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回复: 0

2018浅谈文物管理权的归属问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3 16: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 容; 摘; 要
文章开头先明确“文物”、“文物管理”及“文物管理权”的性质及内涵,继而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文物工作,并依法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这一规定,针对当今社会一些地方借口开发旅游资源,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试图由旅游、宗教部门取代文物部门诸如此类的现象,来分析列举文物管理权划分不清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文物法,而且直接威胁到文物的安全。
文章主要通过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深刻的阐述:第一,管理权限分裂,不利于文物保护。第二,安全意识淡薄,文物危险系数高。第三,权利与义务相背,监督指导无效。第四,科研活动减少,影响有效利用。第五,文物、旅游性质不同,混为一谈,严重阻碍文物事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可知,文物管理权的归属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为了确保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文物的管理权,文末提出几点解决办法。总之,我们在文物管理中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坚持文物管理权不动摇,使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状,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及其留下的丰厚的文物资源。
关键词:文物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权   “四有”建档
一、; 文物的概念及内涵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专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统一使用并载之于法典的。在此之前,“文物”一般仅指古物、古器或古董。1978年版《辞海》对“文物”所作的释义是:“遗存在社会上和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在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对“文物”的内涵规定得很明确,即: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1]。
从上述“文物”的概念及内涵的表述可以看出,“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于物之表现,属于民法上所指的“物”,“文物”是作为可以同其它的物相区别,并以独具的特征而存在的“特定物”。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 文物管理与文物管理权
由于我国是一个文物资源丰富的文明古国,因此,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国策,已明载于我国《宪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就法律而言,保护文物,实际上就是保护文物的所有权,而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不同,它的保护管理形式也就不尽相同。
所谓“文物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处理和文物保护与国家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并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为的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和损害,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2]。
1982年全国人大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稳步发展的轨道。《文物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文物工作。”《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三条则进一步阐述:“《文物保护法》第三条规定的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内的文物工作。”可见,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文物在行政管理上的归属权应为国家文物局。国家以法律形式授权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文物的管理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无权超越国家的授权,擅自改变国家统一的文物行政管理体制,无权剥夺或变相剥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的文物管理权。
三、; 文物管理权划分不清所引发的问题
我国在以往的工作中基本上按照文物法的规定由文物部门对文物实行管理,但也有偏差现象出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相当部分的古建筑及附属文物作为佛教、道教等活动场所归宗教部门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地方借口发展旅游经济,将文物古迹称为“旅游资产”,试图由旅游部门取代文物部门,并套用企业或商业经营的模式,把文物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划归文化旅游股份公司管理,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些做法不仅直接违背了文物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法律、法规,而且已经和势必将造成许多弊端,给文物事业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后果。具体表现在:
1.管理权限分裂,不利于文物保护。
文物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宏观控制,又要微观保护,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常说的文物管理权仅局限行政手段,目前所面临的归属权分裂、经营权转让也是指行政管理而言。事实上,文物的管理还包括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及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等。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划归宗教或旅游部门之后,虽然在行政权限方面发生了转移,但文物重点保护项目在经费上仍需文物部门给予支持。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下拨维修经费,以保护重要文物不受损坏。在文物保护中使用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严格控制违背保护文物原状的新工艺和新材料的使用,交流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情报等,则必须由文物部门具体操作或审核批准。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是代表各级人民政府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其职责既要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保护文物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又要拟定文物保护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还要拟定文物保护长远规划,组织和协调文物研究和文物教育事业,指导下一级文物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旅游或宗教机构没有这种严格的职责范围,也根本没有实施这一系列管理和保护的能力,现在却硬性将文物的管理权分裂,大大削弱了文物管理的权威性,致使文物保护的相关计划、技术手段、宣传研究等无法贯彻执行,直接影响了文物的保护。
