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毛泽东的实践观及其历史意义
返回列表
查看:
380
|
回复:
0
2018论毛泽东的实践观及其历史意义
[复制链接]
7817517
781751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6 19: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 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实践观,也就是毛泽东的实践观。
http://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实践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他的这份历史使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开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毛泽东实践观的产生
毛泽东实践观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之本,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当时的历史国情出发,从革命实践活动出发。
在中国,“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它的原意是颂扬河间献王刘德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了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涵义,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毛泽东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同时他还强调了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延安整风运动和中共“七大”以后,“实事求是”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原则,而且为全党所接受,成为全党的行动准则,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式确立。
1937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重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实践观思想。他指出: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人不会一生下来就会做事情,他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得到知识,并用知识来指导实践,好比学习游泳,必须要下水才能学会,在岸上观望是学不会游泳的。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毛泽东强调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着重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人们要通过调查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毛泽东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他强调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只有依靠自己去了解情况,才能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路线和斗争策略,进行革命实践。实践与认识是一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递进化关系。认识的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通过人们的实践“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了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也就是“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3]从而明确了实践观点的科学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这种客观活动是根据一定的思想、计划、方案从事变革现实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行为。通过这种客观活动,毛泽东提出了“社会的实践”这个概念,并且强调这种客观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这样,他已经把实践看作是一种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是客观的、能动的、社会性的活动。他不仅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同时也把实践作为了历史观的范畴,不仅使实践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 同时使它获得了辩证法的意义。因此,毛泽东进一步从认识论与历史观、本体论与方法论统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在对实践活动形式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列宁结合当时时代的科学发展情况,强调了作为认识标准的实践应该是包括多方面的实验内容,当然也包括科学实验的一些发现等形式。那么,实践的基本类型到底有哪些呢?对此,毛泽东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实践的三大基本形式。他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2]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2]这就把人类实践活动由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一直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他将实践的基本类型明确的归结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而拓宽了实践的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把科学实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类型,也使得实践活动从简单走向了复杂,把经验上升到了理论。
2 毛泽东实践观的深入发展
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马克思经典作家们也都提出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在实践的关系上进一步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进而提出了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理论。一次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次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他还特别强调了第二次飞跃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毛泽东对实践和认识关系的阐述,体现了他把辩证法、历史观和认识论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三者在理论上的一致性。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上,毛泽东系统化、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并使之贯穿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活动之中, 从而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尊重历史,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首先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在科学实践中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才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依据,毛泽东注意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并把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军事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历史,社会运动及其发展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为其主体的物质运动和发展。 在对实践标准问题上,历来都存在不统一的看法。在对唯心主义及一些错误观点的批判过程中,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实践标准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毛泽东不仅全面继承了马克思实践标准的思想,还进一步从两个角度深化了实践标准。在对实践的认识上他说:“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是要成功的。”[4]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实践的认识日益深刻,就如他所说:除了实践标准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4]对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他在《实践论》中这样阐述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2]毛泽东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实践是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下进行的活动。在他的实践观点中,“社会实践”是被经常使用的概念,因为在他看来,社会实践就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社会历史内涵。
3 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意义
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的革命志士一路走来,在革命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在我们党的方针政策中。
在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下,毛泽东结合革命斗争的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做了新的理论概括,他把实践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认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一种“人类特殊的能动性”,也即“自觉的动能性”。 他在《实践论》中这样说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v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2]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主导地位,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各事物所呈现的各种现象和各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由现象到概念最后到达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批判教条主义和论述实践的辩证法及其意义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诞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中国革命经受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毛泽东写作了《实践论》,可以说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在理论层面上,把实践与认识有机结合,在当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国情下,对取得革命胜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既能让革命战争中的同志们时刻认清眼前的形势,认识真理、发展真理,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同“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作斗争。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时的国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中外的历史经验,不断摸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概括性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这些重要的原则,是这一时期探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对今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经历了革命战争的洗礼,社会物资财富相对比较贫乏,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经中国的革命战争,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的认真学习和领会后,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的,因而是科学的实践观。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1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282、 283、 284、296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1.第477页
[4]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840页
作者简介
朱艳莉,女,安徽长丰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哲学、党建研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