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由于各国海事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围绕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法律冲突不断产生,且主要表现在船舶物权。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等海事法律关系中。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海上运输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如何解决海事法律冲突问题已引起了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此文着重论述了海事的法律冲突及国际条约优先,国际惯例补缺,旗国法、意思自治、法院地法、侵权行为地法等解决冲突的原则。
[关键词] 海事的法律冲突 海事法律关系 旗国法 意思自治
各国的海事法以其特有的法律制度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国海事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海事法律关系又具有涉外性,因此,围绕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常常会发生许多法律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海上运输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海事冲突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海事的法律冲突
存在于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中的法律冲突主要表现为船舶物权的法律冲突、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冲突、船舶碰撞的法律冲突、海难救助的法律冲突、共同海损的法律冲突、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法律冲突等。以下分述之。
(一)船舶物权
船舶作为海上运输工具,是海事关系的重要客体。在海事法中,船舶在用途、航行能力及船舶吨位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各国海事法对船舶的限制并不相同1。一般来讲,船舶物权是指权利人直接对船舶(海商法意义上的)行使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通常包括船舶所有权、船舶抵押权和船舶优先权。
在船舶所有权问题上,各国法律均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移和消灭都必须登记,未经登记虽然并不必然无效,但其效力被限制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不得对抗第三人2。但各国对于船舶登记也有不同的规定,导致了船舶所有权方面法律冲突的产生,例如利比里亚法律规定,只有利比里亚国民拥有的船舶才能在利比里亚登记,悬挂利比里亚国旗。但在特殊情况下,利比里亚共和国海运事务专员或副专员可以放弃有关所有权的要求。并且,船龄不能超过20年。香港法律则规定每艘在香港登记的船舶都必须有一位代表人(representativeperson),能在各方面代表船东。而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和规则,船舶要在中国登记,悬挂中国国旗。全体船员都必须具有中国国籍,如果船舶所有人是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干部船员中船长、轮机长、大副、大管轮、报务员必须是中国公民。中国籍船员不得少于船员总数的60?。并且每艘船舶只能有一个船名;船舶不得具有双重国籍,凡在外国登记的船舶,未注销原登记国籍的,不得在中国登记。
而船舶抵押权是由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所有人授权的人通过订立书面合同来设定的权利。对于船舶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有的国家规定抵押权从在船舶登记地的抵押簿上登记注册时起生效,如果不经登记,抵押合同本身则不生效;有的则规定设定抵押权必须登记,否则不得对抗第三人,但船舶抵押合同本身具有法律效力,只要船舶未转让给第三人,不涉及对抗第三人的问题,债权人则可依据已签订的船舶抵押合同的规定行使其权利,如我国的海商法即如此规定。
船舶优先权是请求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向船舶所有人、船舶经营人提出的海事请求,对产生该请求的船舶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优先权的产生不以登记为条件。然而,在各国的法律中,对于具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优先权的受偿顺序、优先权的标的、优先权的转移及消灭等规定不尽相同,法律冲突也时常产生。
(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方面,虽然存在国际上通用的法律规则,但法律冲突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法律并存。目前,在国际上,已经生效的国际公约有:《1924年统一提单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以下简称“海牙规则”)、《修正1924年统一提单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1968年议定书》(以下简称“维斯比规则”)、《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以下简称“汉堡规则”)。但是,由于各个公约的参加国不同,且各个公约的具体规定也存在差异,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统一仍有一定的难度。
2.各国有关海上货物运输法律规定不同。法律上关于承运人的责任、托运人的义务、合同的解除等各方面规定往往有很大差异,导致冲突的产生。例如,对于承运人的责任期间,有的国家法律规定自货物装上船时起至卸离船舶时止;而有的国家则规定为从接受货物时起至交货时止;有的国家则区分不同的货物,分别规定不同的责任期间。
(三)船舶碰撞
就船舶碰撞而言,定义上也存在分歧。广义上的船舶碰撞是指两艘或两艘以上船舶的某一部位同时占据同一空间,致使一方或几方发生损害的物理状态2。而狭义的船舶碰撞,则是指对碰撞的船舶给予特别限定的碰撞,或者称为海商法上的船舶碰撞。《1910年船舶碰撞公约》将碰撞的船舶限定在“海船与海船、海船与内河船”之间,而不适用于军用船舶或者专门用于公务的政府船舶。前苏联海商法也将碰撞的船舶限定为海船之间或海船与内河船舶之间的碰撞,且有关船舶碰撞的规定适用于公务船舶及悬挂军用旗帜的船舶。我国《海商法》第165条规定:“船舶碰撞是指船舶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前款所称船舶,包括与本法第3条所指船舶碰撞的任何其他非用于军事的或者政府公务的船艇。”
随着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海上侵权行为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船舶碰撞概念已不适应发展的新形势。为此,国际海事委员会于1987年起草了《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草案》(即《里斯本规则草案》)。该草案第1条规定:“船舶碰撞是指船舶间发生的任何事故,即使没有实际接触而造成的灭失或损害;船舶碰撞是指一船或几船的过失造成两船或多船的相互作用,即使没有实际接触而引起的灭失或损害。船舶系指碰撞所涉及到的不论是否可航的任何船只、舰艇、机器、井架或平台。”可见,该草案所规定的船舶碰撞不再要求有实际接触,且碰撞适用的船舶外延扩大了,排除了因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故所致的碰撞,船舶碰撞实际上变成了单一的“过失碰撞”。
另外,有关船舶碰撞的国际公约及各国的有关法律对于船舶碰撞的种类、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的计算等各方面规定不同,法律冲突也常常发生。
(四)海难救助
有关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对于海难救助的构成要件、救助报酬的支付等规定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对于救助标的来说,《1910年统一海难援助和救助某些法律规定的公约》(以下简称“1910年救助公约”)第1条第2款规定,救助标的包括遇难的海船、船上财物和客货运费的救助;而《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以下简称“1989年救助公约”)第1条则规定救助标的包括处于危险中的船舶或任何其他财产。这里的船舶是指任何船只、艇筏或任何能够航运的构造物,财产是指非永久性和非有意地依附于岸线的任何财产,包括有风险的运输;希腊将救助标的规定为危险中的船舶、船上财产、运费和旅客;德国则将之规定为遇难航船和货物;挪威、瑞典、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作了与德国大致相同的规定1。
(五)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是海事法中所特有的古老的制度。有关国际惯例及各国法律对于共同海损牺牲与共同海损费用、共同海损担保、共同海损理算等事项规定不同。因此共同海损的法律冲突也不可避免。关于共同海损理算的《约克一安特卫普规则》也于1994年再一次做了修改。但是,1877年、1890年、1924年、1950年、1974年和1994年的《约克一安特卫普规则》是独立平等的关系,新的规则并没有取消旧规定的效力。究竟采用哪一个进行理算,可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六)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仅使作为债务人的责任人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是海事法所特有的。但各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表现为“委付制度”,如法国;有的则规定为“执行制度”,如德国;有的则采用“金额制度”,如英国;有的则采用“并用制度”(即并用“船价制度”和“金额制度”),如美国。
另外,各国法律及有关的国际公约对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内容规定不尽相同,其法律冲突在所难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