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其仁:改革原动力已经衰竭
/2/view-384420.htm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日前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对改革的动力表示担忧。他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改革往往都是危机中的改革。但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后,中国的GDP总量以及每年的增长率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且,我们今天消除了重新发生1959到1961那样大饥荒的体制基础。在这种乐观情绪的作用下,改革将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他认为,过去是危机推动改革,这个动力已经衰竭,改革急需新的动力。(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14日)
二、钟伟:2008 全球经济不会出现拐点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不会出现拐点。他认为,2008年美日经济仍将保持强势,欧盟经济表现疲弱,世界经济略有减速但并无拐点,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低,全球经济走势依旧良好。他认为,目前最令人惊讶的是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低估:事实上,美元的低利率和低汇率有力地改善了美国经济增长,有助于美元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因此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不会有明显拐点。(摘自:《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2月30日)
三、沈明高:政府控制信贷将使市场化进程倒退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沈明高日前撰文表示,我国近期以信贷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行政调控措施的出台,可能会使计划经济的一些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他指出,以往的经验表明,信贷控制往往很难达到政府预设的目标,即使政府成功地控制了信贷,投资增长的减速可能也比较有限。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融资渠道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私募基金、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公司债市场和股市融资化解信贷控制带来的压力。(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5日)
点评:中国社会三十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让很多人明白了自由经济、市场机制的强大力量。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政府。但传统上“父母官”的自我定位,使它一遇情况方寸即乱,忍不住就要出手干预,事情也往往就是这么坏的。蹒跚学步的小孩子,父母在一旁的职责只是保证他不摔倒,如果连腿怎么迈、手如何放这么“微观”的事情也要管,那小孩子反而不会走路,而且也很难学会走路了。信贷问题是商业银行自己的事情,政府动辄随便插手,市场经济的步伐,几时才能稳健起来?
四、余永定:人民币不升值 财富将被层层“脱脂”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日前称,中国当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实质是:穷人(中国人)把钱廉价(收取极低的利息)借给富人(美国人),然后再用非常高的代价把钱从富人手中借回来(对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利润率高达22%)。借回来的钱还是用不掉,于是再次将其借出。每次循环,中国就要遭受一次损失。夸张地说,牛奶将被一次次脱脂,直到只剩下水为止。但是,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把本币升值最后转化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动力,而且取得成功。他们的经验,值得中国人学习。(摘自:《南风窗》2007年10月12日)
五、何志成:肥膘越贵意味着穷人越多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前谈到,猪肥膘最近成为抢手货,也成为猪肉涨价最多的部位:以前卖2元钱一斤,现在卖8元,涨了4倍。因为穷人多了,只能靠在菜里加点猪油,以保证肚子里有油水过冬。过去人们买肉时,总要求“瘦一点,瘦一点”,现在则要求“肥一点,肥一点”。他表示,2008年粮食和能源涨价一旦形成预期,囤积就会有利可图,物价就会跟涨。那时候低收入者会更吃不起肉。因此,他建议物价管理部门多注意猪肥膘的价格走向。如果猪肥膘涨到12元一斤了,老百姓对物价的容忍力可能也就到极限了,它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穷人。(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月11日)
六、樊纲:中国经济的暗礁不是通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日前就通胀问题发表讲话称,缓解股市与楼市的泡沫威胁,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中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水平持续在11%左右。按照往常的经验,11%已经是经济发展过热的表现了,但是中国的状况却很独特,不仅是速度高,而且很平稳,增长速度没有加快或者下滑的趋势。他指出,只要能够对这两个财产泡沫严加防范,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有保障的;我们企业的发展,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做大做强也是有保障的。所以,希望政府做政府该做的事情,市场认识到市场的风险,企业也认识到企业在这个环境下的风险,中国的经济才有希望持续地健康增长。(摘自:《中外管理》2008年1月14日)
七、周小川:解决流动性过剩应适用“中医疗法”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强调,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正好是互补性的,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美国贸易逆差过高;中国储蓄率过高,内需显得不足,而美国消费有些过度,家庭储蓄率过低。因此,解决这种不平衡问题,中美两国在政策调整方面都要有力度。针对两国调整不平衡上的不同,周小川风趣的打了个比方,中国人喜欢看中医,一是一副药里面有好多种药,另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方人信西医,生病了就要马上动手术,所以对治疗“不平衡”这种病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形,这也很正常。(摘自:《港澳资讯》2007年12月28日)
八、左小蕾:应抓住治理通胀最佳时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就当前通货膨胀分析指出,这是一个经济周期的现象。“周期”意味着一个时间区间,它应该是正常的。而且2008年上半年CPI数字仍然在一个相对高位,也是符合经济的规律的。 左小蕾表示,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对所有的微观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一些领域可能有利,对一些领域可能不完全有利。特别是在通胀水平这一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如果犹犹豫豫,可能会错过治理通胀预期转变的时机。(摘自:《中国证券报》2007年12月28日)
九、周天勇:通胀的背后是创业就业保障不足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咨询专家周天勇日前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需求的扩大来自于创业。就业情况和失业率,应当是一个国家衡量其国民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内地在这样一个高增长的情况下发生高失业,在世界各国也是比较罕见的。他指出,70%―80%的劳动力在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劳动力能不能充分就业,工资能不能持续增长,人民能不能普遍富足,关键决定于一国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因此,我们在要素利用的发展战略、政府创业和就业的管制和支持体制、微型和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融资制度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特别不利于就业的深层次问题。(摘自:《新京报》2007年12月26日 编辑:李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