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关键词:股东至上;利益相关者;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我们对比分析了“股东至上”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模式的理论内涵、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无固定模式, 任何模式体系都是由其背后深层的、、组织、、人员素质、位置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中国企业应该更加关注美、日管理思想的实质与精髓,而不是仅仅把眼光停留在表面的管理技能和模型上。
在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前,“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股东主权至上是经济的黄金定律[1] 。8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博弈论以及信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不同学派在企业所有权配置问题上,至少衍生出两种差别甚大的理论,即“股东至上理论”(Shareholder Primacy Theory)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然而,“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区别有哪些?对中国的企业治理有何启示?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一)所谓“股东至上理论”是指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财产是由他们投入的实物资本形成的,他们承担了企业的剩余风险,理所当然就应该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2]。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公司治理有效的保证。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主义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只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该理论认为,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他们在公司中或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3]。公司治理安排必须恰当地考虑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二、“股东至上”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支持股东至上模式的学者认为企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依据
首先,股东利益的相对容易加总构成企业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第一个依据。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的价值是成比例变化的,每一个股东都乐于看到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循环和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于其他的相关者而言,其内部的偏好不一致程度要大得多,因而存在加总的困难。
其次,企业的价值,也及经理人的业绩相对易于衡量,这构成企业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第二个依据。因为如果经理人是对股东负责就可以形成对经理人行为的有效的约束,股东不仅具有监督经理人的积极性,而且具有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高的效率。
(二)股东导向模式所面临的质疑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以及股东是唯一剩余风险承担者这一理论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企业的价值在于其增值的能力。在早期的工厂式生产环境中,资本雇佣劳动,物质资本的投入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但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等非物质因素,包括企业的商誉、各种专利技术、劳动者的技能、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等,这些无形资产无疑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