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2|回复: 0

2018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发展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4 2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本文从分析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在满足青年需求、工作模式、育人能力、工作力量等四个方面面临的突出矛盾入手,在指出院系共青团组织转型发展中应注意避免的一些误区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应深入思考我校学生工作体制机制的战略调整,在“服务”和“指导”上做文章,切实推进一线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思考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共青团工作的结合点,引导人才成长主旋律,在培养精英人才上做出一线共青团的探索;深入思考多元组织格局下的善治模式,延伸一线共青团的工作手臂;深入思考凝聚青年参与的新机制,将特色活动与点滴教育相结合,打造工作品牌,夯实一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
关键词:院系团组织 矛盾 误区 着力点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常被冠以“高位徘徊”的概括描述。这种状态的突破口应在于机制而非体制、在于方向而非数量,从群众组织的发展要求看来,基层团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机制的改进在其中尤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只根据笔者自在院系共青团组织工作以来的观察和体会,尝试就当前我校院系共青团组织的发展问题进行初步的个人化的思考,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宏观问题除与此关系密切者外不作论述。
一、当前面临的四个突出矛盾
第一,在社会转型、青年需求转向的形势下,高校基层共青团满足青年需求的能力以及其内部的不平衡性与大学生由低端到高端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突出矛盾,这是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的主要矛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生需求的主流由强政治性转变为强发展性。这意味着高校青年工作的重心从“扭转方向”转变为“服务需求”,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机遇;但因为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就必须有充足的工作资源和更具时代性的工作机制,而前者无庸讳言是基层共青团组织所欠缺的,后者更是整个共青团组织都尚在探索之中的,所以这又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最近几年,因为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问题投射在大学生群体中,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从低端到高端的各层次、全方位的问题由质到量迅速突显;同时,高校院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院系团组织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又加剧了处于工作第一线的高校基层共青团满足大学生需求的能力与学生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在大学生团员身份的普遍性影响其组织身份认同的情况下,高校基层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模式与大学生团员思想主体化以及作为其载体的组织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在大学生群体中,团员身份是普遍性、“全民”化的,这种群体中相对区分性较弱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团员的组织身份认同。在这个总体背景下,高校基层共青团较为传统的工作模式与大学生团员思想的主体化和多选择性构成了突出矛盾,基层共青团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与社会上的非公组织兴起、职业选择和分配方式多元化相对应的,高校学生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蓬勃发展,与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形成鲜明对比。组织的多元化进一步为思想的主体化提供了依托载体,也对共青团传统工作模式的动员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三,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潮流下,高校基层共青团的育人能力与服务高校教学中心工作的要求之间存在突出矛盾。以资源分配机制改革、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以及课程设置改革等为代表的新一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冷峻,冲击力也更大的高等教育变革。它的两个相互关联的主要内涵是育人和竞争,即:一切以教学和人才成长为核心;高校各部门及个人围绕育人展开激烈竞争,被认为与此核心无关者将遭到淘汰。高校主观或客观地对共青团服务教学中心工作的力度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组织正在半主动半被动地步入这个以育人贡献率为取舍、升降标准的格局之中。而身处以教学为主要功能的院系,基层共青团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因应工作生态的变化,提升育人能力,是摆在高校基层共青团面前的永恒课题。
第四,在高校基层共青团职能定位不清晰与院系党政工作扩展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共青团有限的工作力量与业务拓展、范围泛化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学生中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和就业发展问题的突显都转化为院系党政工作的业务量,共青团组织自然要担负起助手的责任。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开门办学”的思路转变,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学科的需求相应,高校各院系的发展都面临着突出的机遇和挑战。不管是横向比较而言的形势较好的院系还是较差的院系,各单位大都处于自身历史上一个开拓资源、加快发展的阶段。在此环境之中,职能定位并不清晰的基层共青团组织大都要成为本院系行政部门的有益补充。于是,本来工作力量就较为有限的院系团组织面对范围泛化、数量膨胀着的工作任务,工作精力的分配成为问题。
二、转型发展中的几个误区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转型”已成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普遍共识,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在转型中容易存在的误区。
第一,跳出工作思路非“单一政治化”即“学生事务化”的误区,坚持共青团兼具政治性、行政性与社会性的组织属性。政治组织、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是共青团集于一身的组织属性,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也与此相对应。三者之中,以政治属性为核心,而其余两者因其辅助功能和时代需要也不能偏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共青团组织的普遍情况一致,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政治定位高度集中,另两个组织属性和职能被削弱甚至忽略,这在保证了共青团的核心属性与核心职能的同时,也限制了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新时期,为了增强自身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断扩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和业务范围,行政辅助和社会服务职能得到强调,但如果不予以高度注意,政治属性则往往会被忽视。在高校基层共青团层面,这种忽视核心属性的不全面发展的倾向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突出表现为“学生事务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共青团协助处理学生事务的行政属性过于膨胀。这虽然有利于突显共青团的作用和地位、增强共青团服务大局的能力,但有所偏废的不科学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共青团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即群众组织属性,尤其使得某些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旗帜不够鲜明、团结凝聚青年的局面不够活泼。
第二,跳出工作取向非“灌输式教育”即“满足式服务”的误区,高扬主旋律,实现并引导青年学生的健康需求。与工作思路的“单一政治化”相对应,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模式也存在着“灌输式教育”的取向,即不考虑或不充分考虑青年的需求和好恶,单向地进行灌输教育。近年来,尤其自“服务型组织”建设方向提出以来,为了更好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共青团组织高倡“服务”导向并大力改进工作。这本来是共青团组织发展的重要的合理的理念转型,但一些团组织单向度地、狭隘地理解了“服务”的内涵,将“服务”仅仅定义为满足青年需求,从而使得“服务”成为庸俗的满足式服务。这一点在基层团组织中也有所表现。其实,需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表面和潜在之别,服务也有“不分青红皂白”和加以甄别与引导的不同,服务和引导是辨证的统一体,服务型团组织应该是也必须是实现并引导青年的健康需求的团组织,否则就会因为工作目标而自损组织属性。
第三,跳出工作方式非“运动式”即“日常化”的误区,保持共青团组织特有的创造力,促进团的工作既规范又灵活。因为共青团工作的活泼性和共青团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共青团工作常遭到“运动式”的诟病,即采取运动式的动员组织方式,一时轰轰烈烈,过后烟消云散。基层共青团工作更因为资源保障不稳定等因素而易于有此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近年来的基层共青团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大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日常化”的倾向,即团的工作套路化、科层化、办公室化,制度和规程建立起来了,共青团组织特有的创造性的活力却减弱了,这无形中对共青团的发展思路和精神面貌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将影响到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的根本属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