文物管理权限分裂,直接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更不利于文物事业的发展。所以,国家所有的一切文物应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安全意识淡薄,文物危险系数高。
《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里指的原状,就是指古建筑发现时的“现状”。文物工作者都非常清楚,文物是无价之宝,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他们对待文物达到谨小慎微之地步,竭力为文物创造最佳保护环境,尽量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和避免人为伤害。非文物工作者则不然,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行为对文物危害的严重性,如山东曲阜水洗孔府、孔庙、颜庙事件,甚至在事发后当地有关部门领导还一味袒护,歪曲事实[3];或者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文物常识,如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被大规模进行“修复加固”,致使许多珍贵的兵马俑受到粉碎性损坏,一些彩绘陶佣被“处理”得色彩全无,“加固”过的佣体则闪光发亮,改变了文物的本来面貌。更严重的是在加固过程中,为了强求速度,对浸泡过药液、应该自然晾干的兵马俑,却采取用烤箱烘烤急速脱水的办法,由于冬季温差变化大,致使大量陶佣爆裂,严重违反了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规程,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4]。
此外,我国如山西五台山众寺院、登封少林寺、中岳庙、湖北武当山等一些木构建筑的寺院、庙宇划归宗教部门管理,这些佛教或道教活动的场所,由于信仰习惯、信众要求或旅游需要,寺庙内往往香烟袅袅,烛火长明。火是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之一,常年如此,就是再严于管理也有极大危险性。山西炎庙毁于一旦已是沉痛的教训,我们应引以为戒。相对而言,由文物部门主管的文物保护单位则好得多,各地文物单位管理的古建筑内都明令禁止出现明火,包括不得通电,不能焚烧香火纸箔,不能用火炉做饭、取暖等,甚至禁止室内吸烟。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这些,充分说明文物管理与其他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文物工作者在对文物的保护、利用方面是有科学依据的,他们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使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状。而旅游或宗教部门则缺乏文物保护的责任心,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由其对文物进行管理,只能导致文物及其环境风貌的进一步破坏,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3.权利与义务相背,监督指导无效。
任何事物的权利与义务都是相辅相成的,文物管理也是如此。执掌了文物管理权,就应当承担保护文物安全的义务。但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旅游或宗教部门管理后,只强调了其经营管理权,并未完全履行义务。文物部门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欲守望相助,只得行使对文物保护的监督指导权。但文物的管理权变更后,基本上与文物部门脱了钩,这种监督指导只能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以洛阳为例,白马寺在解放后即归文物部门管理。文物工作者费尽千辛万苦到处筹资对其维修保护,并从北京调来大量佛教文物以充实展览。白马寺划归宗教局后,文物工作者被无条件逐出寺门,无处安身。洛阳宜阳灵山寺与其相似,甚至还出现文物工作者被殴打事件。前期的一切工作到此为止,后期的所有活动与文物局无关,文物部门还谈何监督和指导。如果说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接受文物部门监督,其兵马俑在所谓的“加固保护”前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经过市、省和国家文物局的层层报批审核、科学论证,那大量文物被毁的惨状就不会发生。
事实上,这种监督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因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都直属国家文物局,对文物的管理必须符合《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文,承担法律责任。而宗教局和旅游局则不隶属于文物部门,与文物局为平行机构,因而,文物部门对其监督指导不可能采取法律的强制手段,这样必然会造成监督苍白而无效。
4.科研、教育活动减少,影响有效利用。
文物的管理是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所进行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其中主要宗旨之一是使文物在科学研究、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文物的科研既包括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研究,又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因而,科研成果的直接影响到文物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但文物的科研属于专业范畴,具有自身的科学体系,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并参照实物资料。文物管理权转移到宗教或旅游部门后,全权被接管,在此期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矛盾,致使人际关系僵化。之后文物工作者往往被迫退到一边,很难再回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科学研究就会遇到诸如见不到实物、信息不通等困难,时间一长必然会造成科研滞后。而宗教或旅游体系不具备文物科研的实力或经验,在教育手段方面不像文物部门那样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公众宣传文物知识和法制法规,也不可能有计划地培养文物专门人才和管理干部。对于文物部门要求的为有效保护和利用文物而进行的文物登记、建档、尤其是“四有”(文字资料、图纸资料、照片资料、拓片资料)建档、一二三级品建档等,他们终因非直属机构或没有专业人员而不能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科学研究和教育不能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减弱了扩大宣传的效果,保护管理的落后反过来必定影响文物的有效利用。因此,明确文物管理权的现今工作的重中之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