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浅论中国审判制度的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195
|
回复:
0
2018浅论中国审判制度的发展
[复制链接]
836671
836671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4 2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审判制度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的连续性和阶级性的矛盾相统一相一致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奴隶社会的审判制度、封建社会的审判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审判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审判制度和现代审判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审判制度主要在排除“左”的干扰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我国司法审判制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保障社会秩序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篇论文,笔者以古今审判制度的对比的方式,着重简述了我国审判制度发展的历程。笔者还简要的陈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审判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审判制度的改革发展。阐明了研究审判制度发展的意义:研究中国审判制度发展,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研究中国审判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在这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并且探索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当前和今后的审判工作有所启迪,提供借鉴,为加强对审判制度的改革,实现审判的公平、公开,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论权利,提高审判效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研究中国审判制度发展的意义
审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门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遵照一定的程序,依法行使权力,对各类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决的活动。审判,具有强制性,它体现了政权的存在和力量,是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的核心部分。审判制度,是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审判活动的准则、规范、程序等的总称。
研究中国审判制度,是摆在我国审判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形成了具有深厚传统的审判制度,其中包括许多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积极因素的成分。例如,古代重视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审判机构以及包括强调搜集证据、对犯人察言观色、审慎用刑、严禁审判官受贿枉法等在内的审判机制,并且在各朝代都出现了若干严守法律、刚正不阿而著称的法官。在近代,则强调吸收西方文化、变法图强,改革封建的审判制度。因此,研究中国审判制度发展变革的历程,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爱国热枕,提高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政治家、思想家都很重视对司法制度的研究与审判经验的总结,作为探讨当时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总结与探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审判制度主要在排除“左”的干扰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折。从此,我国司法审判制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保障社会秩序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研究中国审判制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在这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并且探索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当前和今后的审判工作有所启迪,提供借鉴,为加强对审判制度的改革,实现审判的公平、公开,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论权利,提高审判效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出自己的贡献。
对于中国审判制度的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取宏观(从整体上探索其发展规律)与微观(研究某一时代的某一项具体制度)相结合、静态(审判制度)与动态(审判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注重逻辑分析和归纳推理,概括本质特征。因此,研究中国审判制度,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抽象思辨能力,提高思想水平。这对于一个从事审判实际工作和法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都必不可少,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古今对比下的中国审判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审判制度初步形成于夏商。自形成以来,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其中包括不同社会形态中不同性质的审判制度的演变。这种发展演变,可以寻绎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审判制度史的发展进程。这些规律主要有:
