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资源诅咒”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增长
返回列表
查看:
288
|
回复:
0
2018论“资源诅咒”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增长
[复制链接]
362923
36292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资源富集,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均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优势。本文以“资源诅咒”制约经济发展这一命题为前提,对“资源诅咒”效应削弱凉山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寻找原因并探索通过改进制度安排,建立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等,以破解“富饶的贫困”这一现实的悖论,避免“资源诅咒”难题,为推动凉山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http://
[关键词]资源诅咒;凉山州;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10-0134-04
一、“资源诅咒”理论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因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自然资源越丰裕,它的经济增长就越有保障,增长速度就会越快。但“资源诅咒”理论则恰恰相反。它认为自然资源并非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而且也不是必要条件。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未必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而没有资源的地区通过发挥资本或者技术优势,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学者,如Auty(1995)、Sachs Warner(2001)、徐康宁、王剑(2006)、胡援成和肖德勇(2007)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一致表明,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资源诅咒”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实证分析
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拥有世界级的富集资源,其中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可开发量5000多千瓦;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的84种矿产中,稀土、铁、铅锌、铜、锡等金属储量居全省第一;生物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川南粮仓”和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大香格里拉环线的腹心地带,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泸沽湖、邛海、螺髻山等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民族资源极具魅力,彝族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风情融为一体,异彩纷呈,引人入胜。水能、矿产、农业、旅游和民族文化五大资源形成“黄金组合”,开发潜力十分巨大。“资源诅咒”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资源诅咒”效应在凉山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同样存在。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附加值的原始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的异地转移,最终导致“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穷留下”的社会现实。据统计,2009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6%,位居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之后,排第7位。凉山州17个县(市)中尚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并且人才匮乏,与凉山作为全省资源富集地区所应有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符。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资源丰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的发展与资源匮乏的省会城市成都和中东部城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发展落差。这种落差的形成,固然受到改革的时序安排、体制问题以及区位条件、国家政策倾向的影响,但是也与资源开发、资源产业问题以及“资源诅咒”密切相关。目前,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资源开发低度化,产业发展低端化和产业同构同质现象明显已成为制约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破解“资源诅咒”,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等都有积极意义。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虽然凉山州资源禀赋远远优越于东部地区,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为何远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资源的诅咒”问题在凉山地区存在。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只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制度安排才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将自然资源用于该地区的生产性活动,这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而凉山州属于“无效的制度安排+丰富的资源”情况。凉山州政府偏好发展国有经济,从而使制度安排倾向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同时,虽然凉山州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整个社会制度安排倾向于攫取资源以获得非生产性收益。这可以用来解释凉山州为何资源丰富而经济却没有出现快速增长这一“资源诅咒”现象。而中国东部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并不十分丰裕,但正因为在这种环境之下,东部才有了进一步改进制度安排的动力。东部地区一旦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安排,便可以利用全国的资源,这也是为什么凉山地区的资源大量流向东部的重要原因。
(二)利益驱动寻租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在我国,除石油等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矿种为国家一级管理、并由中央级国有企业垄断开采外,绝大多数矿产资源的管理权均下放到省级或更下一级政府管理,由地方国有公司和民营公司开采,地方政府和各级资源管理部门对矿业资源拥有较大的管制权。这样的矿产资源产权是高度残缺的。一方面,作为所有者收益的矿产资源实际上被掌握矿业权配置权利、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及其官员、矿产资源开发投资者、公有或私有矿产企业的老板所瓜分,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在瓜分矿产资源(包括矿工劳动价值、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一些权与钱、官与商形成了紧密的铁板一块的利益体,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为相继产生,腐蚀官场、腐蚀制度。加之民众缺乏保护自身权益的手段,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政商勾结的利益铁板面前形同虚设,上级政府政令不畅。不仅国家和社会的相关资源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资源产地居民的环境权益、安全权利和矿工的人身安全权利等更是被权利不受约束或难以约束的寻租集团严重损害。由此,导致严重的官商集团与地方民众的利益冲突,导致矿难和矿山安全事故屡禁不止。
(三)资源补偿机制缺失。凉山州的资源开发一直是在资源开发低价、原料低成本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体系现状下运作的,没有真正反映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通过对自然资源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获得超额利润,外售能源与利用能源产生的工业增加值没有获得合理利润比例,初级资源产品与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和上缴比例不尽合理,资源提供者和资源开发地及其居民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凉山州由资源优势区域向经济优势区域转化,导致凉山州的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很好体现,凉山州丰厚的资源无法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利益。另外,资源税费低,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主体不明晰,深加工产品的利润比不合理等,都造成资源开采过度,凉山地区从资源补偿中获得的利益少。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政策引导和巨大投资的推动下,能源、冶金、采掘等上游原材料工业 繁荣发展。但是到目前,凉山州的经济在全省仅仅处于中下游水平,丰富的资源并没有给凉山的经济带来迅猛增长。究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表现为凉山州工业明显偏向重工业和初级化,采掘、原材料、机械化工业比例过高,工业产品多为原料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了利用自然资源,追逐更多的经济利润,必须增大采掘、原料工业等资源产业的投资,而这些产业的各类产品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低,这就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另外,资源利益的获得者一般将其收益投向利润更高的房地产或其他行业,从而使资源利益流向城市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省区,资源地区无法因资源开采而得到应有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省区所分享的矿产资源收益不足以解决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谈不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恶化。由于资源需求量激增使得资源价格上涨,高额利润促使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GDP的快速增长,似乎消除了“资源诅咒”,但是这种增长是以减少制造业的投人为代价的。再加上,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地勘投入严重不足,全州资源家底尚未全面查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凉山州能源紧张,年产原煤在80-100万吨之间,主焦煤稀缺,炼焦、炼钢所需焦炭、精煤需从州外购进。部分矿山开采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低。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普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采选回收率低,综合利用差,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等现象。矿产品深加工程度低,初级产品比重大。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同时,受“先开采后治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该地区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此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都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伤亡事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活与生存。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资源接近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会引发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问题,势必造成长期经济增长的乏力,形成更大的“资源诅咒”陷阱。
