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在此背景下,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摆脱危机影响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并实施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旨的第卜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在金融危机后以及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吸引跨国公司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资金,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许多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银行也拥有大量的贷款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仍然需要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来引进资金?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跨国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现在我们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如今,中国企业致力于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仍然需要与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跨国公司合作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现在我们的银行市值超过所有世界著名跨国银行,我们已经有36家大企业名列《财富》杂志全球最大500家企业排名榜单,我们许多公司已经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管理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仍然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究竟需要引进多少外资为好呢?不妨以美国为例,2007年,流入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712亿美元,2008年为3161亿美元。论文百事通中国2008年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三十多年来的高峰,是1083亿美元,也只是美国当年吸纳外资的三分之一。美国经济实力在全球堪称最强,仍然还在如此大规模吸引外资。美国通过引进巨额外资和大规模对外投资,实现了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将来中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还需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与全球经济互动发展(见表1)。
二、转变思路,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
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三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战略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外国投资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十年后的今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当我们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应当考虑转变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思路,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三个层面探讨如何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如同过去三十年一样,今后,外资在这三个层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精准确定这个目标。
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调整到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
许多跨国公司出于长远经营战略的考虑,很早就启动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发展策略,不仅自身生产制造绿色产品,而且带动当地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许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已经成为各地低碳经济的模范。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中观经济层面上,应当从利用外资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壮大的目标调整到促进中国产业做强的目标上,并使之融入全球产业。
中国产业要进一步做强,首先必须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吸纳整合全球产业资源。通过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实现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通过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主动打造全球价值链也可以实现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今后我们在促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吸引处于全球产业链高端的项目,如研发设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运营管理中心等。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延伸和完善企业自身价值,打造全球产业链。
第三,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应当从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现代企业硬件方面的成长调整到促进中国企业软竞争力的成长。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企业硬件竞争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科技创新、全球化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等软竞争力方面,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吸纳外资企业并且与外资企业合作是中国企业提升软竞争力的一个捷径。我们可以从引进外资促进中国企业完善内部经营管理转变为促进中国企业完善整个价值链管理和建立全球网络管理。
三、借鉴成功经验,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利用外资的目标,我们在引资工作方式上也需要调整。许多国家吸收外资的历史比中国长,在政策和措施方面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在投资促进工作中也有很多创新的范例和成功的启示。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值得关注。
(一)引资对象:从主要是产业投资者到多种投资者
过去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产业投资者。近年来,投资的外商类型呈现出多样化。例如,新加坡、纽约、东京以及伦敦等证券交易所纷纷前来吸引中国企业上市,通过海外公众投资者吸引外资,成为不少中国企业吸引外资的有效途径。此外,凯雷等一批世界著名私募股权基金也纷纷进入中国投资。这些财务投资、公众投资者和产业投资者在华投资有着各自的优势。而我们在吸引产业投资者投资方面有着比较多的经验,但是对吸引来自财务投资者或公众投资的投资还比较生疏。
(二)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引资到企业为主引资
由于政府部门掌握土地以及相关的政策资源,政府常常充当着招商引资的主体角色。招商引资目标以及其他引资方式的变化,将使以政府为主的招商引资将转变为以企业为主的引资。尤其是随着并购方式投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和海外上市公众投资等方式的发展,企业将成为引资的主体。
(三)引资方式:从主要以吸引绿地投资到多种方式引资
长期以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是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我们对这种引资方式比较熟悉。随着中国企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众多有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跨国公司现在可以通过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进入中国或进入中国某个行业。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巨大而集中度高度分散的状况,因此,这些产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面临着如何通过重组来做强的选择。这为通过并购、私募、上市等方式吸引外资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引资手段:从主要靠政策引导到主要靠市场引导
过去引资的主要促进措施是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近年来,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内外资政策统一的推进越来越少。实际上,来华投资的外商看重的是中国迅速扩大的市场规模和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针对这一点,今后应当把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机制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着力点。
四、外资在华企业是中国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要收缩外资规模、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议论与发挥外资积极作用的思路相偏离。这些议论的基点在于把外资在华企业视为外国企业。例如,不少人批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认为这是外商恶意并购,对当地龙头企业进行斩首行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呼吁抵制外资并购境内企业。
我们对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22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案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案例中,没有一个真正影响了国家安全,也没有一个在其所在行业形成了垄断。从已发生的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案例可以看出,外资并购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产业集中提升产业竞争力。所以,应当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至于为什么对同一个案例会有相当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其关键在于如何定位外资在华投资企业,即外资企业是否为中国企业。确认外资企业是否中国企业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不同。
1992年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市场形成,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各国的民族产业向全球产业转变。全球市场、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的形成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图景。各国经济、各国产业以及各国企业的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冷战结束前的视角看,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工具;但是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跨国公司正在转变成全球公司,这些公司的利益不仅在总部所在国,而且也在投资和经营所在国。全球产业已经把各国经济链接在一起,各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互利共赢的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证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他们之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最有利于优势互补,最有利于中国企业整体发展;而形成一个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最有利于中国企业抵御金融危机,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中,应当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纠正那些否定外资积极作用甚至排斥外资的错误认识和做法。
五、外资企业要把握机遇,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外资,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首先需要政府部门调整引资的目标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外,同时,外资企业也需要调整公司在华经营战略,强化在华社会责任。
(一)认真研究在华经营存在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