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6|回复: 0

2018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6 09: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针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生态文明相背离的主要表现,环境与制度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走循环经济和绿色贸易的路子。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对策分析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支点,是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观。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存在着与生态文明相背离的许多问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与生态文明理念相背离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21738.3亿美元。并且随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提出和实践,赋予了我国外贸迅速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对外贸易与生态文明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却有不断加剧之势。
  1.出口方面
  (1)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对生态环境破坏大。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能耗比较大,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稀缺,产生巨大的外部不经济,致使我国局部地区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钨、锡、锑、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出口导致了这些矿产资源的乱挖滥采;石材的出口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水土的流失;羊绒出口量的扩大导致过度放牧和生态恶化;发菜、山野菜、药材等野生植物出口加速了草原沙化。并且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投入产出比例低、经济效益差的情况下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和污染,破坏了可持续发展。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受环境壁垒限制大。我国出口商品50%以上运往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国家的环保标准和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最系统的,它们要求产品的进口标准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中国出口产品每年因遭受各国“绿色壁垒”封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美元,仅发达国家实行的认证制度一项就使我国每年蒙受40亿美元的损失。
  (3)出口商品竞争力弱,受环保因素影响大。受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运用环境生态科学的原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在产品中加入环保的因素,以及为达到进口国的环保标准而在产品中增加各种测试、检验、认证等费用都会使出口成本加大,丧失低廉的成本优势,使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2.进口方面
  (1)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不断增加,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近2亿吨,铁矿石进口3.83亿吨。而大量进口作为生产投入品的铁矿砂、化工原料、原油等产品无一不是高消耗、高污染的,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且初级产品的进口由于我国环保检验措施不到位,从国外带进了一些病虫害和传染病,污染了生态环境。我国曾一度进口数量较大的象牙、犀牛角、虎骨、豹骨、熊胆等野生动物制品,破坏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2)外国投资者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我国,加剧生态危机。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为逃避本国较严的环保法规,将国内禁止或需支付高昂环境成本的污染严重的技术与产业转移到我国境内,带来了大量的生产污染和消费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力从外国非法进口大量“洋垃圾”,如旧服装、旧磁带等生活垃圾,废旧船舶、汽车、轮船等工业垃圾,加剧了生态环境危机。
  二、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1.在生态环境成本内在化过程中,我国处于后发劣势
  (1)我国环境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相对较大。我国出口商品大部分得益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从事的加工贸易中多占据的是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环境成本高。并且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强大的生态胁迫效应,造成了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系上的冲突和失调。
  (2)我国环境成本量化的经验相对不足。环境成本量化的难度有大小之分,其中有些支出很容易量化,比如采矿企业每年的废水、废气、矿渣治理费用;环保设备投入;排污费;回填、覆土、绿化的支出等。但因污染环境造成的环境损失而导致的外部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如大气与水资源等的损害等。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这方面经验明显不足。
  (3)我国的环境治理手段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在污染最严重时期,环保投入占GNP比例达l%~2%,1972年美国环保投入占GNP的0.9%,日本占0.8%,德国占0.8%。同时,相应公众的环境意识也较高,在政府和公众的双重努力下,发达国家基本控制了污染问题。而我国资源相对紧缺,环境容量日益缩小,加上资源利用的技术问题和国外垃圾产业的侵入,政府难以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治污技术和设备方面还很落后,因开发或进口环境设备和技术而增加的费用也将提高产品成本,使得很多出口产品竞争优势进一步下降。
  2.我国处于生态环境退化加剧阶段
  分析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破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环境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历,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地区等的发展都符合这样一种倒U关系。经济学界基本公认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NP为500—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人均收入已达1000美元,处于环境退化不断加剧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已经越过了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拐点,环境条件在逐渐好转。
  3.发达国家污染转移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造成我国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属污染型的占30%,其中高污染占40%。其次,废弃物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代价远远超过通过处置废弃物所获得的收益。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我国处理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引进外资、技术与设备缺乏环境意识,导致有害环境的设备、技术与产品向我国转移,对我国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我国环境意识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大
  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已经形成,对绿色产品的偏好和需求大,它为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从而经常把我国产品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如欧盟就曾以我国禽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有害微生物超标为由,全面禁止我国禽肉向欧盟出口。德国公布了118种禁用染料清单,其中我国正在使用的染料中有104种,使我国有很大优势的纺织品受到较大的挑战。
  三、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逐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发展循环经济
  首先,要用生态学来引导对外贸易发展。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以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来发展对外贸易。其次,要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环境立法,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制度,制定完善有利于对外开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执法和监督能力,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立法实践加强清洁生产立法的研究,如确立清洁产品的范围,清洁生产的原则,对清洁生产企业给予财政、税收的扶持及制定清洁生产推广规划、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经济技术政策,开展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等。还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注重唤起公众环保意识,将观念的改变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再次,要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应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各种定价方法确定污染物的收费依据。实施生态成本法,如用净化单位二氧化碳所需树木和维护成本之和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单位收费;用污染造成的损失计算环境资源的价格等。还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家进行的排污权交易,尝试对资源进行市场定价,采用这种事前控制污染的方法,有利于节约整个社会的资源。最后,要开发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自主开发环境治理设备,努力提高我国治污手段和治污技术的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