1、从古代维护君主专制、特权走向现代的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古代,国家是少数人统治绝大多数人的机器,审判体现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和贵族官僚司法特权的性质。统治者口含天宪,手握生杀予夺之权,为维护专制独裁服务;各级贵族官僚则通过法定的或法外的特权,在违法犯罪以后,逃避或减轻法律制裁。大多数贫民百姓生活在这种独裁、特权下,生命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生活苦不堪言。近代法律改革家顺应民主潮流,接过西方审判原则,批判了古代专制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立宪方案,认为审判应该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原则。民国时期,社会日益开放,民主意识逐渐传播,审判制度也以平等相标榜,却无法掩盖法律维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官僚买办阶级特权的事实。在社会主义时期,宪法和法律体现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彻底否定了几千年来的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司法特权。“文革”以后的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司法机关冲破各种障碍,坚持秉公执法,依法办案,审判了一大批地位高、影响大的人物的违法犯罪案件,极大的突显出了中国现代审判制度的公正、公平的特点。1997年刑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当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我们这样一个曾经有过深厚封建传统的国家,要完全清除司法特权的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一些大案的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也曾遭成权大于法的现象。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发展,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必将获得更加坚实有力的法律的保障。
2、从古代的行政与审判混一走向现代的审判独立。中国古代,没有审判独立的观念。审判是由皇帝所控制,也受到各级行政衙门的干涉。中央虽然设有最高审判机关,却往往由行政官员根据皇帝旨意参与或代为审判;在州或省,行政衙门主官之下才有几个专管司法的属职,地位低微;在县一级,则由县令直接处理案件,不设专司审判的官职。因此,古代审判基本上是行政的附属功能,通常必须服从君主的个人意志,服从于官僚衙门统治的需要,按照上下级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没有独立的审判动作机制。清末官制改革中,在中央建立了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最高审判机关;同时在地方设立各级审判厅,专司审判。这样,就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审判组织系统。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进一步确认“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社会主义时期,建立了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完整的法院组织体系,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但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曾经被指责为仿效西方,企图取消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中重新得到确认。坚持这项制度,有利于人民法律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及时地审判案件,保证判案质量。
3、从古时法律以刑事审判为主走向社会主义时期的刑事、民事审判分立。古代法律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的政体和各级贵族官僚的特权地位。统治者对被认为侵蚀农业经济并可能孕育平等意识的商品交换,则采取抑制和打击的政策。因此,审判以刑事为主,着重预防和打击危害君主专制政体及家族主义等级制度的犯罪行为。对商品生产和交换、行政管理、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纷争,虽然比较多地用礼的等级规范加以衡量或制裁,到最后,也往往难以摆脱刑事审判的羁绊。在古人的意识中,“法”或“律”几乎就等于“刑”,审判也差不多就是侦查、起诉、定罪、量刑一套程序。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要求法律保障其经济利益,推动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分享政治权利,反对专制独裁。在社会上,人们的平等意识开始产生和发展。民国时代,经过多次立法,法律部门日趋繁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各个领域进步的需要,对审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宪法的指导下,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人们在经济交往、婚姻家庭或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纠纷,也越来越习惯于诉诸法律手段,由法院依照不同的法律法规,根据不同的程序加以审判解决。
4、从封建时期的礼法兼容走向现代的依法审判制度。封建时代,特别重视礼,将其作为“固国家,定社稷”的准则,人人必须遵守。如果违背礼,就要受到刑罚的制裁。同时,在专制制度下,君主具有至尊无上的地位,其诏令、敕条,以及经过君主钦定的判例,无不具有比律更高的法律效力,经常在审判中被援引,甚至可以代律、破律。在法典内部,也可以在各律条中互相类推。因此,古代的审判,实际上具有多元的、混杂的依据。近代,法律改革家在提出君主立宪的法律原则的同时,揭露了这种多元依据的弊端;同时根据西方法制学说,提出罪刑法定的原则,主张依法审判,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社会主义时期,对罪刑法定的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阶级,政策甚至行政命令曾经是审判依据。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立法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种类已经大大增加,取消类推,实行严格的罪刑法定已有可能。因此,经过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把实行罪刑法定主义作为一项原则,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我国立法的一个重要进展。它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准确定罪量刑,加强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从古代审判的单纯报复走向社会主义时期的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古代审判的目的,主要是对罪犯进行报复,通常十分严酷。特别是对犯有谋反、大逆等重罪的人,一律处以死刑,同时实行族刑连坐,动辄株连成百上千的人。通过报复,使罪犯丧失重新犯罪的条件,也使一般民众有所震慑,以巩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古代通常以口供定罪,对逼取口供的重视程度要重于通过调查搜集证据。这样,古代时候就往往诉诸刑讯逼供,而造成大量的冤案。清末和民国并没有真正实行刑罚的人道精神。特别是为了镇压革命运动,用酷刑逼供、重刑惩罚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明确了刑罚具有惩罚犯罪和感化教育的功能,而不以报复为目的。法律通过调查研究与公开审判程序,体现实事求是、重证据不重口供的原则,用证据证明犯罪事实,这对被告和广大人民群众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为了鼓励和鞭策罪犯的改造,法律规定了缓刑、减刑、假释制度。同时,刑法坚决废止各种酷刑,严禁刑讯逼供。事实证明,我国的审判制度和刑事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它对于净化罪犯的心灵,防止重新犯罪,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