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2018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1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现状分析,结果认为: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人才就业导向现状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不适应、个人发展目标模糊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不适应等问题。根据“目标管理理论”与存存的问题,提出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系,并从理论依据、体系构建、实施路径、管理策略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系做了具体分析,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6/view-10701201.htm
  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2―0105―04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外延发展偏重于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内涵式发展则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高等教育要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就要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历经了数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新中国培养了上万名中小学体育师资,这就是所谓的外延式发展之路,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紧张、就业竞争激烈、人才需求压缩等形势,因此,在梳理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历史嬗变过程的基础上,面对当前多暴露的问题,运用目标管理与激励理论重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强身救国”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这一阶段主要为新中国成立之前。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借鉴日本学制,模仿性地移植了日本的师范教育制度。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使师范教育在学制上得到了认可,正式设置独立的师范学堂。由于多由日本留学归国人员所创办,施教自然倾向日化。近代中国早期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体育教育专业,普通高校各分科大学仿照日本也只建有七类专业,并以实业为主。从1908年创立的中国体操学校到1934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体育科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和1942年公布的“体育师范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表”,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阶段的师范体育人才的培养均是以“强身救国”为核心目标,这与当时的列强割据的国情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愿相符合的。二是,以“一专多能”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特别重视国民教育。这一时期师范教育也得到了高速发展,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1952年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称上海体育学院)诞生,设体育教育专业一种。此后至1954年间,北京、南昌(后迁至武汉)等5地先后建立了直属的体育学院,同时恢复和建立了28个师范院校体育系、科。1959年7月北京体育大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适合国家体育事业需要的人才”,此后“一专多能”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当时国内万物复苏,体育运动发展很快,体育教育高度重视,导致体育人才极度缺乏,特别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小学数量突增,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出现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上体育课的现象,因此提出“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历史时代背景的。三是,以“多能一专”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这一阶段主要是在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后,高师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变化,特别是随着2000年“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新机制全面出台,毕业分配的数量急剧减少,地方教育局开始执行招聘体制,从而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强调体育教师具有某项运动技能的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多的运动技能,即运动技能的“专项化”是“基础”,运动技能多样化是“补充”;而“多能一专”则重点强调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多样性,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不同需求,即运动技能的“多样化”是“基础”,而运动技能专项化则是“提高”。四是,以“复合型”为核心的培养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首次提出复合型体育人才。“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就中小学体育领域而言,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业余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各个层面,在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指导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提出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仅仅从运动技能层面提出的“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着手,后者则从体育教师的各种素质人手,强化了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
  2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体育人才培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培养目标的依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与社会需求的“脱轨”现象;学生因就业形势严峻而过于功利性、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产生“啃老族”、“校漂族”等一系列现象,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就业导向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不适应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说明了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能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又能具有教育、训练、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具有学校体育科研、管理、指导方面的能力。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很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要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培养手段、实施路径、就业指导等作为保障。但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经济的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我国在90年代开始逐渐改变了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到了2000年基本执行了“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地方教育局开始执行招聘体制,产生“逢进必考”的现象,很多地方只考公共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而不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高校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率,重考试辅导轻技能教学,重应试技能轻综合能力,逐渐出现了“高分低能”、“会考不会说”、“能考不能教”、“会做不会教”等现象。与教育部提出的“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很不相称的。     毕业生就业导向既是高师人才培养一个指挥棒,又是一把双刃剑,导向的线路正确,定会提高高师人才培养的规格,但如果形成了错误的导向,那么将会反制于高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人才就业导向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是很不相对应的,一方面导致了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却弱化了体育教师本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
  2.2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不适应
  从主干课程设置来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也经历了四次改革的历程,在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主干专业课程内容,按照综合课程进行分类,设置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等6类主干课程,表现出主干课程‘领域’化”。
  从划分的类别看,既涵盖了体育术科的传统项目,又包含了体育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与人文科学理论课程,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种课程设置却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也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现象:首先,形成了“学生必修所学、自由选课”与“今后需教”的错位现象。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设置了主干课程中的必选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是“新方案虽然减少了主干课程,增加了选修课,但仍没有走出先前那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框,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并不等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更宽的适应面。”另一方面,学生选择课程的原则基本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一无所知;其次,高校术科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自己领域的运动项目,很少了解中小学实际情况,所以在引导学生选课时也是从本门学科考虑的,其结果往往造成了选课项目的窄小导致不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一些小球类项目是比较普及的,但学生却没有学习过或运动水平较低,而一些田径类、体操类课程,学生学得很多,却在中小学教学中无用武之地,特别是高中体育教学,田径只有一个学分,体操有的省市没有学分,这样就产生了以上现象。其次,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只有基础理论类课程、术科类课程(其中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术科类课程包括普修类课程与专修类课程),这种划分的种类缺失了“实践类课程”内容,因此容易导致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因为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中十分关注“能力”的发展,但在课程设置中却没有相应的课程作为依托。
