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2|回复: 0

2018谈价值链模块化与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7: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价值链 模块化 网络化成长
  论文内容摘要:模块化是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以及表现在产业组织结构上的特征。本文详细了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模块化的研究进展,指出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就是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模块形成和演化过程。网络化成长本质上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不同于企业内部的权威体系,也不同于组织中追求自利而形成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缘于产业组织的垂直一体化分工转向垂直分离结构。
  
  企业成长理论与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
  
  (一)企业成长理论与机制
  企业成长是增长的基础,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企业成长的因素和过程加以讨论。成长因素在于解释什么因素导致了企业成长,而成长过程在于解释企业成长的动态特征。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外部的多变性,关于企业成长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归纳起来,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从企业的边界即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进行分析,理论依据是科斯的交易理论,企业的边界成长到内部的成本等于市场的交易成本;二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析,主要理论是潘罗斯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该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生产性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而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则综合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这种网络就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才区别于靠行政权威管理的企业,同时组织拥有较强的内部资源让网络成员拥有比单纯的市场交易更紧密的联系。这种网络化成长的理论基础在于价值链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缘于其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价值链的整合过程表现为价值链的模块化。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成长理论表现为企业成长机制的研究。按照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形式可以分为内部成长机制、并购成长机制以及网络化成长机制。企业内部成长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以潘罗斯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观,她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企业内部的未利用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和企业成长的发动机。企业的成长遵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这一框架。企业的并购成长机制往往发生在竞争力不平衡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属于一种非合作方式。
  并购成长要求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发达的市场体系为前提,实践表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并购成长也是一种颇受争议的成长机制。并购成长机制可以用交易成本理论解释,并购后的企业管理成本加大会抵消并购带来的积极效应。企业网络化成长被认为是复杂动态商业环境下一种高效的企业成长机制,网络化成长的理论框架可以理解为“网络-网络资源-企业成长”。企业处于特定的网络之中,网络中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而获得了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成长机会和方式。
  (二)跨国公司网络化成长与国际分工
  网络可以被描绘成组织内部的非正式关系纽带,也可以理解为组织之间的一种治理形式即合作机制。这种含义是把网络当作使单个主体整合为一个连贯体系的粘合剂,把网络与市场、科层并列,看作一种独立的交易活动协调方式。文中的网络化成长把网络视为一种合作机制和交易方式,具有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组织的特点。一个企业是无法形成企业间网络的,最简单的企业间网络是由两个企业构成的,并且网络中的成员不断重复地进行交易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间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网络存在的核心在于合作,通过合作来取得双赢的局面。
  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是国际分工发展和深化的结果,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是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论基础上。在新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点使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的内部,国际分工的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的新模式。分工的边界从不同的产业转变为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增值环节为边界。
  同时,国际分工的主体发生了转变,以国家为主体转向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例,目前制造业的价值链在全球分散布局,一国企业在国际分工地位就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环节中所处的位置,越占据价值链的高增值环节越有利。这样制造业的竞争力并非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生产,而在于对关键价值环节和技术标准升级的控制。
  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是相对于产业内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形式而言,企业的分工决定了它们的成长形式。在大部分制造业中,传统产业组织是通过价值链的垂直一体化来实现规模经济。在垂直一体化分工形式中,企业的成长依赖于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前者指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合并;后者在企业的同一产业内向上、下游进行扩张。而跨国公司的网络化成长是企业除了上述的两种战略之外的第三种成长类型。这种网络化成长有它独特的产生背景和表现形式,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组织从垂直一体化结构向垂直分离结构演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领域的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和全球采购等方式剥离加工制造等非核心价值环节,聚焦于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进入90年代末随着外包规模的不断增加,在全球范围形成依附于实施产业纵向分离的跨国公司的制造商,这些合同制造商具有迅速调整生产流程,满足不同客户需要的通用生产能力而成为国际制造业分工中的产业基础。
  
  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模块化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按照UNIO(联合国信息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的,其中尤其以波特(Porter,1985)的价值链学说最为著名。波特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完成,其中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支持性活动包括原供应、技术、资源和等。这些活动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被称为价值链。价值链不仅存在于一个公司的内部,一个公司的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者蔻枷特(Kogut,1985)也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同时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蔻枷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
  克鲁格曼(Krugman,1995)从企业的空间配置分析,讨论企业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费因斯(Feenstra,1998)则通过比较贸易和的不同收益将“贸易一体化”和“生产的垂直分离”在全球经济中联系起来。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在于比较优势。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既无资金优势又缺乏技术优势,所以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分工将发展中国家从跨国的生产网络中排除在外。而在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下,发达国家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将非核心的业务分离出来,发展中国家就具有了融入到全球价值链条的机会。这种融入一般都是从介入全球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环节开始的。格里芬(Gereffi,1999)从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他把价值链分为采购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两种类型。前者认识到全球采购商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特殊角色,后者基本上对应于跨国企业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垂直整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