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贸易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要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相应政策的有力支持,大国的角逐因素,“三股势力”的影响以及巨大的贸易差额。
[关键词] 中国与中亚 经贸关系 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外贸增速普遍超过了各国GDP的增速,2006年双边贸易总额达120.579亿美元,2007年更高达196.608亿美元。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涉及资源、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经贸合作,其中能源、矿产领域的合作占重要地位。但要进一步发展双边的经贸关系,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体制和制度存在缺陷
中亚各国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其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法律法规多变且不健全,对外经济政策时有变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惯例。例如,中亚各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随意性较大,贸易方式不规范,贸易渠道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中资企业正常的贸易活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重东南轻西北的发展战略,使得西北地区,尤其是与中亚相接壤的新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虽有改善,但落后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在与中亚的经贸往来中,将新疆仅仅作为“东联西出,西进东去”的中转站,这对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没有根本的改善,限制了新疆与中亚的直接贸易。
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首先,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贸易的主体,和中亚各国一样,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欠佳,致使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不愿去投资。其次,虽然双方航空、铁路、公路的联系通道有10多条, 但除航运及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特等陆路口岸联系较为便捷外,其他口岸山势险峻、海拔偏高,加之路况差,常年通关受到限制,使运费高居不下。从边境口岸过货量看,阿拉山铁路口岸约占口岸过货量的80%以上,容易造成排队现象,不利于货物的快速流通。另外,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车辆等的技术标准不同也给运输带来不便,如中亚国家的铁路轨距沿用1520毫米的宽轨铁路,而中国使用的是轨距1435毫米的标准轨,这严重限制了经中亚进入新疆的欧亚铁路的国际联运潜力。
三、缺乏相应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亚各国由于缺乏相应政策的有力支持,致使口岸管理不规范,灰色通关、运输摩擦等时常发生。比如,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口岸及沿途国家管理部门,对中方出境的货物实行多收钱、少开票, 滥罚款、乱收费的灰色通关办法,加大了中方出境货物成本。其次,中国的廉价产品对中亚本国的相关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而且有些产品质量低劣,对其消费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所谓“中国威胁论”,使得中亚有些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再次,近年来,中亚国家开始着重加强对轻工业等领域的投入,以此提高国产化比率,并通过提高关税和技术标准等手段,保护本国民族轻工业和日用品制造业,使中国大宗轻工产品向中亚出口的难度加大。在中国方面,政府对中国企业向中亚投资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致使很多中资企业不愿去中亚投资。而且边界贸易限制比较严格,比如货物数量,贸易规模,出入境通道以及贸易时间都有诸多限制。这些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已制约了中国与中亚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国在中亚的角逐因素
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石油储量也极为丰富,有“第二波斯湾”之称,而且被各大国包围,客观上成为彼此间的缓冲地带。因此,各国利用各种机会、借口,极力在中亚扩张自己的势力。9.11后美国以反恐为名,驻军中亚,从关注安全到能源再到中亚各国的内部改革,企图将中亚各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今年3月份,美国开始使用乌兹别克斯坦的杰尔姆兹军事基地,对中俄也产生一定的战略影响。俄罗斯对中亚的政策经历三个阶段:在经济上“甩包袱”和在军事上谋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1991 年12 月—1995 年9 月) 、重返中亚( 1995 年9 月—2001年9月)和谋求恢复在中亚的传统影响(2001年9月至今),将中亚看成它的势力范围。土耳其鼓吹泛突厥主义思想,中亚各国领导人也声称“突厥斯坦——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精神。伊朗则在中亚大肆传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发展新的波斯帝国的梦想。各国势力在中亚的消长对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