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本版
用户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宏观服务法研究纲要
返回列表
查看:
236
|
回复:
0
2018宏观服务法研究纲要
[复制链接]
6613588
6613588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5 15: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宏观服务法是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为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最佳化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纲领。我们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应该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前提、分析框架和目标体系放进历史博物馆,采用更加科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前提、分析框架和目标体系,并围绕这些目标建立一个以充分就业与收入提高法为龙头,以财政基本法、金融基本法为两翼,运用各种财政工具消除现实市场存在的三种分割(地域分割、信息分割、制度分割),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使国家和民众走上富裕之路的完整的“宏观服务法”体系。 「关键词」宏观服务法 宏观调控法 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充分就业
宏观服务法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为达到市场资源最佳化配置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国家宏观经济行为法”的表述有多种形式:“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目前最常用、争论也最激烈的形式,“宏观管理法”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最常用的形式,“宏观服务法”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接受的形式。在这里,我们把“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基本思想考虑进来,采用了目前最广泛接受、最不容易引起争论、最不会产生力量内耗的提法-“宏观服务法”。目前,我国的“宏观服务法”应该在考察各种框架之后,确认国家的宏观经济行为的具体目标与宏观服务法的立法目的,并且尽可能快地围绕具体目标,整合现有法律法规,构建起宏观服务法体系。这是“宏观服务法”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历史重担三个必经环节。其中,明确国家宏观经济行为的具体目标是“宏观服务法”确立的关键因素。
一、确立宏观服务法具体目标的两个理论与社会实践框架
在确立宏观服务法具体目标的问题上,有两个框架可以参考、选择和揉和。这两个框架就是市场经济框架和计划经济框架,两个框架都是既包括理论,也包括实践的完整框架。我们虽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框架,但并不等于我们完全了解这个框架里面包含了哪些应该接受的具体目标;同样,我们虽然放弃了计划经济框架,但并不等于我们已经成功地排除了原来这个框架有的,现在应该排除的东西;因此,对框架的探讨十分必要。
(一)市场经济框架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多年,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国际社会还没有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认真分析市场经济框架的实质内容,对我国能否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至关重要。
中国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框架,就必须把自己的思想和视角切切实实放在市场经济之中,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无法了解市场经济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我们有一种感觉,许多市场经济著作和论文的作者虽然想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实际上却还是站在市场经济之外看市场经济的,他们基本上都赞成:1、市场是有缺陷的;2、市场需要依靠国家的建设,国家能够弥补市场的缺陷;3、国家有宏观调控权,应依靠宏观调控和比例平衡来防范市场风险。其实,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框架里面的东西,恰恰是计划经济留给人们头脑的遗物。他们与其说是在实行市场经济,还不如说是在批判市场经济;他们不过是借了市场经济这个大筐去装原来计划经济的遗产和特权。
要了解市场经济,必须了解市场经济框架的基本要素,如果要实行市场经济,这些基本要素是不能怀疑和冲击的,更是不可缺少和改变的,除非我们不选择市场经济或者选择假的(或者特殊的、大家都不能理解的)市场经济。根据我们个人的理解,市场经济框架包括如下基本要素:
1、古典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市场经济框架必须赞同“天然市场能够自动弥补其缺陷。”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是天然完美的,能够自动达到最佳化配置的”。因为市场是天然存在的,所以选择市场经济框架,并不需要国家去建设一个人为的市场,而只需要国家撤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霸占的权力,所有的霸占权都必须被撤除,否则就不能算是天然市场,也就无法达到一种天然的完美无缺。
如果这个基本假设出现瑕疵怎么办?是不是允许外力干预,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分野之处。选择市场经济框架,就不能允许外力干预,而是通过“交易”和“确认权力”来消除,因为市场是“能够自动达到最佳化配置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中国人经常引用的“外部性”例子,按计划经济的思路,由于存在“外部性”,国家干预就必不可少。然而实际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市场也是能够自动消除“外部性”的,而且市场交易消除“外部性”往往比行政管制更有效果。这个例子就是美国实行排污许可证的例子。一开始,美国用行政管制限制排污,效果不如人意,后来采取“确认权利”,允许市场交易的方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不几年,“排污许可证的市场运行产生了令人惊喜的结果。” “最初,政府计划在开始几年许可证的价格应该在每一吨二氧化硫三百美元左右。然而,到了1997年,市场价格下降到每吨仅60~80美元”。 这个例子使得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公认这样一个道理:“在政府不加干预的情形下……,有关当事人相互协商和谈判,在某些场合,也能导致有效率的结果。……私人谈判可以减轻外部性。” 最后,非但是市场不需要管制,而且,市场还改造管制-“许多经济学家相信,更多的使用市场手段能提高管制系统的效率”。
由此我们想到,中国在政府领导、干预下建立了许多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出于种种“忧国忧民”最终又“害国害民”的“防范市场风险”的考虑,使得这些市场和市场运作规则都还是一种人为市场,许多天然的交易在这里没有存身之地,因此,这些市场也就带有与生俱来的缺陷,成为一种世界上罕见或者不能理解的“畸形而且残缺的市场”,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自由是市场经济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追求,所有的权利都是天然属于民众的,国家进入市场是为公民拓展自由服务的,国家是公民自由的奴仆。
