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电脑(网路)犯罪
返回列表
查看:
231
|
回复:
0
2018电脑(网路)犯罪
[复制链接]
7574403
757440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6 13: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一、简介
(一)Internet的出现以及其规模
Internet的起源机组是在1966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架设而成,目的是要造出一套操作简便的军事应用电脑通讯系统,该系统并无单一的发放或接收资讯的中心,以便该系统在任何“点”或“站”被摧毁后,仍能继续运作及传输资料。
后来Internet由军用转为民用,主要应用在学术研究方面,它是由许多个别网路相互联接而构成的,故亦称为“网际网路”(Network of Networks)或“互联网”,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讯网路,而这些个别网路都是采用同一个通讯协定,即IP“互联网协定”。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通讯协定如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等及相关的服务,如电子邮件、新闻组等,亦不断增多及日益普及。
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Internet开始风靡全球(单在美国,1999年尾已有一亿人口[1] 上网,并每年以59%增长[2])。很多公司开始认识它的商业价值,由网上宣传到网上支援、网上销售、网上付款至即时交易,逐渐促使电子商贸的兴起,一些只在网上作业的公司亦应运而生,部分先进国家的政府亦开始透过Internet提供服务给公民。普罗大众亦开始可以透过有线电视、宽频资料手机、手提电话随时随地进入Internet,Internet已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新媒体
Internet透过其所提供的即时服务,例如万维网(www),即时传讯(Instant Messenger)等等,对多媒体的支援,令其有别于其他的传播媒体,它是第一个能打破时间及空间妨碍的媒体。传统的传播媒体如卫星电视,虽能带我们跨越地域的限制,观看在世界不同角落当时所发生的事件,但仍未能突破时间的限制。而Internet不单可以传来即时资讯,而且亦能应用户的要求将己储存在网路的(历史)资料重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虚拟世界内出现新的价值
在这个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电脑网路空间上,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不受距离限制,相近兴趣的网民透过多媒体互相联系,网上社群开始出现并迅速增长,构成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世界内存在着个人及团体,以及其在真实世界内固有的利益和价值,例如:名誉权、隐私权以及智慧财产权。
除此以外,虚拟世界的出现,扩阔、丰富,便利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它本身就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在其上即时资讯流通之特性更是今天日益重要的电子商贸的一个重要基石。
(四)面对新的科技的出现,人类尊严所遇到的挑战,基本权利可能受到的损害
尽管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不少好处,但它却如同真实世界般,有其黑暗面。近年在电脑网路上发生的侵害行为之情况日益严重,其中有涉及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利益和价值,如:盗窃、盗版、诈骗、间谍活动、散布诽谤、侮辱、色情言论、非法赌博等等;亦有涉及威胁电脑网路的正常运作,例如:注入电脑病毒。随着Internet服务类型的增多,侵害行为方式亦日新月异。
在真实世界内,一个法治社会,人的尊严得到维护是因为人的基本权利透过遵守一些由大家共同商议的规则法律得到保障,正如基本法捍卫着我们的基本权利一样。但是我们的法律并无预想到虚拟世界的出现,真实世界的法律能否被适用在其上?如何在虚拟世界中保护我们基本权利免受侵害,变成我们现今的重要课题。
二、刑法基本原则与“电脑(网路)犯罪”
(一)“合法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最后手段原则”及“刑法保护的摘录性(Natureza Fragmentária)原则”
刑法的功能是保护个人以及社会内的基本价值及利益,在《澳门刑法典》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事实可受刑事处罚,以作出事实之时,其之前之法律己叙述该事实且表明其为可科刑者为限”,这即为“合法性原则”或“罪刑法定原则”,这个原则主要含义是“刑法内无规定者,不为犯罪”,“无犯罪亦无刑罚”。
另外一个含义是刑法并不会保护所有个人以及社会上的基本价值及利益,因为这会造成动辄得咎的局面。加上刑法在法治社会中并非一个管制人类的工具,它是积极地为保护人的一些重要的基本价值及利益,而对人的行为作出一些消极的限制。
刑法有公权的制裁力为后盾,所以在一系列法律中,它被视为一种最后的手段,当对一行为的约束在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等都显然无效时,始会以刑法规范制裁。因此刑法保护必然是摘录性的。
(二)电脑上的负面活动对现行刑法所造成的冲击“质”与“量”方面的改变
正如前述,在刑法分则内每一条文都有其所欲保护的经筛选过的重要基本价值、利益,我们称之为“法益”,正如Manuel da Costa Andrade教授所言:“法益就好象天上的星星,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星星显得特别光亮”。在现今电脑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确实已经出现了新的法益“显得特别光亮”,应予以刑事保护,才能达到正义得到伸张的社会要求。