(六)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人力资源是发展的无形资源,能使经济发展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而资源丰富的凉山州的产业结构目前是以采掘业及相关的低级制造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经济环境需要的是对工资要求不高的低技术廉价劳动力,一般的技术工人就基本可以胜任大多数工作。再加上人力资本投资本来就是一个无法立竿见影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投入才能得到回报,短视的企业因此常常忽略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又由于教育体系相对落后,人才培养缓慢,造成该地区人才基础薄弱,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另外,凉山地区区位条件不利、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工作环境恶劣、待遇低下、生活条件艰苦及环境严重污染等原因,很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这些将在未来导致该地区产业结构和水平的进一步低端化、低附加值化和低科技含量化,阻碍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资源省份和地区如何变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优势?在资源开发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是资源省份和区域的当务之急。
(一)改进制度安排。发达地区能够将资源投入生产性使用,关键在于制度安排所起的作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把资源用于非生产性使用,主要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缺失所致。这应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很显然,如果一个地方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行为主体将充裕的资源投入于生产性活动,则会增加经济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如果制度供给滞后或缺失,即便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充裕的资源,也会诱使人们将主要精力投入于攫取性努力即非生产性努力(这一点在民族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其结果是导致生态严重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凉山州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很自然地应该表现为改进制度安排。当然,要使凉山州整个社会制度安排作一个很大改进,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主要是基于凉山州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逻辑起点的考量,这也是目前凉山州经济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凉山州经济发展应采取“强政府+弱市场”发展模式,即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改进制度安排,为整个凉山州地区经济发展营造较为宽松、公平和合理的市场环境。
(二)建立有效的资源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和理顺资源产权体制,是凉山州资源开发利用做到“既造福当代,又惠及后代”的基本诉求之一。这种补偿包括对自然的补偿、资源所有者以及资源所在地及其居民的补偿。补偿标准对自然而言应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生态平衡为基准,而对所有者和所在地居民的补偿,则应以三者之间都获得合理的利益为原则。首先,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对于资源在州内消费和州外消费采取不同的税率,尽快推行资源税的征收按企业占有的资源储量计算,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其次,完善现有的资源补偿费制度,将资源补偿费分为“资源权利金”和“资源补偿费”,分别体现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不同补偿方式,促进当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并且,要提高资源补偿费的地方分成比例,地方分成中有一部分要直接补给当地居民。再次,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方式,推动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型,积极探索自力补偿方式,建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构建资源补偿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提高资源补偿税费的合理性,提高资源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大力实施生态移民,解决好移出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问题。建立一批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区,城市污染控制示范区。由此,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州政府应努力通过地方政策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凉山资源补偿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资源所在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工业强州,生态立州,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存量、培育增量,实现富民强州升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经济总量进入四川“第一方阵”,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污染、高能耗、治理无望的非法排污企业、设施为重点,突出结构性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着力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首先,做大做强水电产业。提高水电开发 利用效率,积极配合“三江”流域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地方中小流域水电开发,积极推进缅气入川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改善全州能源供应结构。其次,做大做强钒钛钢铁和稀土产业。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强钒钛钢铁、稀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突破采选、冶炼、分离、加工和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加快产业延伸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积极开发高档次钛白、海绵钛、钛材、特殊钒钛合金钢等钒钛产品和永磁材料、储氢电池等稀土新材料产品。再次,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发展铜镍采选冶炼业,加快发展铜镍精深加工和相关制造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推进铅锌矿产资源整合,优化生产布局,构建采、选、冶一条龙产业链。第四,做大做强建材化工产业。以节约能源资源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后,培育发展装备和加工制造及新能源产业。围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机械铸造、钢构加工、矿冶设备、电力电气设备等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形成装备和加工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光热发电、光伏发电及网通发电产业,加快生物质能源基地及加工项目建设。
(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在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减轻资源边际产量递减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型地区的凉山州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一过程当中,人力资本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凉山州虽然人口数量较大,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再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多种投资主体的培训机构。根据资源型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培训工作,在多个方面进行再就业的培训。对于急需的人才,在短期内很难培养出来,则需吸引现有的人才。只有这样,资源型地区才能在发展方面具备人才基础,积累宝贵的人力资本。但由于凉山州财力有限且不具地理优势,不能全部靠引进方式来满足所有的人才需求,因此,充分挖掘本地人才潜力,做好本地人才培育,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五)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首先,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对科学研究应用的投入,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大力实施水电、钒钛稀土、现代烟草“三大科技洼地”建设,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强化质量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努力提高质量水平。其次,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在现代农业、新型材料、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生态环保、信息网络、安全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和品种多样化,依托凉山州生物资源优势,引导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产业。最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激发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质。
参考文献:
[1]任歌,李治,“资源诅咒”与富资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问题[J].财经论丛,2009,(3)
[2]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4)
[3]王生年,范俊逸.新疆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2)
[责任编辑:昱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五年级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