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用户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30年来消费与犯罪的统计数据分析
返回列表
查看:
342
|
回复:
0
201830年来消费与犯罪的统计数据分析
[复制链接]
5364476
5364476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5 1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1949年-1978年,我国社会处于相对封闭时期,犯罪率相对较低,最多时,年发案率也未超过万分之十,最少时,年发案率仅万分之三;而从1979年以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年发案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在万分之二十左右的点位上下波动,犯罪出现了明显的新特征:作案手段多样、新的犯罪类型不断出现、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犯罪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危害程度更大,西方国家的新的犯罪类型,如网络犯罪、公务员犯罪、跨国犯罪、武装犯罪、高智能犯罪、黑社会犯罪、政治犯罪等已经在我国开始蔓延,犯罪开始向有组织化、职业化、流动化、内外互动化程度发展,青少年犯罪占主要,社会不公平导致的人民内部矛盾酿成的罪案显著增多(武伯欣,2009)。[1]而这些犯罪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城市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国社会的消费革命的变化和消费文化的变迁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儒家节俭的消费文化遭到破坏,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曾经一度盛行,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涌进来的西方消费文化思潮,造成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规范缺失,又未能裂变出其它主流的消费文化规范,从而使得社会的约束力下降,消费欲望极度膨胀,消费享乐主义思想盛行,犯罪率逐年上升。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所出现的犯罪率逐年上升的问题,近20年来,我国犯罪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基本摆脱了过去的诠释式研究,代之以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犯罪研究多强调事实、数据和调查,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文也沿袭这一思路,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用《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解释改革开放30年来犯罪率的上升。 作文 http:///zuowen/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有关消费与犯罪的研究
公开研究新中国的犯罪问题,是最近30年的事情。对犯罪的研究,犯罪学和刑法学讨论的较多。犯罪学主要探讨犯罪原因和犯罪规律,刑法学对刑罚适用的研究则是宏大精深(白建军,2010)。社会学领域,经济与犯罪的研究相对较多。而消费与犯罪的研究相对较少,归纳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消费文化与犯罪研究。消费文化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文化冲突论、亚文化论都是有影响的犯罪的解释学说。而且,中国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西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对中国消费者影响深远,近年来,很多青少年犯罪和流动人口犯罪都与竞争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有关。比如李锡海在《文化与犯罪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新颖的见解:畸形消费文化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动因,畸形消费文化表现为超我型(超出了个人现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非我型(超越了个人有效需求的消费,对名牌服饰、化妆品、用品的消费)、超社型(超出了社会供给可能的消费,如一味追求西方的超前消费文化)、非社型(超越了社会允许尺度的消费,如赌博、嫖娼等)四种形态,无论哪种形态,均表现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扭曲、消费行为反常、消费现象反主流等。他将畸形消费文化对犯罪的作用机制归纳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白色消费(毒品消费)、灰色消费(赌博消费)和黄色消费(卖淫嫖娼、包二奶等),这些消费者只要进入消费领域,就会走向犯罪;间接作用是市场经济造成的拜金主义泛滥、市场低俗化,从而导致畸形消费文化形成,消费者一味追求享乐和潇洒,并最终走向犯罪(李锡海,2006)。 代写论文 http://
2.消费对象与犯罪研究,比如信用卡消费与犯罪、毒品消费与犯罪。这类研究,消费对象与犯罪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毒品消费与犯罪,一旦消费者消费了毒品这种消费对象,消费者就已经犯罪了。而信用卡消费中的恶意透支现象也日益频繁,为犯罪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信用卡犯罪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从犯罪学视角进行的研究。目前,恶意透支、冒用他人信用卡等常规的信用卡犯罪已经由于公安机关加强打击力度而渐少,但是,利用互联网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制作伪卡,利用网络支付平台实施购物、套现、参与网上博彩、为他人充值等类型的案件却不断增多;随着金融业务的国际接轨,涉外信用卡犯罪也在持续增多。[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毒品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地区之间辐射、互动和影响,毒品问题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迅速发展蔓延,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毒品消费市场。毒品问题存在消费与犯罪共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很多学者从毒品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如何抑制等方面对不同地区的毒品犯罪进行了分析。[3][4][5]
3.消费主体与犯罪研究。近年来,犯罪已经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主体化特征,比如青少年消费与犯罪、农民工消费与犯罪、白领消费与犯罪等。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那些游荡于城乡之间的边缘青少年更成为近年来犯罪青少年的主流,他们无职业、成群结伙,混迹于酒吧、网吧、卡拉OK房、出租房之间,以偷摸扒窃、抢劫、打群架,甚至贩卖毒品等为生。曾晓林研究发现社会转型期文化堕距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犯罪产生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极易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关系等思潮的影响,这种负文化的传播蔓延使得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形,衡量事物的价值标准完全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利己主义,导致其私欲极度膨胀,极力追求个人的享乐,当不具备通过正当手段来达到目的的时候,他们就铤而走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6]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多数和父母一起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他们亲眼目睹着繁华的城市生活,但是他们的家庭收入有限,只能就读于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无法获取奢侈的生活用品,无法享乐城市的娱乐场所,受到消费市场的排斥只能选择低档便宜的消费品;城市的繁华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沮丧和气愤,一些人便会求助于犯罪等非法手段去实现其消费目标。[7]李长健和唐欢庆的观点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想要交往、模仿城市消费风格,但是他们的收入远不能达到城市消费水平,在物欲主义的消费欲望面前出现消费价值的认同紊乱,从而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最后产生 作文 http:///zuowen/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四年级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