为了对付电脑网路上发生的负面行为,必须要认定和保护新的法益以及更新对旧法益的保护。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透过电脑及网路去侵害别人的利益的情况大量出现,我们对这些新近出现的侵害行为,应从“质”及“量”方面考量。
新科技的出现使一些新的法益需要被保护,如软体、资料、电脑程式及系统等,以及新的犯罪构成要件需要被制定,如未经同意复制电脑程式。若行为侵害了新的法益而新的构成要件尚未被规范,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执法机关是没有依据去制裁有关行为。这就是“质”方面的改变对现行刑法所造成的冲击。
至于“量”方面的改变,我们不妨试想在网上散布诽谤及色情的言论,以及侵害私隐权的行为,事实上我们立即可认定相关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内的诽谤罪、对儿童展示散播色情罪、以及侵入私人生活罪。因此,上述行为在本质上并不是新的,但因其在网路上出现,而借着Internet的传输速度,渗透性、隐密性和国际性,引出不少法律上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单单适用固有的法律就可以解决。这就是“量”方面的改变对现行刑法所造成的冲击。
(三)电脑犯罪的定义
究竟甚么叫“电脑犯罪”?学说上有广、狭义的说法。其实电脑只是人类生活工具之一,行为人必然是利用它的特性而作出侵害行为,所以我们将“电脑犯罪”定义为“凡直接或间接操作电脑或以进入网路方式,利用其特性,实现侵害他人法益的结果。”当然行为所侵害的法益可以是财产性的或非财产性的。
(四)电脑犯罪的一般形态
电脑罪案可大致归类为以下的形态:
- 电脑服务盗用(Furto do Uso e do Tempo)
- 非法进入及入侵(Acesso Ilegítimo)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Hacker与Cracker在法律上有不同的意义,Hacker通常称为骇客,一般是指在未经同意下单纯的进入某电脑系统,但不一定是为了某些非法的目的,可能只是贪玩或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法律上严格来说是一种危险犯,并非实害犯。
Cracker是指破坏者或爆破者。此君一进入电脑系统,必对所存的资料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对系统造成破坏,在法律上应为实害犯。
- 篡改或操控电脑资料(Manipulao de Dados)
- 电脑内间谍活动(Espionagem por Computador)
主要指行为人籍着电脑网路进入某电脑系统去盗取机密的资料,不过,并非所有电脑系统内的资料都是机密。所谓机密必须同时具备法律上主观及客观的要件。
- 破壤(Sabotagem)
例如:输入病毒、电子邮箱被炸等等。
(五)现行法律规范情形
1996年开始实施的《澳门刑法典》,己对某些在电脑上发生的负面行为作出规范,主要是制定了第213条“资讯诈骗”以及第187条“以资讯方法作侵入”。
第213条“资讯诈骗”法条的建立,处罚了一些行为人以资讯的手法去侵害他人的财产法益的行为,例如行为人透过网路侵入银行的电脑系统,篡改程式或记录资料,增加自己帐户里的存款数额,继而在自动提款机内把款项提出来。在未制定这条文之前,把上述行为界定为传统的偷窃罪、诈骗罪或伪造文件罪,都是有困难的。因为在刑法第197条偷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必须是“取去别人的动产……”,而在刑法第211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以诡计使人在某些事实方面产生错误或受欺骗……”,而上述行为并不能满足有关的犯罪构成要件而被相关的条文所处罚。至于能否构成刑法第244至248条的伪造或毁损文件罪,视乎电脑上的资料是否是刑法第243条所指的文件。第243条规定:文件是“表现于文书,又或记录于碟、录音、录影带或其他技术工具,而可为一般人或某一圈子之人所理解之表示,该表示系令人得以识别其由何人作出……”,问题就在于“令人得以识别其由何人作出”这个要件,基本上电脑上的资料都是无法识别出由何人作出,除非电子签名的落实执行,否则,就不能把电脑上的资料界定为刑法上之“文件”。
对于电脑病毒的散播而造成对资料的破坏,是否可以依刑法第206条刑事毁损罪处罚?我们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因为虽然资料被洗掉的空白磁片在客观上并未失去物的效用,但实质上已失去原先存在里面的资料,即主观上磁片的具体效用已丧失,这就构成刑事毁损。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制造或散播电脑病毒的行为人根本不知道受害人在哪里,范围有多大,就是在此无特定受害人的情况下,才显示“病毒”巨大的杀伤力。因此电脑病毒的散播除了对特定受害人足以构成毁损罪外,亦应考虑公共危险方面立法,对行为人以危险犯方式处罚。
至于其他破坏或瘫痪电脑网路的正常运作,例如电子邮箱被炸,以及骇客的非法进入及入侵、间谍活动、电脑服务的盗用,许多国家早已立例处罚,但在本澳,有关行为仍未是刑法上所禁止的行为。
三、几个主要的网上司法问题
(一)虚拟世界内的言论∕资讯∕表达的自由
- 突破地域限制的言论以及其渗透威力
虚拟世界内的言论自由与真实世界的言论自由的尺度,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网上资讯流通的速度及数量,如果换在真实世界内,欲达到相同的渗透性效果,不知要花上多少的时间、劳力及金钱始能达到。然而网上的言论自由并非绝对的,当与其他基本权利有抵触时,是应当受到限制,这点与在真实世界的言论无异。
基于Internet的资讯流通的快速性及广泛性,已造成一场在传统的印刷业及出版业的革命。在法律领域上,亦出现了不少的特殊问题,例如:“匿名”或“跨域”的问题,如果在网路上发表言论但不表明其真实的姓名及身份,则面临可能无法获悉谁是言论的真正发放者,加上各国司法制度并不一样,社会文化各异,对跨域的论言的追诉,更是难上加难。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