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回复: 0

2018关于中国近现代法律史史料使用中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3 2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颇能发人深省。尽管法律史界的同仁们都愿意把法律史学科划归到法学门类,但其实大家内心里也都十分清楚,再怎么说法律史也摆脱不了和史学的干系。既然摆脱不了干系,那就得按照史学的规律,重视史料问题。从学术上讲,有着数千年传统和知识谱系的中国古代史无论在哪个方面都相对较为成熟,史料的鉴别和使用也早己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因而搞中国古代法律史的除了那些压根儿就不懂什么叫学术的之外,只要不自作主张和别出心裁,老老实实地遵循一些基本规律,相信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或笑话。然而,中国近代法律史则不同,尽管最近几年来,在法律史学界,关注中国近代法律史的学者越来越多,有关中国近代法律史的研究在冷寂的法律史学科中,大有成为显学之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些研究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学科发展所必须的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诸如术语、方法、问题,当然也包括史料等等在研究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甚至说还极少有人关注,自说自话的现象还极为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着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的深入。 ; 凡是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都知道,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国近现代史学深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意识形态问题。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近现代史研究中人为的禁区较多,有的学者习惯于用左的思想模式来概括这一问题。笔者以为这一概括未必准确,如果仅就中国大陆地区而言,如果仅从政治方面去寻找原因的话,这一概括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是,只要我们把视野扩大一下,就会发现,在我国台湾地区,欧洲和美国的学术界,这一现象都极为普遍:即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其学术观点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都远远大于那些从事古代史研究的同行。二是史料问题。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又极为散乱,需要研究者先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收集、整理和鉴别。最近10多年,随着东西方铃战的结束,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行,那种全球性冷战思维的逐渐被放弃,社会进一步开明,意识形态问题己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因而史料问题的重要性则更加彰显。
;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加之时间离我们又较近,从而使记载事物的手段、方式、主体以及记载物都成倍增长,这种现象无疑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助于研究者们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使研究者们孜孜以求尽可能再现历史的真实成为一种可能。但也正是这些史料又如一个个隐蔽的陷阱,稍不留意就会给研究者带来巨大的麻烦。浩瀚的文献与史料,对于学者来说不知是幸福,还是悲哀。
; 最近几年,笔者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中国近现代法律史领域,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涉猎诸如制定法、执政党的文件、司法档案、回忆录、媒体的记载等基本史料,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史料中的每一种在使用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最终就史料的使用方面初步产生了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不揣冒昧提出来求教于从事中国近现代法律史研究的广大同仁。
; 一 制定法
; 或许是受新中国法学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法史学者在研究一个朝代或时期的法制史时,大都会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在立法上,极少从司法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法律史,以至于我们的法律史专著和教材几乎都成了立法史的作品。这种研究的旨趣和方法,对于从事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将获得极大的满足。
;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是由政府和社会精英自上而下推动的。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大多数的执政党和领导人都抛弃了起码从表面上抛弃了)中国传统的人治,转而信奉起法治的治国方略,坚持法律越多越好,法律应该进入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的理论,在法制建设方面采用的是立法先行的模式,加上先是学大陆法系,而后又学英美;再加之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齐头并进,地方之间相互攀比,于是乎在短期之内,制订出了许许多多的成文法律,大凡当时世界上各国己有的法律,不管是否有用,不管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当时的中国基本都能找到用中文书写的仿效品。据统计,仅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的22年中,制订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就有近万件。
; 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这些制定法对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问题是,只要我们对近现代中国的实际历史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话,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制定法,除了某些特定的时期,除其中的一部分之外,大都未认真实行,还基本停留在纸面上,用法社会学的话讲只是书本上的法。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如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过于频繁,有些法律刚刚制订出来,制订者所依赖的政权己经垮台,晚清、北洋政府时期就是如此,大清民律,诉讼律等等还仅是草案,继任者为了标榜自己的进步与革命,唯恐与前人沾上什么瓜葛,因而对于前人费尽心机所制定的法律根本不敢或不屑留意;有的是制定时迫于外国人的压力因而过多地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反倒忘了中国的国情,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民众的生活习惯;有的是单一突进,缺乏配套的法规、制度与措施等等,不一而足。涉及到政体的,我们无须去说,只想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譬如,大家都知道,一方面从《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后,一夫一妻制就己经成了中国法定的婚姻形式;但另一方面,事实上的重婚纳妾现象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是公开和普遍的。从未看到某人因为纳妾而受到重婚的惩处。而要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法律实施最好的时期之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仅仅依据的是这些所谓的制定法来描述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史的话,其结论能否科学,其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然而,遗憾的是书坊中此类作品并不少见。
; 其实,只要我们承认法律不仅仅是一些写在纸面上的条文,而是一种稳定的制度,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生活发生着实实在在影响的制度的话,对于上面所说的制定法的价值,我们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 二 执政党的党内文件
; 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中的基本制度,政党中的执政党对社会的影响则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在近现代中国尤为明显。因而对于那些执政党所制订的规范性文件,从学术的角度应如何对待,是否应该将其纳入研究的视野,作为法史研究的基本史料,这是从事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必须正视的基本问题之一。
; 如何看待这些执政党的规范性文件,笔者以为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了大陆教科书中关于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这些文件显然不符合这一定义。但如果按照法社会学凡是对现实社会具有制约作用的规范都是法的观点,这一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退一步讲,按照我们所熟悉的大陆教科书的观点来衡量,这些规范性文件中相当的一部分似乎也应该纳入法的范畴。
; 众所周知,自1925年,国民党接受原苏联列宁主义的党建理论,实行以党治国之后,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就开始有别于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党与国家的一般关系,国家完全成了党对社会进行统治的工具。甚至在训政时期,党国合一,国家干脆就不设民意机关,而由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事务。在这种体制下,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及其政治会议所制定的文件本身,事实上己经完全等同于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它早己不再只是一种仅仅应该由其党员遵守的党内规章,而变成了全体公民都需无条件执行的行为规范,我想这在法理上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何况,这些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形式上也极为详细和规范,尽管从内在结构上讲未见得全部包括前提、权利义务、后果等法的三要素,但作为一种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在具体指导公民遵守,司法、行政等部门执行方面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不仅如此,某些文件本身就以法自称,如中共中央1947年制定的土地改革文件,就命名为中国土地法大纲 .当然,笔者并不赞同将所有执政党的文件都视为国家法律,而是主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其实,即使是那些无法作为国家法律的执政党文件本身,它对当时法制建设某一方面的客观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大都成了此后某一具体法规的立法原则或指导思想。
; 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学者所写的作品中,这些文件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被当作法律史料而加以应用,如冲国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这种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其理由何在,从未有人从学理上给予说明。这种做法本身恐怕值得考虑。
;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听到有些人,甚至是在官方的文件中把中国共产党的文件称之为境法.显然,这种划分方法的潜台词也是承认这部分文件具有法的性质,但又不愿意把它与国法完全等同。笔者以为这种分类具有积极的意义。
; 还需指出的是,与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些制定法不同,这些党的文件由于中国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大都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之,如果我们今后对这部分史料,不作进一步的鉴别,依然视而不见,那么,由此编写出来的中国近现代法律史作品就可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