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回复: 0

2018水族自治县的指尖大生意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19: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套马尾绣服装、马尾绣头带、马尾绣绣片、马尾绣布包、马尾绣笔记本、水族马尾藏书……从贵州到北京,52岁的宋水仙的行李箱中,装满了带有水族马尾绣元素的物品。
/6/view-10664270.htm
  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文化中心流传地三洞乡的宋水仙,从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17岁时已习得一手好绣技,成为当地有名的绣娘。现在,她是马尾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水族马尾绣服饰创始人、中国水族家庭民族民间展览馆创始人,还是中国水族马尾绣产业化的创始人。
  今年,宋水仙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她根据不同场次会议和场合设计了6套马尾绣服装,一针一线都是她自己缝制的,她将它们带到北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民族传统服装,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 传承者 宋水仙从懂事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现在,她是马尾绣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水族马尾绣服饰创始人、中国水族家庭民族民间展览馆创始人,还是中国水族马尾绣产业化的创始人。 “还要传给重孙”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刺绣工艺中最独特的一种,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水族马尾绣也是三都水族县现存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宋水仙出生于三洞乡一个叫板闷村的地方,“在我们当地,基本上每个女孩都是从6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学做针线活了。我们有个习惯,每天除了帮着大人放牛、放马、养猪、上山砍柴之外,闲下来的时间就要拿起针线学做刺绣的活儿。”在做客中国小康网、圆点直播、小康全媒体演播室的时候,宋水仙讲述了自己与马尾绣结缘的故事。
  宋水仙从6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制作马尾绣,她学得非常快,只用了两三年时间,技术就比较好了。其实,三都县北部很多水族村寨的女子并不做马尾绣,板闷村的女孩子却比较“特别”,她们往往是什么绣法都会,马尾绣、平绣、贴布绣,都有人在做。真正帮助宋水仙与马尾绣结下不解之缘的,是她丈夫的祖母潘水英。
  1986年,20岁的宋水仙嫁到素有“马尾绣之乡”的三洞乡板告村,此后便跟着潘水英学习如何配线、搓马尾,怎样放花、做结。板告村最大的特点是全村女人以绣马尾绣为主,所以被称为是“马尾绣之乡”。嫁到这里以后,宋水仙就专门做马尾绣了,凭着对马尾绣技艺和水族文化的热爱,宋水仙在学习的时候格外认真,她将祖母的技法牢记在心,并尝试着自己制作。潘水英是水族地区著名的马尾绣能工巧匠,她也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将一整套马尾绣技艺完整地传承给了宋水仙。
  令宋水仙至今难忘的是,1989年的一个晚上,当她干完农活回到家里时,听说祖母生病了,宋水仙走到她的床前,78岁高龄的潘水英拉着她的手说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希望她一定要把马尾绣技艺学好学精,还要传给重孙。
  从此,宋水仙就下定决心,要让马尾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尾绣、爱上马尾绣。 讲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宋水仙接受了《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讲述古老的马尾绣技艺。 如果不保存这些东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
  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其刺绣工序是先用洁白如雪的丝线缠裹3至5根马尾,将缠好的马尾丝线毫无破绽地连在一起,按所设想的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在底布上,?z丝镶嵌,勾勒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再配以五颜六色的丝线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丰富所绣图案的色彩。整个刺绣品类似彩色浮雕,精美绝伦。
  “我越看就越是喜爱我们的东西,任何东西都没有这么吸引过我,唯独马尾绣这种有对比感而且立体性强的工艺,我确实真的喜欢,所以才会用一生的时间去保护传承它。”宋水仙说。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宋水仙就开始收藏马尾绣老绣片了,二三十年来,已数不清究竟花了多少钱,她收藏到的珍贵马尾绣品达到了近万件。谈及收藏马尾绣品的初衷,宋水仙透露,30年前,她看到有个外国人到当地来买马尾绣的老物件,“当年我们才卖几十块,而那个外国人却花了几百块钱来买,我当时就觉得我们这些东西真的是宝贝,我们自家的东西,怎能不想办法留一些呢?”在这一年,宋水仙意识到,她深爱的马尾绣技艺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她感到这项传统技艺的巨大价值,决定要尽其所能将马尾绣技艺保护、传承下去。在宋水仙看来,如果不保存这些东西,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可能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我自己会去收一些东西”。
  收藏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些年来,宋水仙走遍了水乡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踏破铁鞋”还不算是最艰辛之处,最难的是家里穷困和需要钱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因为家里的生活实在是太困难了,宋水仙便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先到了江苏,后来又去了深圳,在一个生产活色环的工厂车间里,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打拼。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开销也不少,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水仙依然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件马尾绣绣品。丈夫也算是支持他,和他一起咬着牙过日子。
  有一次正好两口子都在家乡的时候,因为家里过于困难,恰好又有人看中了宋水仙收藏的一款小马尾绣古老精美椭圆形钱包,丈夫就“自作主张”卖给了人家,等买主离开后,丈夫特别兴奋地给宋水仙打电话,告诉她一个小小的钱包都卖了1000元钱。“当时我就气得不行了,甚至都要晕了。”至今回忆起来,宋水仙还是会感到心痛,“见我特别生气,他就跑出去追,但已经追不回来了。”宋水仙觉得,我们民族的这些古老的东西,每一件,无论大小,都特别的宝贵。   用指尖技艺创造“指尖经济”
