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规律。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
人类最早的文化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
其一,“盐宗”神话:
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憗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其二,“盐神”神话:
据《世本·氏姓篇》(清秦嘉谟辑补本)记载:“廪君名曰崐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若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这篇神话记载着巴氏部落首领廪君(又名务相)在与其它部落首领竞争搏斗获得神位后,从夷水至盐阳途中,遭遇盐水女神求爱,廪君不从,盐神困扰,被廪君用智谋征服致死。
由以上两例关于“盐宗”、“盐神”的神话,我们可以看出,盐的形象,在古代封建社会是被人歪曲丑化了的角色。笔者认为,促成它被歪曲丑化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与中国传统神话精髓有关。古代神话最基本的内容是善恶二元、阴阳两极的永恒角逐,而真善美总是取得压倒假恶丑的优势与传统地位。自然而然,在表现过程中,即有真善美正面形象代表,又要有假恶丑反面形象代表。这不是每一种人物或事物自身可以决定的,它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受着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远古时期,神话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是根植在生活最底层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通过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自己的愿望,不仅强烈而且直接。他们从来不掩盖生活的黑暗面,从来不粉饰现实,他们通过创作,一般都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这也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櫪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櫫并以此满足愿望的实现。
其二,这与人们的传统信仰有关。首先,“盐宗”神话之中的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发现并教人类种植使用五谷、百果、之祖,人们理所当然要给予敬仰。而“盐宗”神话中的宿沙,是神农氏之臣。只负责掌管盐业。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一直是作为正面形象流播于世,五谷、百果、医药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比较容易接近,而惟有食盐,让远古时代人民遥不可及,这就难怪人们要指责鞭斥“盐宗”宿沙。此外,“盐神”神话之中的廪君,系伏羲的后代,传说中的伏羲乃“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史记·补湟本纪》):“坐于方坛之崐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纪》),是人们心目中最早的圣贤。廪君在蒙其祖上荣光的同时,又有乘“土船”浮水不沉等卓绩昭然于世。智斗人们心目中可憎的女魔“盐神”,只能是区区小事,符合人们对食盐爱有多深恨有多深的心理。这也是人们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对统治阶级的食盐政策态度在盐业神话中的具体体现。
其三,这与传统盐业政策有关。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人民早期生活食品比较单调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是受崇拜的,但它总是不那么平易近人。一方面是受当时等条件限制,盐的,水运靠舟楫竹筏,陆运是靠人背马驮,到百姓手中时价格已经十分昂贵,达到“斗米斤盐”、“担谷斤盐”、“民食淡食”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盐一出现,就受着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高税盘剥,成为控制国家政治、命脉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考证,盐在舜时代,盐民自产自销。到夏商时代,实行盐贡(盐民、盐商均须以盐向皇帝进贡)。到了周朝,设立专门负责管盐政之官,名曰“盐人”。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出任齐相,实行专卖之制。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营,执府垄断食盐产销的政策。其后隋、唐、宋、元、明、清,基本上都采取櫪汉以来大同小异的食盐政策。清朝时在食盐税制上更是变本加利,特别是清末民国初年,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和善后供款办法,以盐税为抵押,竟将盐务全部事宜,交给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上述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加重着百姓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民视食盐政策为魑魅魍魉,当属见怪不怪之事。况且,神话的产生多是由群众民间口头流传,其后被记录在各种史料及文艺作品之崐中。
二、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的文化
在古代,盐的食用价值被确定之后,其科学价值也在与日俱增。管子说:“无盐则肿”(《管子·轻重甲篇》卷二十三)。这是较早记载盐的功能,较后即有《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说明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凡事都要有度。食盐也是这样,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一是调味,其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但不宜多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篇》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即过多食盐,可产生“血”和“肾”的病变。体内的钠离子过剩,会使血压升高,甚至造成脑血管障碍。这里强调的低盐,是以保证身体的需要为前提的,人体缺少盐当然也会生病。例如,酷暑盛夏,人们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失去过多,若不注意及时补充盐分,会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甚至发生抽搐,并导致休克。这就说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如精神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等等。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
春秋战国时期,仙道盛兴。最主要的可分为三大流派:一是服食派,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