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7|回复: 0

2018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82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82
发表于 2018-7-16 16: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近几年来,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有利条件是良好的自然环境、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生产中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品种结构单一;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弱,深加工率低;三是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四是管理、服务滞后,科研开发能力薄弱。笔者对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
http://
  关键词: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现状
  
  食用菌是一种公认的绿色、安全、富有多种营养的健康食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食用菌生产,食用菌产业也是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据统计,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2200万吨、产值1500亿元,其中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总量65万吨,工厂化食用已成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方向。灌南县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有“蘑菇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工厂化食用菌得到迅猛发展,培育了一批工厂化食用生产龙头企业,“淮牌蘑菇”、“四季有”、“一休”、“可伟”等品牌市场声名鹊起;并发展了一批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一批农民致富,促进产业发展。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约因素,为了加快产业发展,通过对现状分析,提出产业发展思路。
  一、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介绍
  灌南县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现花园、三口、百禄、新安镇等乡镇食用菌生产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产量2万吨以上,工厂化食用菌是我县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的产业,已成为本县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全县工厂化食用菌企业58家,总投资超过20亿元。全县培育纯白金针菇、秀珍菇、茶树菇、杏鲍菇、白玉菇等珍稀类食用菌品种十多个,年产食用菌4亿袋,产值10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以上。其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灌南县也因此被省农委授予“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二、灌南县发展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人力资源
  灌南县种植食用菌历史悠久,产生了一批土专家和产业工人。近年来,灌南县相继实施了国家星火培训专项行动计划、省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等8个,并和多所高校专家保持合作关系。经过多年人才计划的实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等方式,更新了知识结构,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方面的管理、科技、生产、种植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全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方面,拥有长期保持科技合作关系的大学教授专家200多人,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家40多位,专业的经理人、代理人30多人,本地经过专业培训、经验丰富的土专家150多名,成熟的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
  2.良好的产业基础
  2.1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特色明显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产品仍然以金针菇、蘑菇为主打品种,金针菇生产规模总体呈平稳发展状态。全县十四个乡镇,食用菌种植分布在三口、花园、新安、李集等乡镇,产量达到3.2亿袋,点全县总产量的80%,并形成的规模化、产业化。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名优特产品,形成了以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为主产业结构,形成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占80%,也是全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最密集的区域,占到全省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60%以上。
  2.2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作用增强
  目前,全县共有食用菌生产企业58家,食用菌研究所1家。我县食用菌产业已走上了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的“四位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和以农业部门为主的菌种管理体系。全县已建立各类食用菌专业合作社23家, 带动辐射农户3200户,同时还带动了运输、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发展水平。
  2.3产业科技推广取得积极进展,食用菌科技得到较快发展
  先后引进推广了纯白金针菇、杏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10余个,并通过自主研究和科技协作,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县的高产配套技术;同时,推广了反季节食用菌生产、鸡腿菇覆土技术、双孢菇立体栽培模式、二次出菇、食用菌发酵剂应用等一大批食用菌实用新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食用菌产量的增加和品种、品质的改善。兴建了中国农科院食用菌产业园1个、江苏最大的食用菌展览馆1个、灌南县食用菌研究所1个。
  3.优惠的政策支持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县政府出台了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目标。对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安全、集约化与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技术推广、精深加工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扶持措施。
  灌南县加强了食用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订和实施了食用菌行业地方标准,促进 “绿色”、“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培育了可为、荣善等九个品牌,其中,四个品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为了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灌南县极力寻求科技支撑,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农科院联姻,兴建了中国农科院食用菌产业园。该园在中国农科院的精心指导下,对全县食用菌产业进行重新规划,下设四个中心,即食用菌培训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时,在灌南建成中国食用菌研发中心,打造成具有国内一流科研水平的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机构。
  三、制约灌南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1.品种结构单一,珍稀品种少
  通过调整菌类品种结构食用菌品种数量从以前的几个发展到几十个,食用菌品种数量有了较大的变化,品种结构得到了一定改善,但金针菇、双孢蘑菇等普通品种的产量仍占到绝大多数,其他品种如草菇、茶树菇等高品质珍稀种类种植面积很少,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2.龙头企业带动力弱,深加工率低
  一是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产供销街接不紧密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二是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辐射面不广,“龙头”作用不明显,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密;三是企业加工规模偏小,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深度加工发展缓慢,出口产品加工尚处于空白阶段,食用菌产品多以鲜销为主,市埸交易淡旺季节明显,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制约生产发展。
  3.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
  食用菌生产基本上还是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性组织,经常出现无序竞争,产品竞争停留在初级层面上,有时为争夺市场,不惜低价销售,菇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效益明显下降。
  4.管理、服务滞后,科研开发能力薄弱
  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扩大,食用菌生产形势和管理状况的变化,食用菌生产管理的工作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而管理机构、人员相对较少,导致在产业引导、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另外,食用菌安全质量控制技术尚处于低水平,菌种、生产辅料、产品都没有系统的质量检测操作体系。在生产标准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区域性不平衡,还有就是在原有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新的替代品种培育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菌种选育和标准化繁育技术上还有缺失,食用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尚属空白。
     四、灌南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
  针对本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分析,提出灌南县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
  1.调整优化产业种类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我县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化产业种类结构调整,培育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纯白金针菇、海鲜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茶树菇、鸡腿菇等各类品种的推广。形成纯白金针菇、特色珍稀菇、菌种生产和加工与资源再利用等产业布局,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2.加快新型市场主体建设,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分期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生产加工基地,新培植和加强一批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以食用菌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食用菌产业与工业的结合。加强产业对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机械设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发展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积极鼓励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各类技术服务能力,提高经营主体技术创新的能力。逐步促进生产要素向专业大户、工厂化生产基地集中,初步形成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并加强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充分发挥其连结农民和市场、引导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3.加强产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水平
  积极开展制订和完善食用菌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投入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预警制度和可能危害安全的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形成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切实抓好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用菌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用菌产品。探索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构筑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明立.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2007,(24).
  [2]谭爱华,刘世玲等.宜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10).
  [3]金萍,秦粉菊.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化发展思路[J].江苏农业科学,2007,(1).
  [4]任维民,张振国,王艳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新技术问答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
  [5]刘 遐.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的若干重要关系(一) [J]. 食用菌,2005,(1):1-2.
  [6]邱桂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发展趋势 [J]. 农村新技术,2001,(11):53-54.
  [7]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9):6-7.
  [8]黄毅.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的问题与对策 [J]. 食用菌,2006,(3):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