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3|回复: 0

2018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6: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要:全面建设小康是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小康社会的质量和小康社会的实现,而受计划体制下分配制度和分配理论的影响,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制度,用“路径依赖”的概念对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解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路径选择”的思考。;
;关键词:分配制度改革 路径依赖 ;路径选择  
    ;一、引言;
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分配制度改革是确保人民生活水平能够不断提高的制度保障,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缺少效率的分配制度下生产力得不到优先发展,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社会不能以最小的投入生产出最大的产出,收入“蛋糕”不能做大,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缺少公平的分配制度下,即使经济能够增长,增长的结果也只能施惠于一部分人,无法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从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而两极分化严重,不但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说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话,那么,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20余年的分配制度改革的也就是一部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配制度改革具有了制度经济学分析的价值。;
;二、中国分配制度现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传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发展到今天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过去强调平均主义、反对贫富差距,发展到今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分配制度改革在不断地深化,从政策层面上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竭动力源自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具体操作层面看,分配制度改革需要考察制度因素:;
1、正式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又称按劳取酬,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范畴。最早提出按劳分配的是英国空想者约.弗.布雷,以后马克思将它规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或形式。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不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直接社会劳动,劳动者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时间领取消费品。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马克思所规定的直接社会劳动,因为高度单一的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打破,那种除劳动以外,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国家或相关公有组织占有、支配、使用的情况也随着市场化改革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按劳分配也由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使资源得到合理化配置,中央当局适时地提出了“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有利于解决分配问题上的两大难题——激励与约束。从激励方面看,让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取酬,改变了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国有经济内收入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倾向,有利于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偷懒与自由散漫。从约束方面看,让收入与所作的贡献挂钩,减少了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足,使国有企业领导人无法得到应该得到的报酬而损公肥私、谋取非法收入的可能性,有利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国家财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非正式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独创,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特殊的区域经济非平衡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重中之重,效率便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重要的一极。与此同时,公平问题也同样重要。二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效率要求个人收入与其对社会所作贡献挂钩,充分调动行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受个人在年龄、性别、能力、机会等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从而收入差距有拉大的必然,这一点与公平的要求没有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效率,大量侵吞公产、偷税漏税、走私受贿、非法经营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违犯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不少钻政策空子的投机主义分子,不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严重损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扭曲了收入分配机制,影响社会公平。因此,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求在认真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
   ;三、中国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逐渐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利益机制的转换,涉及到两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即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阶层的积极性。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分配制度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分配制度出现了惯性发展从而难以退出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概念源于W.布朗.阿瑟,他用这个概念说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后经诺斯推广至制度变迁分析领域,他认为制度变迁过程同样存在收益递增、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在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缺乏先验理论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受制于其他配套改革的深度及速度,难免会出现所谓的“路径依赖”特征,要研究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具体地探讨这种依赖的本质。;
1、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定势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指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利益主体的分配比重。近几年来,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结构趋稳,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渐进与成功。随着所有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减少,公有制经济逐渐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实现了政企分开,使国有企业朝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目标迈进,成为市场经营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土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日益市场化,要素市场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前进的生力军。各种不同性质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三大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的格局。显而易见,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分配结构。于是,单一的分配制度难以做到生产要素投入的按贡献取酬,同时诸多非劳动要素作用的日益加强也对按劳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考验。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政府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指导性分配制度,而这一分配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利益主体收入水平便相对确定下来,以和市场价格为调节手段的再分配,虽然可以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收入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沿此思路,分配制度改革无疑还是雾里看花,难有重大突破。;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沿袭与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