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回归分析表明浮动汇率制度与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都不是东亚各国的最佳选择。作者认为在短期应采用各自独立钉住货币篮以提高各国的福利;而在长期,应在各自钉住的基础上实现共同钉住货币篮,建立区域性汇率安排和协调机制。
[关键词] 汇率制度回归分析货币合作
一、引 言
东亚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东亚经济体选择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Peg to the Dollar),包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台湾等,虽然他们名义上的汇率制度安排各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制,McKinnon(2001)采用弗兰克尔和魏(Frankel and Wei, 1994)的模型,引入“外部”货币作为计值货币来测算东亚各经济体的实际汇率变动,检验结果表明危机前各经济体的货币都紧密地钉住美元,亚洲各国政府以每日为基础保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稳定。Kawai and Akiyama(2000)通过统计资料说明在危机前的一段时期,亚洲的货币汇率随着一个或其他主导货币(大部分指美元)的变动而变化。危机期间,东亚各国纷纷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然而Barry Eichengreen and Ricardo Hausmann(1999)提出的“原罪”假说(Original Sin Hypothesis)表明当国内货币无法用于国外借贷或长期借贷的“原罪”状态存在时,国内投资币种错配和期限错配无法避免的,一旦出现汇率波动,银行和金融机构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因此危机过后,东亚各经济体又相继的恢复了较前宽松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浮动恐惧”(Calvo and Reinhart, 2002)表明东亚经济体选择钉住美元以稳定汇率的政策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次优选择,也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世界美元本位货币制度的一种理性反应。
东亚各国的汇率制度应如何安排实现最优?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认为东亚应该实行“舍中间、取两极”的汇率制度,即应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或固定汇率制度(Obstfeld and Rogoff,1995);
第二,选择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Mckinnon(2000)认为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应恢复某种形式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他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以美元作为名义锚可以比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更好的维持贸易伙伴之间的汇率稳定性。
第三,钉住货币篮子。Rajan(2000)认为钉住货币篮子制度与浮动汇率相比能降低名义汇率的过度波动,与货币局制度相比,还能更为有效的降低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有利于贸易结构多元化的东亚国家。Williamson(2000)的共同钉住一揽子货币建议,实际上是把美元、日元和欧元作为共同钉住目标的汇率制度。每个成员国对这一揽子货币都有一个中心平价,并且维持本国汇率在此中心平价的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
第四,日元区方案。日元区方案以日元为主导货币,实行钉住或目标区汇率制度。Kawai和Akiyama(2000)提出增加日元在货币篮中的比重,Kwan(2001)则生动的讨论了东亚日元区的可能性。但日元区方案能否实施不但取决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金融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取决于日本政府的政治态度。就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分析探讨东亚各经济体的最优汇率安排,结果表明东亚各国只有进行货币合作,改革汇率制度,才能防范危机的再次发生并真正创造出保障经济长期稳定成长的货币环境。
二、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的回归分析
本文借鉴Kwan(2001)计算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对东亚地区产出的影响的模型,通过建立各经济体的汇率变动与产出变动之间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加入美元的GDP变动指标,来考证美国经济与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具体模型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