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2018汉语阿拉伯语礼貌用语比较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17: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礼貌不只是伦理学范围,同时社会语言学和语言学也会研究这个课题。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来往比较频繁,近些年,研究阿拉伯世界的中国学者越来越多,但他们研究的领域大多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很少有中国学者研究阿拉伯语的语言学,本文从汉语的礼貌用语表达方式这一角度出发,和阿拉伯语的礼貌用语比较,探讨文化对两种语言的影响,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6/view-10686313.htm
  关键词:汉语;阿拉伯语;礼貌用语;比较
  1.礼貌用语概述
  “?Y”源于古代中国祭祀神灵、祈求赐福的活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云:“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古时之“礼”己不再等同于现在的“礼貌”。《现代汉语词典》将礼貌解释为: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貌通常包括仪容、举止、谈吐三个方面。
  2.1礼貌语言的定义
  迄今为止,学界关于礼貌语言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礼貌语言。
  2.1.1 广义礼貌语言
  陈松岑先生(1989)指出:“广义的礼貌语言指一切合于礼貌的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使用的结果”。只要对于语言的使用合乎礼貌,做到不失礼数,那么就是礼貌语言。使用礼貌语言的过程中,中国人不但需要考虑语气的轻重,词句的选择,语言的组织等等,还需要考虑到语境的影响,因为,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或者针对不同的交际主体,其表达效果是有差异的,甚至会产生迥然不同的交际效果。
  2.1.2 狭义的礼貌语言
  陈松岑先生(1989)指出:“狭义的礼貌语言则单指各种交际场合中具有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表达礼仪的特殊词语”。合理就是要求语言的使用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合理性可以分为静态合理性和动态合理性。静态合理性一般体现在针对不同的交际场合形成的约定俗称的礼貌用语形式,比如见面时打招呼,中国人用“吃了么”作为开场白。动态合理性是指在使用礼貌语言时根据交际互动的需要,根据情境来灵活选择礼貌用语,并不形成单一固定的形式。
  3.汉语阿拉伯语礼貌用语和表达方式比较分析
  相互问候是人际交往的开端,也是人们见面时的基本礼节。然而由于地域差异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语和阿拉伯语的问候语存在大量不相同的地方。以下对汉语和阿拉伯语中的礼貌用语做了对比研究,主要包括礼貌用语中问候语,称谓语,祝愿语等。
  3.1交谈式问候语
  阿拉伯国家的人们之间,尤其是在沙漠里的牧民,即便是完全陌生的人,都可以天气为话题,每天要聊哪里下雨,哪里有水源,有的时候问对方家里羊牛好吗,以这种谈话作为彼此之间的问候。比如说:
  而这种交谈式问候语在汉语中很少见的,因为 在汉语言文化中人们会觉得这种形式的问候显得彼此之间的不够关心,感情不亲密。汉语言中人们往往选择更加私密性的问候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3.2行业、职业称谓语
  在汉语中经常用职位来称呼对方从而形成职位称谓语。较为常见的职位称谓语包括:老师、医生、律师、翻译等。在这些职位的前面加上姓氏,比如:李老师、王医生、刘警官等等。这类称谓语一般不含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口吻比较正式,对方听起来也觉得自己受尊重。还有一类非正式职位称谓语,比如卖报的、看门的、刷盘子的等等,这类称谓语多用于称呼没有身份地位的“平民”百姓,显得对对方不够尊重,因此不多用。在阿拉伯语中,基本可分为两种职业称谓,是以称谓语本身所代表的功能含义和构造形式来划分的:职业有固定名称,职业没有固定的名称
  第一种是职业有固定名称:
  第二种是职业没有固定的名称:
  3.3告别祝愿语
  告别时,中国人常说“祝你一路顺风”、“一路平安”等等。实际上,在告别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情景,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告别用语。朋友之间告别时,可以说“一路顺风,友谊天长地久”“离别并不是结束,期待着再次见面”、“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祝君前程似锦”。与长辈告别,可以说“祝您老身体越来越硬朗”、“您保重身体,祝福您家庭幸福,和和美美”等告别祝愿语。
  4.文化语境对汉语和阿拉伯语礼貌用语的影响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较早地提出了关于礼的言论,表达对于礼貌以及道德的提倡和重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观点,其中无不渗透对于礼貌的重视。
  同中国文化一样,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也重视“礼”对人的教化作用,只是在形式上与中国的礼貌用语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 李晨华.阿拉伯语礼貌现象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3] 古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M].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