  2.3个人发展目标模糊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不适应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虽有明确的总体目标,但这是四年制本科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者们所考虑的目标,这个目标并没有细化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学生各学年具体的目标,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个人发展目标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对接。正南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模糊或缺失,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现象,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前对大学充满了憧憬,但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失去了个人发展的目标,加之缺乏很好的引导与规划,导致了很多同学把时间用于过度娱乐、电脑游戏,沉迷于虚拟网络中。其次,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形成了重压,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未来的工作充满了迷茫,“毕业就等于失业”的传言不断地在同学中盛传,这是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如上所述,目前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就业引导、课程设置和个人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标准。而大学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教育的前奏,对一个人成长和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系构建
  3.1目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1.1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目标激励方案。其基础是目标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指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德鲁克认为: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首先,目标的实现者与目标的制定者必须一起确定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部门需要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培养一线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由于该理论在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性和突出成效,目标管理的疗式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管理活动之中。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四个环节:一是,确立企业整体目标。一个部门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制定发展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部门人员就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一个恰当的战略目标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力。二是,制定企业各部门的目标。通过将整体目标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以及正确确定各个层面的目标,使总体目标更为具体化,成为操作性较强的可现实的目标。三是,做好目标实施的准备工作。各层面的管理者对完成目标所需的资源情况进行预算,并做好诸如经费、人员、资料、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前期工作。四是,制定衡量目标的标准,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检验,因此,衡量目标的标准一定要明确,否则将会使目标落空。
  3.1.2阶段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原理
  一般来说,短期目标最有效,它可以直接转化为达成可见目标的直接动力,但短期目标必须有长期目标作为引导,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并坚持不懈,以至于不会偏离长期目标。而长期目标是一个长期终结性目标,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但长期目标如果不能转化为短期目标,那么它必将落空,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在制定长期目标的同时,必须把长期目标细化为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并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长期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就体育教育专业领域而言,长期目标就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四年制本科培养目标,而短期目标则指四年本科中的年度目标。即在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制定出四年中各学年的阶段性短期目标。
  3.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目标管理体系构建
  根据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改革的需要,基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基础教育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模的新要求,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具体目标:“运动技能全面、教学技能突出、业训水平专业、教研能力见长、育人能力实效”,落实的路径贯穿大学四年的9个教学模块,分别为术科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具体计划与实施方案详见下表。
  4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策略
  4.1合理利用高校管理的人力资源策略
  首先,要做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需要成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工作小组,工作组组长由学院院长直接挂帅,并由分管学院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学院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等组成领导小组;其次,吸收分管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主任作为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并进行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同时还要利用以下各方面的资源:
  4.1.1利用教师资源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术科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观念与思想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教学领导要让教师们参与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同时还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统一的观点与看法,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其次,还可以动员有志于学生目标管理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分派各年级的目标管理任务,建立契约式管理模式。
  4.1.2利用班主任资源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和服务者,直接面向学生。班级的学风和班级走向与班主任的引导具有重要的关系。在目标管理体系的规划、实施、监督过程中,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管理主体,班级是一个年级进行分散化管理的具体单位,因此,班主任一定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的主要成员,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贯彻目标管理的思想、理念,落实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并时刻关注与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调整目标管理的方法、手段、策略等。
  4.1.3利用高校思政资源
  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中,除了体育专业的业务管理,很大部分的工作就是思想管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分管学院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工办、团委、教务办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学工部门、团委、辅导员等思政工作人员的引领与服务,并组织专家讲座、知名校友讲座、优秀学子报告会、师范技能大赛、新老生交流会、大学生演讲赛、“挑战杯”、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与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4.1.4利用家长与校友资源
  家庭、校友等社会资源对学生完成管理目标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工作小组,要经常与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定期给予反馈,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通报家长。其次,毕业在岗的校友,包括知名校友与普通校友,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通过学生与校友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就业形势,了解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4.2开展学生自我管理策略
  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学生的自我管理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既需要引导,更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首先,在总体目标管理的引导下,建立各学年的短期目标;其次,在各学年短期目标中,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总体目标、学年目标,建立与之相符的个人目标并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比较、找到差距、调整目标。这期间,要求管理工作者对每学年、每一位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估,帮助学生找到差距,从而更好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4.3实施“协议式管理”策略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与学生签订管理协议,强调学生共同参与指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同时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协议式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感、自觉感,并缓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出现高效、低耗的现象。但在实施协议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目标、标准与要求,其次,要求职、权、利等分明,做到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第三,对于梳理完成目标并成绩优异的学生,要实行特别奖励措施,同时对于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在协议上明确具体的补救办法与措施。
  5 结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中小学学校所急需的人才,然而,社会、学校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我们的人才目标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目前所提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类型。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本文提出了“运动技能全面、教学技能突出、业训水平专业、教研能力见长、育人能力实效”的具体目标,但要达到这个标准,还存在着很多的困境,如社会需求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制约、高校教师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工作的力度等,因此,要突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需各个方面的努力,克服客观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入“目标管理理论”,以满足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创建以任务为导向的实训体系,并把教学竞赛、教学考核、教学评估引入体育教育专业规范建设之中,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支撑平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网络化、平台化和系统化。其次,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实践性环节,培养出“会做(运动技能)、会教(教学技能)、会训(业余运动训练)、会研(教学研究)、能育(教书育人)”的“四会一能”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