑狗),并且主人公先后遇到的消极刺激是完全相同的人或物(如,那天那个扎马尾辫的女孩);每个故事均有两种结尾:情绪结尾和行为结尾,在情绪结尾中,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产生了担心情绪,在行为结尾中,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做出回避行为(如,马上从滑梯上下来走掉了),一个故事只呈现其中一种结尾。平衡故事的呈现顺序。     向幼儿讲述每个故事情境时,主试均需提出三类问题:控制问题、测试问题和朋友反应问题。其中,控制问题用以确保被试理解故事情境,测试问题用以考察幼儿基于过去消极经验理解未来事件的能力,朋友反应问题用以考察幼儿是否将主人公的过去经验转移到未经历相同经验的朋友身上。幼儿对问题进行回答后。主试重复幼儿的答案,并鼓励其提供额外的信息。当幼儿没有进一步解释后,主试呈现下一个故事材料。访谈均被录音,并转换成文字,实验时间为10分钟。
  下面以情绪结尾人刺激的“马尾辫女孩”故事举例(图1),故事情境为:“一天,雷雷一个人在玩滑梯,他玩的很开心。突然。来了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把雷雷从滑梯上拽了下来。雷雷觉得很伤心。过了几天,雷雷跟好朋友小明一起在玩滑梯,他们玩的特别高兴。突然,雷雷看到了那天那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在过去消极经验结尾提出控制问题:“雷雷为什么觉得伤心?”在重遇刺激后提出测试问题:“雷雷是感到担心呢?还是不担心呢?为什么?”随后提出朋友反应问题:“小明也看到了扎马尾辫的女孩,他会不会担心呢?为什么?”
  为了确定被试是否将主人公的经历转移到朋友身上,在朋友反应问题处增加一个提示,若被试判断朋友担心并用过去消极事件进行解释,则提问被试:“这个女孩之前拽过小明吗?”若被试回答“拽过”,则将过去事件的图卡再次呈现,并重新提问朋友反应问题:若被试回答“没拽过”,则重复被试之前的判断及解释,确定被试的答案。
  2.1.3 计分与编码
  首先,对被试的反应判断进行编码:(1)被试对测试问题的判断,(2)被试对朋友反应问题的判断。被试判断主人公会担心(情绪结尾)或产生回避行为(行为结尾)计1分。不担心或无回避行为计0分:朋友反应问题的编码同上。
  其次,为了对测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借鉴Lagattuta以及刘文等的评判标准对测试问题的解释(即PTF)进行编码,编码标准为:(1)说出主人公的情绪和行为来自对未来事件的预期。(2)提到主人公对未来事件的主观判断,(3)解释出过去一未来间的联系。依据以上标准,被试解释出一项记1分,对回答的完整性进行0~3分的编码。一个完整回答的例子为:“雷雷担心是因为这个女孩之前拽过他(过去一未来联系),所以他认为(主观判断)女孩还会来拽他(预期)。”编码由两名心理学硕士完成,评分者一致性信度为0.841。
  2.1.4 结果与讨论
  (1)对测试问题的判断及解释
  被试对测试问题的回答包括两部分:情绪或行为判断,以及相应的解释。首先对情绪或行为判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所有的故事情境中,被试判断主人公会产生担心情绪或做出回避行为的百分率达到95%。
  其次,对被试的解释进行分析发现,有55.3%的被试在4个故事中都提供完整的解释。由表1可知,被试提供完整PTF的百分率为75.8%,进一步的卡方检验表明,两种反应类型下的百分率不存在显著差异(x2(1)=0.28,p>0.05),两种刺激类型(人、物)下的百分率也不存在显著差异(x2(1)=0.10,p>0.05),不存在性别差异(x2(1)=0.89,p>0.05)。
  为了对儿童基于过去消极经验理解未来事件的能力有更加具体的了解,进一步对每个被试测试问题解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总体来说,被试对测试问题回答的平均分为2.63,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均不显著(p>0.05),男生成绩略好于女生。具体来说,行为结尾条件下性别差异存在边缘显著,t(28)=1.08,p=0.058,Cohen's d=0.38;人刺激条件下性别差异也存在边缘显著,t(28)=0.98,p=0.059,Cohen’s d=0.36,男生成绩好于女生。
  (2)消极刺激相似性对情绪判断的影响
  将实验二与实验一的部分数据进行比较,以探讨消极刺激的相似性如何影响儿童的情绪判断。将实验一中情绪结尾的情绪判断数据提取出来,作为消极刺激相同的数据,之后与实验二中两种相似性的情绪判断平均分进行比较。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消极刺激相似性主效应显著,F(2,174)=61.25,p0.05,表明在消极刺激相同和本质相似情境下,被试更多的表现出担心情绪。性别主效应存在边缘显著,F(1,174)=3.76,p=0.05,η2=0,02,女生(M=0.74)的平均分普遍高于男生(M=0.64)。消极刺激相似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3.08,p    这一年龄的儿童基于过去消极经验理解未来事件的能力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相似(白文,2009;Lagattuta,2007;Lagattuta & Sayfan,2013;王玲凤,傅根跃,2003),并且从总体平均分来看,男孩得分略高于女孩。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男女幼儿的认知能力似乎有显著的不同,但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这种看法,至少在过去一未来联系的认知上,性别差异并没有在幼儿阶段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可能是由于,教育者及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不断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认知的发展,以弥补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因此,男女幼儿基于过去消极经验理解未来事件能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
  3.2 消极刺激相似性对儿童未来事件认知的影响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儿童判断主人公出现担心情绪的比例存在着以下这种趋势:表面相似70%)4岁以上的儿童预测,偶遇表面相似的消极刺激时会引起担心情绪,并认为其原因是儿童潜意识中对当前和过去事件的混淆。本研究的实验二中,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被试对主人公情绪的预测呈现出随机现象,但提示后被试的回答就出现了表面和本质的差异。这种提示效应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这些相似的刺激有着与过去消极刺激相同的某种特质(如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因此儿童潜意识中用这种相似性来对未来进行归纳推理(孙锋,路晓英,龙长权,李红,2009;Sloutsky& Fisher,2004)。而当主试提问“这两个孩子是同一个人吗?”并对相似特征和不同特征进行提示后,大部分被试的这种混淆就消除了。而Lagattuta的研究由于并没有进行提示,因此并不能完全确定被试是否将前后两种刺激区分开来,那么是否能有效的考察相似性的影响就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性别差异方面,在表面特征相似的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多的预测主人公会感到担心,在本质特征相似和相同的情况下则不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女性在不明确的情境下更容易察觉到危险(Gustafson,1998)。担心情绪比男性更加频繁和强烈(Robichaud,Dugas,&Conway,2003)。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些观点,对潜在威胁情境的推理可能在幼儿期就开始出现性别差异,虽然研究只证明了在表面特征相似情境下的性别差异,但在本质特征相似的情境下也存在类似的趋势,更加精确的证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补充。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5~6岁幼儿的心理理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理解相同的个体其“本性难移”,个体的个性品格不易改变,会随着时间和情境较为恒定的发展,那些与过去消极刺激有着本质上相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做出相似的伤害,而只是在外貌上有着相似特质的个体则更可能不会做出类似的行为。
  4 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多数5岁幼儿能够完整的解释个体在未来事件中的情绪和行为反应:(2)消极刺激相似性影响5岁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幼儿基于过去经验预测主人公消极情绪的比例存在一定趋势:表面相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