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的学过去所以不能成为一门科学,不能融入学界,也不能恰当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中已经形成的规范,来研究中国活生生的现实。;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针对实践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其次是以假定条件限定所研究经济现象的范围;第三是建立说明经济现象关系的理论模型;第四是从模型推导出理论假说;第五是进行事实;第六是得出明确的结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完成改造世界的任务。;以这样的思路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可能是学发展的方向。
回顾和检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学所以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而只是政府政策的诠释),没有能够融入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不能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也没有能够恰当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理论脱离实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我们看来,最主要的是: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学界长期形成的现代经济学规范,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实际发生的活生生的现实。所谓现代经济学规范,包括研究思路、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方法论范式;所谓活生生的现实指的是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而不是“概念演绎”那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科学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过去的经验,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通过现代经济学的规范来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而取得的。中国经济学未来将向何处去?我们认为,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推进应该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
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规范大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I-提出问题;II-建立模型;III-统计检验;IV-得出结论。或者可进一步具体细分为这样几个子环节:1、提出问题;2、前提假设;3、建立模型;4、导出假说;5、进行检验;6、得出结论;7、对策建议。下面分别论述之。
(一)、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大致有两种情况:1、;对于开创性研究,问题来自一些实际发生并不断重复的经济现象,但是尚无人对此进行研究。于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规律的经济事实便成为研究的起点。2、对于继承性研究,虽然前人曾有过讨论,但是,或者由于被新的经验事实所证伪,或者由于内部的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探讨,于是研究的起点是对前人的研究提出疑问,;继而构建新的理论。不难推论,这两种情况本质上是一致的。;继承性研究不过是开创性研究的继续和深化。二者都是试图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从本本到本本,从概念到概念。以这种方式提出的理论本身就来自于实际,因而根本就提不出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过去总提“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那些理论不是来自于实际,至少不是来自于中国的实际)。一般地说,能较常人更早更敏锐地注意到某些经济现象,并且恰当地、往往是具有导向性地提出问题,;是经济学大家的品质。这正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思路的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所在。这样的例子在西方现代经济学中不胜枚举。
其实在中国也不乏这样优秀的学者,;只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了现代经济学的另一规范——知识产权与文献检索制度,致使这些优秀学者被大量的模仿者或抄袭者所淹没了。毫无疑问,一个适当的经济学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开创性研究,还是继承性研究,都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于继承性研究,;只有详细考察了前人的理论并且承认之,才能从中获得研究的问题,否则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对于开创性研究,虽然尚未有人涉及,但是,一方面,只有检索了相当的文献才能得出这一结论,另一方面,即使前人尚未涉及该领域,但是相关的领域或相关的研究思路却是值得借鉴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不尊重知识产权,也不太注重文献检索工作,使得我们的研究中的剽窃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低水平重复的状况也未得到根本的好转。;翻翻许多学者的著作,许多人都在同一时期“首次”讨论同一问题,且论点论据相似,就颇能说明一些问题。
当然,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侧重实证的问题,;或侧重规范分析的问题等等。我们主张,中国的研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多关心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发生的现实问题。;这是由研究对象的国度性所决定的(见本文的第二部分)。
(二)、建立模型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规范中,建立理论模型是最重要的一环。理论模型是对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若干变量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表述的逻辑体系。影响经济现象的经济变量可能很多,理论模型就是对其中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系统表述。;理论模型的好坏主要就是看它能否抓住影响事物的关键变量并且简单明确;从的角度看,;既简洁明了又能概括关键变量的相互关系的模型就是好的。构建一个理论模型需要有三个相应的子环节:I、;前提假定 II、逻辑推导;III、导出假说。
(I)、前提假定
设立前提假定就是对所选定的研究问题的范围进行限定和抽象。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限定范围就会抓不住重点从而认不清事物的本质。这就象化学家要进行实验必须将实验对象放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甚至真空状态一样。有的时候,由于研究的手段和条件的限制,只能先排除复杂的情况,将问题限定在相对简单的范围内。当然,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方便,;有时候,也可以逐渐将限定的范围扩大,即放宽假定。例如,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最初的核心仅限于消费品,后来逐步扩大到两部门模型(加入资本市场)、三部门模型(加入劳动市场),以及四部门模型(再加入国际市场)。
那么什么是一个合理的前提假定呢?应当尽量符合现实。但是必须明确,实际上,任何假定都是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的,因为假定本身就是对现实的重新改造。合理的前提假定是指:被假定的对象仍然保留了它在自然状态中的本质特征,并且这些本质特征更为明显和一般。比如关于理性人的假定。对于定义类的假定,应抽象出它在自然状态中的本质属性。任何理论的前提都是一组假定,因此各假定之间不能有逻辑矛盾。比如不能既规定某种生产是收益递减的,又同时认为它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假定前提必须使逻辑推导具有可操作性,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否则再好的假定也没有意义。
强调研究过程中设立前提假定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的假定条件排斥了无谓的概念之争。因为假定前提已经包含了对研究对象的定义,即对研究对象的限定。定义是前提假设的一种,因为它是对事物的内含和外延的限定。于是,如果不同意理论中的某些观点和结论,;可以去寻找所由推导和产生这些观点的逻辑矛盾,或者修改某些假设使之更符合现实,而不必过分纠缠于概念本身。其次,;重视前提假定可以避免对理论的曲解。;经济学中的某些定理或命题由于产生于独特的背景下,许多假定是隐含的。于是当我们不加分析地一股脑地全盘拿来时,;如果某些隐含条件在中国不存在,理论的应用就会受挫。比如,;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需求中的赤字政策,有一个隐含前提是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且存在着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但是,在我们引进这一理论时,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价格尚未放开,;短缺经济还十分突出,大量的财政赤字,必然会加剧通货膨胀。然而由此而简单地否定需求显然是不恰当的。可见在创立、介绍或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