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1|回复: 0

2018不对称信息、偏好搜寻与流通机制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6: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言
商品交易过程存在着种种结构,这种结构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出于技术性的原因例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其他而是可以协调交易双方的矛盾,避免实际的或可能发生的冲突。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交易还是复杂的交易,需要的双重一致性(Double Coincidence of Needs)(Jevons,1875)耦合冲突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解决这一困境的结构化过程,不仅仅具有普遍的经济性、技术性意义,而且还凸显出一种特殊的市场治理意义。这种治理意义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特殊。
当前流通学界普遍承认,流通是沟通与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键部门,对于解决中国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宋则等,2011),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流通协调宏观供给与需求耦合困境的重要功能。因此,把流通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进行必要的思考是一件十分富有价值的事情。在稳定性偏好、理性与均衡的假设下,基于欧几里德的确定性空间,人类的交换行为可以简化为简单的需求供给的耦合问题,通过把信息与交易成本问题作为一项服务流的投入产出来模型化,这样就可以将交换/流通问题统一纳入到生产过程的新古典范式中去。此时,交换过程就退化为了时空中的一个点,交换过程分析就可以转化为交换的约束条件问题。后者一旦明确,交换本身就只是一个在规划问题中寻求最优解或均衡点的过程,一旦解集非空,交换的耦合问题也就被视为完成。
但是,现实中的交换行为往往更为复杂。学者们在交换过程中引入主观概率与客观概率,将交换的欧几里德空间转换为贝叶斯空间,此时人们发现即使是一些极为简单的交易,也可能很难达成,例如Myerson(2008)。为了模型化这一问题,人们引入了机制的概念,并将交换条件刻画为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由此,学者们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分析在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来满足交易过程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条件。在这一框架中,机制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通过设计一个一般化的协调机制,使得交易一方乐意在其中真实地显示自己的私人信息(偏好、类型等),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用。Hurwicz、Myerson和Maskin在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总结陈词中分别分析了简单双边交易模型,基本的思想是:假设市场上存在卖方A和理想的买方B,他们具有独立偏好,并且对商品的评价是私人信息,由于A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提出一个高于自己估值的报价以获取收益,B需要一个更低的报价以维护自身利益,交易的双方为了自身收益,都可能不会真实表示自己对这件商品的估价。因此,在缺乏良好的交易机制的设计下,尽管潜在的交易是一个经典的帕累托改进,但仍然很有可能不能达成。Laffont和Maskin(1979)以及Myerson和Satterthwaite(1983)证明在双边交易模型中,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不存在一个直接的交易机制满足参与约束下的激励相容,即不存在均衡解(达成交易)使双方都说真话或显示自己对商品的真实估价。因此,在传统观点看来,自由交易形成的经典帕累托效率,在前提假设略有改变的条件下,就可能由于难以满足激励相容而无法达成。上述思想在Hurwicz(1972)、Gibbard(1973)、Myerson(1979)等学者的形式化和一般化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金融、规制、拍卖等各个前沿重要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二、流通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流通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现实市场上商品交易的实现不仅仅是消费者、生产者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交易商选择的结果。只有二者实现良好的匹配,流通媒介生产与消费的作用才能够实现。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能完成,从现实层面上看,交易过程是一个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索、评价与选择、交易以及事后行为的一个复杂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式硬核①是稳定的偏好、理性的经济人与市场出清,但对于交易活动分析来说,我们必须提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1)消费者偏好是稳定且显而易见的吗?(2)消费者是超级理性吗?这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认为交易过程恰恰总是充满发现、收集、拓展(引导)、预测消费者内在的偏好结构。之所以要进行这一系列活动,恰恰正是因为消费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并且也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心理表征,消费者的偏好往往与其所处的特殊背景有关,例如行为经济学的框架效应(Tversky和Kahneman,1981);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稳定性偏好假设与理性假设无法为复杂的商业活动提供存在的基础。因为一旦偏好稳定且可观察,那么就不会存在消费者偏好的发现、搜寻、预测等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被简化为偏好的类型与生产产品之间的价与量的匹配问题。
真实世界的市场交易与商品价值实现通常表现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有两个维度:偏好搜寻与偏好匹配。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搜索市场特征和产品特征信息,市场特征包括备选方案的数目、价格幅度、商店分布等,现代社会更重要的还包括消费者对市场特征的感知或信念。产品特性则包括产品的品牌、质量、数量、包装等。消费者的这些偏好常常属于一种个人信息或隐藏信息。另一方面,生产者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上述偏好信息,由此来事前安排商品的价格结构、品类、库存等活动,而交易商则需要成为双侧信息的中心化沟通者。因此,古典的需要的双重一致性耦合困境广泛存在于流通领域。由于商品流通的本质是产品实现,流通过程的一个核心职能是进行市场偏好的双向匹配,它的这一职能可以逻辑化为图1。流通机制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消费者搜寻合意的商品,生产者搜寻完整的消费者偏好,即上述机制的功能是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偏好进行匹配。它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偏好信息的输入、转化与服务产出的形成。从概念上看,商品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商品描述为一个复合的状态空间:(1)时点状态;(2)物理状态;(3)所有权状态;(4)商品的现场状态(风险状态、概率空间);等等。商品从生产者到交易商,状态空间映射为:f:,商品实现了一个基本的状态转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商品从交易商到消费者,它的状态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