市场是自身的主人,除了市场本身,再没有其他主人;市场并不排除国家力量,它只是矫正国家力量;甚至可以说:国家也是市场的最普通、最没有特权、最不能异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当然,一般情况下,以下说法也是可以接受的:市场欢迎国家力量进入,因为国家是为公民拓展自由服务的,国家是公民自由的奴仆。在我们回顾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理念之后,我们应该完全认同这个精髓,甚至我们在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也是认同这个精髓的。然而,问题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如何贯彻、把握它。
在市场经济框架中,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这个假设来贯彻市场经济精髓的。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有关的论述,再看一下它的运作程序:“自由,责任和平等每一个都与将人尊重为理性人有着内在联系。如果人们被拒绝给与活动的自由,而缺少依据他们从理性上能够合理接受的原则所做出的证据,他们就是没有被称尊重为理性人,或者基本的人” ,“如果不象允许其他人那样允许某人活动或者不相信他能负责任,他就为被尊重为一个理性人” .这是两段最精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陈述,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在理解“理性、自由、责任、平等”上的误区。首先,“自由、责任、平等”是一致而且不可分割的,自由总是同负责任连在一起 ,也是同平等连在一起的,天然理性则是统帅这一切的基石。其次,理性人是“基本的人”,也是最基本的尊重需要;换一句话说,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拥有被他人尊重为理性人的基本权利,任何人怀疑这一点,都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侵犯,都应该受到惩罚。最后,处理侵犯市场自由事件的程序也就出来了:基本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都能够对自己负责-如果您没有受到尊重,您就没有被尊为一个基本的人-不尊重您的任何法律、规则、机构和领导都应受到谴责和惩罚。
再看计划经济体制,贯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假设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相信群众”。应该说,“英雄”的假设远远高于“理性人”的假设,但为什么这种假设在贯彻国家为人民服务方针的效果反而不如“理性人”的假设呢?我们觉得答案在于假设的普遍性和对违背假设者的处理上,英雄的假设并没有包括领导,它只是要求领导相信群众是英雄,在“信不信”的问题上,领导有自由选择权。领导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不相信群众是英雄,认为群众的认识水平很低,不管束就会扰乱社会经济运行和社会治安的领导,更可能被上级认为是负责任的领导,容易得到升级,至少不应该受到惩罚 .显然,这样一种处理程序肯定是难以贯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的。
3、市场是生产要素流通的场所,市场经济框架只考虑生产要素,产业、行业、所有制、地域、特殊身份不是生产要素,不在市场经济框架考虑之列 ,政府的职能就是为生产要素的高效与最佳化流通服务,不允许存在产业、地域、所有制、特殊身份的人为分隔。
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那样:“在包罗万象的政府职能中,政府对市场经济主要承担三项职能。他们是:提高效率、增进平等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果政府不考虑生产要素的流动问题,不去为生产要素的流通创造条件,却去考虑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与产业、所有制与所有制、行业与行业、地域和地域、价格与价格之间硬性规定某种比例,甚至考虑某种特殊身份的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将生产要素的流通看成损失与风险,在市场经济框架里面寻求计划经济的目标,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后,市场经济是一个被人类历史证实了的卓有成效的经济框架,我们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完全接受这个框架里面所有的要素,并且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缘木求鱼,不能在这个框架里面寻求计划经济的目标,否则,我们非但无法真正了解、进入这个框架,更有甚者,我们会因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把整个框架完全破坏。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首先必须站在天然的起跑线面前,只有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面前,运动员的能力才有可能体现出来,最后比拼出来的结果才是能力比拼的结果。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人的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我们的制度也就是我们的起跑线同其他国家一样,我们同他们一样享有天然的自由,世界经济最后比的就是人。比人,咱们中国怕过谁?!
(二)计划经济框架
计划经济的框架废除了,但计划经济很多目标却仍然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这是因为人们对计划经济没有更深的了解。了解计划经济首先必须了解它的理论前提,其次是分析框架,最后是目标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认为人们必须按计划法办事,计划又必须调整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这就是计划经济理论前提。对于第一条,计划经济的做法是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指令性计划是一种方式,搞革命、搞阶级斗争也是一种方式,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死路。对于第二条,计划经济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我们很多人在市场经济框架里追求计划经济目标就是因为对计划经济的分析框架还没有足够的警觉。为了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计划经济把国民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并且认定生产资料的增长应略高于消费资料的增长,为了使这个问题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个分析框架继续采取分割办法把整个生产划分成不同的行业、产业,由于这个划分还是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个分析框架继续往下分割,于是,行业、产业、地域、比价、流通环节、身份、重点事件、非重点事件,越分越细。最后,对任何事情,国家都可以调控,都能够调控,特别要命的是:都应该调控,都应该按某一个比例搞好各种平衡。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产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具体目标:粮油比价在哪一年应该是多少,汇率应该是多少,物价指数的变化应该是多少,国家控股企业国有股必须是51%,哪怕差0.0000001%都不行,人们戏称“决定生死的十亿分之一”。这种做法最后也被证明是一条死路,对这种做法,有学者在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之后,说:“历史事实证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平衡、收支平衡、劳动收入分配平衡、各种计划数字之间的平衡,数不胜数。平衡越多,官僚社会主义就越多,人们受限制就越多,失去的自由就越多,个人、国家、社会经济遭受的损害也就越多。堂堂一个国务院,从”养猪“到”种麻“,从”人的粮食“到”猪的饲料“,从”麻粮比价“到”粮油比价“到……发展经济又何其细也!又何时止也!以国务院之大,事必躬亲;以个人之小,动则挨罚:”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与”位“完全倒置,追求平衡除了干非其事、带来限制、制造笑话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