  无论走到哪里,不管外面比家乡的条件好多少,宋水仙的心里都会还牵挂着马尾绣。在1990年之前,水族历史上的马尾绣仅在背带、鞋帽上有刺绣,但就在这一年,宋水仙开始尝试着在衣服上创作马尾绣,开创了马尾绣服饰的新纪元。宋水仙向记者介绍道,当时她还在沿海城市打工,闲暇时就把马尾绣绣在了自己的包上,结果厂里的人看到后纷纷赞其精美,抢着要订购。受此启发,她将华美精致的马尾绣与衣服、鞋等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如今,一双普通马尾绣鞋能卖到几百元人民币,好的马尾绣衣服能卖到上万元人民币。”宋水仙称。
  1995年,宋水仙和丈夫回到家乡,依靠一些小本经营来维持生计,宋水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马尾绣传承的事业当中。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宋水仙大胆地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她成为了将马尾绣商业化的“第一人”,使马尾绣有了革命性意义的转变,马尾绣商业化道路随之开启,由此也带动了三都水族县马尾绣的发展。4年之后,在县城民族村,宋水仙在自家木楼上建起了三都县首家马尾绣家庭博物馆,免费展出她与丈夫20多年来收藏的近万件水族古老物品,包括精美的古老马尾绣绣品、水书古籍、水族人民古老的生活用具、水族古老银饰、水族古老铜鼓,等等,这个家庭民族民间展览馆既是三都县展示和宣传水族文化及马尾绣的平台和窗口,也是水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基地。同样是在这一年,宋水仙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园向全世界展示了水族马尾绣的非凡魅力。
  去年12月,荣程集团时代记忆投资建设的全国首家56个民族非遗传承保护推广中心落成开馆,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应荣程集团邀请,与其他56个民族众多非遗传承人一道前往天津,出席开馆庆典。在56个民族非遗传承保护推广中心水族馆内,宋水仙拉着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张荣华的手,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她觉得56个民族非遗传承保护推广中心的落成,让56个民族非遗传承人有了共同的家,对于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别的意义,她为此感到特别的幸福,“30多年来,我坚守着我们民族的马尾绣传统手工艺,我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大家对非遗的热爱,这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宝贝们需要有个家
  虽然马尾绣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但宋水仙仍有一些幸福的烦恼,比如,现在她和丈夫所有的收藏都集中在自家89平方米的木楼上,这难免令她忧心,一怕被盗、二怕火灾,“尤其是火灾,小火苗就能把这些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毁了”。宋水仙一直将烦恼藏在心里。“怕被别人误会说我是为了自己。”她解释说。
  今年的全国两会,终于让宋水仙有“底气”说出了心里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听了之后,我想是不是有机会说出我们水族绣娘的心声了。”于是,在贵州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宋水仙提出了建立水族马尾绣博物馆的建议。
  “我是苗寨长大的,我特别能懂宋水仙的感受。”宋水仙的建议刚刚提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艺术生产部副主任雷艳就感同身受地说。这一席话引发了不少代表的共鸣。全国人大代表、瓮福集团董事长何光亮与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均当即表示,要与宋水仙一起携手在三都县建立水族马尾绣博物馆。
  “你不是怕绣片付之一炬吗?那博物馆就使用防火材料来修建,温度和湿度也可以控制。”在积极出谋划策的同时,作为企业家的何光亮还看到了其中的经济价值,“这可以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山地旅游的亮点和特色”。
  宋水仙的建议还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以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再勇的支持和赞同,宋水仙非常期待博物馆的建成,“我这一辈子只干传承水族文化这一件事。希望博物馆能够早点动工、早点修好,我好给几十年来收藏的上万件马尾绣、水书等宝贝安个家”。 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三都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就在宋水仙随丈夫外出打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段时期,当地水族村寨的大多数妇女也都选择了长期外出打工这种养家糊口的方式,随着年老的马尾绣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这种古老技艺,加上受工业化影响,人们很容易就能买到便宜的衣服和鞋子,使得原先在较封闭的年代里人们靠马尾绣来装点和装饰美化生活的局面彻底改变,马尾绣的传承迅速萎缩。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都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始发展起来,前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宋水仙看到了马尾绣生存发展的生机与希望。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识它。一年后,宋水仙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决定发动广大水族农村妇女发展马尾绣。“这样不仅可以在更多的人群中来传承民族技艺,还可以给她们带来收入。”宋水仙说。
  2012年,宋水仙创立了三都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她与当地绣娘合作,绣娘们根据订单绣制绣品,她亲自负责接订单和马尾绣的图案设计,以此增加当地绣娘收入。
  创业之初,宋水仙带领绣娘们从基本的马尾绣绣片开始加工和创新,然后逐步向?魍乘?族服饰拓展。“没有收入,绣娘就没办法养家糊口,马尾绣自然就传承不下去;只有把传统工艺产业化,绣娘们有了收入,才能让马尾绣更好更久地传承下去。” 宋水仙的公司先后带动了1000多名绣娘就业,即使是在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刻,宋水仙也从来没有拖欠过她们一天的工资,而且对优秀员工的奖励从不吝啬。如今,宋水仙引入人才,成立了专业的研发和设计团队,正在进行雨伞、服饰、笔记本、手机壳等马尾绣装饰样品的开发工作。
  “这个笔记本就是我们研发的第一个产品。”做客中国小康网、圆点直播、小康全媒体演播室的时候,宋水仙特意带了个绣有马尾绣的藏青色笔记本并向观众们进行了展示,她介绍道,为了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做一些实用产品,她的团队正在自主研发原创产品,尝试着将古老的马尾绣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开发出既保留传统元素又兼具现代时尚潮流的适用产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