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2|回复: 0

2018浅谈关于沉默权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3 2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根据各国立法和理论,简而言之,沉默权原则实质上是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两项权利: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的权利;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包括是否作出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沉默权制度,最早开始于英国,后又在美国推行并波及欧洲各国。在西方国家沉默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一项人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无罪推定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公民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媒体转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沉默权已经开始为许多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然而对沉默权是否引入我国的司法体系,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且争论已久。沉默权制度具有优越性,值得我国借鉴,但对其移植应考虑我国的历史传统,国情民俗,尤其应当考虑到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项基本任务,考虑到国家、被害人、被告人三者的利益平衡,考虑到法的公平、效率、秩序等价值的综合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司法文明化、人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将从沉默权的概念、产生历史、在西方实施的情况、、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与原因分析等方面拙论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对于我国制定沉默权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沉默权;刑事诉讼;立法建议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中国司法界爆出一条重大新闻,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人民检察院推出了主诉检察官零口供制度,规定允许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保持沉默,这是争论已久的沉默权首次在我国司法规章中予以确认。”时隔半年又有报道:“引入沉默权说法有误,‘零口供’不再允许保持沉默,‘零口供’被重新定义为:认定犯罪事实可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独立存在,使有罪供述对犯罪事实的影响为零。”
根据各国立法和理论,所谓沉默权,主要具有以下含义:一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或审判人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二是不得因被告人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三是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一方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的言词或实物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健康、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指控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四是被告人可以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于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必须出于被告人的真实意愿且被告人在清楚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法院不能把被告人因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出的陈述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简言之,沉默权原则实质上是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两项权利: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享有不受强迫的权利;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是否陈述包括是否作出不利于己的陈述享有选择权。由此可见,沉默权并不禁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追诉人员作出陈述甚至是不利于己的陈述,它禁止的只是不得为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而采用强迫或引诱、欺骗等其他非法手段。
一、透过历史看沉默权
这一制度最早源于英国,在17世纪英国的利而伯案中,利而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他的做法得到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沉默权制度开始显露雏形。1898年,英国在其《刑事证据法》中明确规定被告人的沉默权是英国刑事法律的重要原则之一。
此后,美国最先移植了这一制度。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美国还通过案例从程序上保证了沉默权的实现。1963年3月3日,美国一青年米兰达劫持一名18岁女孩,将其强暴后放走,女孩随即报警,警察将米兰达抓获。在警察的讯问下,米兰达写了供述书,承认其劫持了女孩并将其强暴,之后,法院依其供认书认定其犯劫持罪,判监禁30年;犯强奸罪,判监禁20年。米兰达对此判决结果不服,提起上诉,理由是他在写供诉书时,警察没有告诉他,供认书将来可能作为对他不利判决的依据。二审法院认为,警察的做法违反了宪法,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最后,米兰达无罪释放。能过这个判例,确定了一项重要的程序规则,即米兰达忠告规则(Miranda Rule)。这条规则是指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前应告知:“你有权保持沉默,你的供述将来可能成为对你不利判决的依据。”;
给予被告人以沉默权并不等于被告人不陈述。不管是否有沉默权,世界各国的大多数被告人都在陈述;沉默权的重要性在于告知犯罪嫌疑人法律不要求其必须陈述,而是强调陈述的自愿性。而在司法的实践当中,沉默权并没有降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陈述率。
  最初美国警察对沉默权——米兰达规则十分反感,但当他们发现:在给予了米兰达警告之后,若被告仍做出了有罪的供诉,由于该供诉是自愿做出的,那么它的证明力要比其他证据大许多。于是,美国警察适应了这一规则,并成为此规则的实际拥护者。
但需要指出的是,沉默权是有制约的。美国在刑法上首先规定,如实供诉的被告可以得到从轻处理;其次,陪审团强迫证人作证的权利和检察官强行搜查的权利给被告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上两点的结合是对沉默权最有力的制约。而英国也于1994年在《刑事审判和公共秩序法》中对沉默权的适用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以及告知沉默权的规则,作为刑事法治的重要内容,二战后不仅在世界各国已得到普遍的确立,而且其精神也被联合国的重要文献所确认。199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大会《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沉默权制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牌之一,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格尊严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其充分行使辩护权提供程序上的保证,反映出国家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文明与进步状况。
  凡确立了沉默权制度的国家都有其他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其实现。例如,犯罪嫌疑人被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制度、自由会见律师制度、讯问时的录音制度等。联合国在《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中也规定:“遭逮捕、拘留或监禁的人应有充分机会、时间和便利条件,毫无迟延地在不被窃听、不经检查和完全保密的情况下接受律师来访和与律师协商,这种协商可以在执法人员能看得见但听不见的范围内进行。”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沉默权制度的实现,避免了刑讯逼供的发生。
; 二、是是非非沉默权
沉默权从17世纪的“利尔伯恩案”以来一直存在说明它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
首先,沉默权被称为“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它将被追诉者作为诉讼主体而不是客体,反对以暴力方式强迫被审讯者认罪或回答问题,是防止刑讯逼供的有效手段;它排斥警察的讯问权,限制政府对于个人精神领域的窥视,体现了对公民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人身权利的保障,是文明司法和人道主义的产物。
其次,西方国家的诉讼模式建立在控辩双方地位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在讯问中,公民在政府警察的权力面前显然是弱小的,从而导致控辩双方力量的失衡。赋予被告人沉默权,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正是对控辩力量的协调,从而有利于维护西方诉讼模式的构架和机能。
再次,由于被讯问者的沉默,警察无法通过询问获取线索和证据,只能通过其它侦查手段以求破案,从而在客观上促使侦查机关运用科技手段,耐心细致地发现和收集证据,促使刑事司法的科学文明发展。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沉默权是对警察手脚的束缚。尤其是“在一些行受贿、雇佣杀人、严重的共同犯罪等重大刑事案件中,没有口供往往难以查清”。 倘若确有罪行的人以沉默权作为挡箭牌,无疑为侦查破案设置了障碍。
但据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在确立沉默权的国家,刑事诉讼中实际行使沉默权的情况并不多。例如,日本90%以上的罪犯认罪服法;“英国刑事法院被告人作有罪答辩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65%;美国90%以上的刑事案件通过辩诉交易(即被告人在开庭前认罪,控辩双方可以协商起诉等事宜)解决” 。可见,沉默权的存在对犯罪调查的障碍并未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此外,由于当今世界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的猖獗,各国立法不断调整,英美国家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同时,加强了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如英国在1994年对沉默权进行修改,规定了四种推定情形,在这些情形下,若被告人保持沉默,则司法人员可作出对其不利的推定。“米兰达规则”也作出调整,提出“公共安全例外”,即如果不对被捕者立即询问将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时,可以不遵循该规则。通过以上这些改革,沉默权的弊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