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2018试论按经济规律办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重要原因是我们遵循了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原则。今后,要取得更大成就,仍须坚持这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杰出表率。今天,当我们研究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时,首先应学习他们在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把探索和运用客观规律尤其是经济规律的活动推向新高潮。
  关键词: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理论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按经济规律办事不仅是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而且还关系着今后几十年如何搞好现代化建设,如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天,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时,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三十年前作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示多么重要。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杰出表率。他们在探索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和运用经济规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和贡献。今天,当我们研究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时,不能不首先学习他们在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预见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些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等。列宁虽然创立了苏维埃政权,但他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时间很短,所以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成果很少。他依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理论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及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规律。斯大林发现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发生作用的科学论断。当然,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区别;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原理进一步论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经济规律在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发生的作用及其特点;肯定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并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此外,斯大林还提出和论证了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两大特点:一是经济规律(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化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的;二是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利益的新规律要遇到这些力量极强烈的反抗。
  毛泽东同志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并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纪录》(1958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纪录》(1959年)等文献里。其中主要有:
  
  (一)发展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理论,并从中找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它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扩大。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视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他又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归结为“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显然,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既不同于欧美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
  
  (二)发展和运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的理论,为制定科学的国民经济计划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说:“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就必须认真研究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力求制定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计划”。“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
  
  (三)探索了商品生产及其内在运行的价值规律,形成了既要充分发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要限制它们的消极方面的理论。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否定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共产风”和“一平二调”。针对这种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10日写出《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一文。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建国才九年就急着不要商品,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国家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可能使商品经济成为不必要而消失。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把价值规律称为一个伟大学校。“算账才能实现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晚年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又持限制的态度。1974年,他说:“现在还实现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段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
  
  (四)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的基本的经济规律。毛泽东同志1953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这同斯大林195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大致相同,只是表述更简明,没有强调技术的作用。
  此外,1958年大跃进失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再三强调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建设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搞多了,不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认识史上划出了一个新时代,也为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如果说邓小平同志之前的经典作家还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范围内探索和寻求经济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沃土中探求经济规律,并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这方面,主要文献有:1979年,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某些地区粮食由自给变成不能自给的原因时指出:“当然,城市人口增加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脱离了当地的客观经济现实,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现在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同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纲领,一定能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及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1988年,当价格改革处于关键时刻,在某些农产品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个问题上发生争议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1991年,邓小平同志说:“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现在工业发展还是两位数嘛,农业情况也不坏嘛。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规律问题的大量论述证明,他不仅是一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典范,还在经济规律理论方面有许多新发展,尤其他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的论断已被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江泽民同志也大力倡导“按经济规律办事”。他指出:“计划经济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市场作用、忽视价值规律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适应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切实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价格政策问题。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真按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序、快速、高效地展开。”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胡锦涛同志对于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问题高度重视。他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党的“十七大”前,胡锦涛同志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瞎指挥和强迫命令。”“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这三大规律,并坚持用取得的成果指导实践,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探索、认识、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遵循了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原则。今后,要取得更大成就,仍必须坚持这个原则。为此,仅以价值规律及按劳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为例证作几点深入的理论分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