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4|回复: 0

2018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肿瘤发病情况及防治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2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临床特征、肿瘤发生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 71例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 分析其临床特征、肿瘤发病率, 并探讨防治措施。结果 经检测, 71例患者中贫血16例, 占22.5%;肝功能异常24例, 占33.8%。急性中毒轻度7例, 中度4例;慢性中毒轻度50例, 中度8例, 重度2例。随访发现肺癌4例, 膀胱癌4例, 肝癌2例, 胃癌3例, 肾癌1例, 肿瘤总发生率为19.7%。结论 对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 短期大量接触者纠正缺氧为实施救治的要点, 亚甲蓝属关键救治药物;长期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一定诱导肿瘤发生的几率, 特别是肺、肝、胃、膀胱四部位肿瘤, 需加大防治力度。
/6/view-10690560.htm
  【关键词】 苯;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肿瘤;防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5.113
  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即苯或同系化合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几个氨基(-NH2)或硝基(-NO2)取代后, 即形成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上述化合物通常以蒸气或粉尘的形态于空气中分布, 并经呼吸道途径侵入人体。就苯氨基硝基化合物引发的中毒病例而言, 多与生产或装卸时发生泄漏吸入相关。患者多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诱导的发绀、缺氧为主要特征, 病情严重者可有肝肾功能受损、溶血表现, 甚至昏迷, 有较高的死亡风险[1, 2]。就此类病例肿瘤发病情况而言, 临床研究尚少, 本次选择相关患者, 分析临床特征、肿瘤发病率, 并探讨针对性防治手段, 旨在指导临床应用, 从根本上降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71例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2例, 女9例;年龄46~96岁, 平均年龄(67.6±9.5)岁;专业工龄9~30年。以呼吸道吸入和(或)皮肤接触吸收为主要中毒途径, 其??位有化工、消防、仓储、实验室、押运等, 接触的化合物主要有偶氮染料(结构中含氨基、硝基)、分散染料(结构中含硝基), 二氨基氯化苯、萘、氯化苦、2, 4-二硝基氯苯、二氨基甲苯、苦味酸(二硝基苯酚钠)、蓝BB、苯胺、氯化苯、苯酚、硝基苯、二氨基甲苯、对硝基苯胺等。
  1. 2 方法 通过翻阅病历, 依据《肿瘤登记方法和要求》(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等推荐), 对本次所抽取的71例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职业史等展开分析, 记录临床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中毒程度、肿瘤发病率、救治与转归情况。依据GBZ30-2002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对急性中毒程度进行分级, 依据GBZ59-2002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慢性中毒程度进行分级。
  2 结果
  2. 1 临床症状 71例患者中, 疾病检出年限为1981~2013年。临床表现同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病情存在紧密关联。轻者多以心悸及胃肠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为特征;重者多以意识障碍为特征, 可有黏膜、皮肤发绀伴发。
  2. 2 实验室等检查 经检测, 71例患者中贫血16例, 占22.5%;肝功能异常24例, 占33.8%。急性中毒轻度7例, 中度4例;慢性中毒轻度50例, 中度8例, 重度2例。
  2. 3 肿瘤情况 随访发现, 71例患者中, 患恶性肿瘤14例, 占19.7%。见表1。
  2. 4 治疗与转归 均在现场将污染衣物脱除, 对污染皮肤清洗。在救治时取地塞米松单用治疗7例, 均为地塞米松10 mg一次性静脉推注, 同时取大剂量维生素C、叶酸、铁剂应用, 以对症支持治疗;11例入院当日取亚甲蓝单纯应用, 均为1%亚甲蓝40 mg静脉推注;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60例诊断为慢性中毒性肝病, 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清除自由基, 抑制体内脂质过量。甘草酸镁减轻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增强肝细胞膜流动性, 增强肝细胞氧摄取。保肝营养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稳定。
  3 讨论
  经研究显示,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较为复杂且多样的种类, 但在毒性反应上有较多相似之处, 如多有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是此类化合物最为突出和典型的毒性作用。本组患者在入院时, 即有胃肠不适、头晕、嗜睡、意识丧失等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出现。另外, 溶血为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另一重大毒性作用, 即对红细胞构成的破坏[3, 4]。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可在血红蛋白直接作用, 促使珠蛋白发生变性, 沉着物在红细胞内积聚, 进而引发溶血反应。有研究显示, 相较未接触苯氨基硝基化合物者, 长期接触者珠蛋白小体明显居更高水平。另外, 本组选取的71例患者中, 患恶性肿瘤者14例, 占19.7%, 其中肺癌4例, 膀胱癌4例, 肝癌2例, 胃癌3例, 肾癌1例。提示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是重要的诱导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 分析机制, 与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患者机体腺体、骨髓直接作用, 且中毒后机体对一些刺激产生较为特殊的反应, 及内环境发生变化, 对部分致癌物质更为敏感相关。有报道指出, 苯中毒致癌同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的患者体内分布的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密切相关[5]。文献报道三硝基苯磺酸(TNBS)可诱发的大鼠结肠炎肠黏膜血清白细胞介素(IL)-8, 血小板膜表面CD62P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6]。提示某些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诱发炎症反应。
  临床在治疗时, 以亚甲蓝为主要解毒剂, 可将高铁血红蛋白向血红蛋白还原, 促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另外, 亚甲蓝还可发挥氧化还原的双重作用, 取1~2 mg/kg小剂量应用时, 还原作用较为理想, 在对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诱导的高铁血红蛋白(MHb)治疗时, 效果十分显著, 可促使MHb的半减期明显下降。5~10 mg/kg大剂量应用时, 可将体内分布的血红蛋白向MHb氧化, 并使红细胞脆性增加, 在一定程度加大溶血风险。故在应用亚甲蓝时, 若病情未好转, 需及时将病因找出, 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防控措施包括, 需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工作, 提高防护意识, 配备个人有效防护设备, 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针对与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密切接触的行业, 需对各个作业环节化学物质含量展开调查, 以对诱导职业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防范, 并就应急预案进行制定, 完善相关响应机制, 防范由此引发的肿瘤事件发生, 从而可保证从业人员?C体健康, 维护企业和社会效益, 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展价值, 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力度, 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 对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患者, 短期大量接触者纠正缺氧为实施救治的要点, 亚甲蓝属关键救治药物;长期接触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一定诱导肿瘤发生的几率, 特别是肺、肝、胃、膀胱四部位肿瘤, 需加大防治力度。
  参考文献
  [1] 王茜丽. 间二硝基苯中毒引起周围神经病报告.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9, 27(2):107-108.
  [2] 闫永建, 宋平平, 张凤林, 等. 102例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临床分析.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3):297-300.
  [3] Bai W, Chen Y, Yang J, et al. Aberrant miRNA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benzene poisoning.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2014, 96(3):144-145.
  [4] Youngster I, Arcavi L, Schechmaster R, et al. Medications and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Drug Saf, 2010, 33(9):713-726.
  [5] Badeen C, Turcotte R, Hobenshield E, et al. Thermal hazard assessment of nitrobenzene/dinitrobenzene mixtures. J Hazard Mater, 2011, 188(1-3):52-57.
  [6] 韩红, 夏冰, 刘君炎. 低分子量肝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发大鼠结肠炎肿瘤坏死因子α、CD62P的影响. 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7):418.
  [收稿日期:2017-11-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