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回复: 0

2018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资本外部投资浅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5 14: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农业到非农职业流动决策的重要变量之一。由于自身社会资本水平低下,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属于非正规就业。要改变这种状况、使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洪流,不仅需要他们积极提升自身社会资本水平,更需要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减少对社会资本的消耗、提供公共产品生产更多社会资本;同时还需要第三部门的努力及市民社会为其提供相关保障。
关键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资本;外部投资;第三部门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11-0047-02
  社会资本是指人们从各种社会网络关系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强调社会资本在个人的社会行动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些网络关系,人们可以获取来自社会上各种有形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支持和帮助。在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过程中,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所属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包括信息、机会、资金、权利、知识、时间等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在我国当下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中,要想使农民工群体更顺利地融入城市、成为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的中坚力量之一,务必重视这一群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入。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社会资本水平普遍低下,其社会资本内部投资存在明显局限性,因此,必须由政府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进行外部投资,帮助他们有效增加社会资本积累、提升社会资本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大势所趋。
  一、政府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资本的外部投资
  (一)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减少对社会资本的消耗
  1.进一步加快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由二元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分割,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化适应的最大障碍,是他们无法融入城市、无法在城市中重新构建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根源。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使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能依赖于原有的以亲缘、血缘等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其社会资本的获取和投资也只能局限于狭小的、同质性强的小圈子。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并逐渐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之上的其他各种不尽合理的利益,给予转入城市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仍被排斥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如果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就很难有效减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社会资本的消耗。因此,政府必须意识到及时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性,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公共政策,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作为实施社会保障的重点对象。在社会保障项目中,最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生存和劳动力资源再生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此外,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在必要时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给予紧急救济、贫困救助或法律援助。
  3.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地位不平等。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需要面对种种制度性差别、歧视和障碍。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在城市就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城谋生只能依赖与自己联系紧密的低水平社会网络关系,获取与就业相关的社会资源。因此,政府应该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建立起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利用规范的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问题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为其流动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均等的就业机会。这一公共政策的实施,将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减少对自身社会资本的消耗,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以生产社会资本
  1.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素养,是增加其社会资本的重要渠道,使之有能力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社会效益为中心,设置符合市场运行规则和需求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职业培训创造条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生产社会资本的目的。另外,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机构来从事此项工作,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并有效的生产有利于他们向上流动、最终融入主体社会的社会资本。
  2.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指导中心。为了促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社会资本的积累,政府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城乡融为一体的就业信息指导中心。该信息中心应成立动态管理网络或劳动力供需信息系统,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有关农村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法律政府及规定,全国各地的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运行和供求状况,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及结构,交通运输能力及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线路的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等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实行全国联网,以便查询。同时,该信息中心还应充分运用信息的导向作用,增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导向,按需流动的就业意识,引导他们向城市合理、有序地流动。
  3.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政府应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服务功能,使之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组织的转移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与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系统。
  二、第三部门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社会资本
  第三部门包括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主要是指有社会成员志愿加入的、从事志愿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等特征。第三部门在劳动力、政府、企业、社区、各社会团体及公众之间传递信息、物资和情感,从各渠道聚集资源并进行操作、管理,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社会资本,努力将他们带入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的主流。
  (一)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存在诸如空头介绍、多头介绍等以欺诈骗取钱财为目的,严重损害前来求职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利益的非法中介活动。而政府力量有限,暂时不可能花大量精力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第三部门可以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其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一方面,第三部门能成为就业信息集散地,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就业供求信息,并运用科学手段归纳、分析所得信息,倡导理性就业;另一方面,第三部门能有效地建立规范透明的职业介绍及培训体系,以诚信为本,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并有利于各种劳动力参与公平、公开和有序的竞争。
  (二)提供救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资金和物资等
  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情况下,第三部门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维护社会公平,设立针对需要援助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设立专门的基金会对其进行社会救济,或者发展专门的慈善机构,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支持、保护和服务,并建议和发起大范围的社会救助活动,为弱势群体谋福利。
  三、消除市民歧视心理,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适应和融入城市
  (一)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市民的歧视心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不断缩小着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对立与差距,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引导流入地市民重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城市、对社会的正面作用,通过媒体着重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群体并正视他们在城市化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积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沟通,逐步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并可以借此机会,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扩展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加其社会资本存量。
  (二)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转变自身观念
  要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平等的姿态顺利融入市民社会,就必须帮助他们消除末等公民、城市过客心态,确立其主人翁意识,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或者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成立自管小组,实行自我管理,以培养其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将自己与流入地紧紧联系起来。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社会资本对其就业有着重要意义。但因其社会资本以亲缘、血缘、地缘等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为基础,数量少、质量低,不利于整体向上流动和融入当地市民社会,无法更好地适应我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加速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的要求。因此,要想增加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提升其社会资本水平、扩展其社会资本网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第三部门为补充、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以业缘关系为扩展的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从长远发展而言,它能对增加和提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资本产生积极作用,有效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 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 Pirre 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J.G. 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C].New York:Greenwood,1985.
[3]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罗伯特D.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李 强,唐 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J].社会学研究,200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