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起步
返回列表
查看:
241
|
回复:
0
2018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起步
[复制链接]
2738907
273890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4: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包括工业、矿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以及经营商品交流的贸易行业。本文就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在各个部门中的产生和起步,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就目前所占有的材料,尽可能完整地反映这个过程的全貌。本文所指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起步时期,大体上截至1895年,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前为止。1895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
现依次分述如下。
一 工业
中国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业,集中在船舶、机器修造、纺织、缫丝,以及造纸、印刷、面粉、火柴等工业部门,其中以船舶、机器修造工业发生最早,其他各项工业的产生都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
(一)船舶、机器修造业
它是从广州和上海开始发生的。广州接触西方侵略势力最早,在它附近的黄埔,又是一个古老的船舶修造业中心,因此,中国仿制外国轮船的活动,最早从这里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十三行”商人潘世荣和潘仕成最先试图在广州仿制外国轮船①。鸦片战争结束以后5年,又有人在这里试制过小型轮船②。大约稍后一个时期,中国南方最老的一家机器厂——以修理轮船为主的陈联泰机器厂,在广州出现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黄埔地区的船舶修造业逐渐衰落,但广州的船舶修造业却仍然兴旺④。19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批中国富商组织了一家造船公司,其所试制的小型轮船,当时还“引起西方人士的注意”⑤。而陈联泰机器厂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规模又有所扩充,并在修理轮船之外,开始制造缫丝机器。中国商人自办的第一家缫丝厂——广东南海继昌隆丝偈的机器制造和安装,就是由陈联泰承担的。19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家族的成员,又成立一家均和安机器厂,专门生产缫丝机器,而陈联泰也进一步开始试制轮船。据说,它所制造的轮船“快捷省煤,比诸外来的一般轮船还胜一筹”⑥。进入19世纪90年代,广州的船舶修造工业,仍未少衰。整个19世纪90年代,有好几家造船厂在广州成立,建造了各种吨位和不同式样的轮船, “生意之多,大有供不应求之势”⑦。终19世纪之世,广州仍然不失为中国新式造船业的一个中心。
————————
① 中国史学会编:《鸦片战争》,第1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405—406页;《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3,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470页。
② Chinese Repository,1847年2月,第104页。
③ 陈滚滚:《陈联泰与均和安机器厂的概况》,载《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1965年6月。
④ China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 on the Trade.Industries,etc. (以下简称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年,广州,第104页。
⑤ Shanghai Evening Coruier,1874年3月2日。
⑥ 陈滚滚:《陈联泰与均和安机器厂的概况》,载《广东文史资料》,第20辑,1965年6月。
⑦ Decennial Reports,1890—1901年,广州,第196页。
上海的船舶机器修造业,是在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一家中国船厂,是1858年广东籍买办郭甘章所创设的甘章船厂①。这家拥有一座干船坞的船厂,开办之初,“凑资不易”,“事成之后”却“大得利益”②。进入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的官办军用工业中,也开始轮船的制造。1862年由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就曾制成命名为“黄鹄号”的第一艘轮船。左宗棠在创建福州船政局之前,也曾于1864年在杭州觅匠仿造小轮船。而1865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则标志着洋务派官办造船工业的正式确立。至于民间的小型轮船、机器修理厂,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也逐渐多起来。将近有40年历史的发昌机器厂,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的1866年由一个手工作坊发展而成的③。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期上海有的新闻媒体宣传: “华商官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各种机器。”④这反映当时中国商人中有投资船厂愿望者,已经不在少数。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上海的船舶机器修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小型工厂。1874年上海《申报》报道:“上海一处,近有华人数家开设大铁厂数座,多在虹口地方,深知修理水镬、水炉,并能照图铸成铁器,以供西人轮船之用,概可与西匠媲美。”⑤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为止的20年中,见之于记载的就有30家(参阅表1)。这些工厂有
————————
① North China Herald(以下简称Herald),1859年1月15日,第95页。参阅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1927年版,第4页。
②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4页。
③ 上海市工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4页。
④ 《上海新报》,1869年12月18日。
⑤ 《申报》,1874年7月28日。
的恐怕还是手工作坊,有的则确知已经使用动力。如锦昌机器厂在开办之初,即宣称使用机器①。亚记机器厂在它的广告中,亦载明“用煤气推动机器”②,而轮船招商局附设之同茂船厂,有“机器厂一连数间,所有机器杂物俱全”,并有长336英尺,阔78英尺之船坞一座③。这些工厂,有的已经制造多艘轮船。如虹口铁厂在1886年曾经制造两艘小型轮船④,广德昌机器造船行在1889—1890年间,也曾制造过3艘小型轮船⑤。而均昌船厂在1882—1884年的两年时间内,制造了6艘轮船⑥。其第一艘35吨的“犀照号”轮船,从开工制造到制成下水,一共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⑦。许多工厂在修造轮船之外,还制造缫丝、印刷等各种机器。这种情形,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普遍。
除此以外,社会上试制轮船的风气, 自19世纪80年代以降,也颇形活跃。80年代之初,有一个“自典田园”以筹措经费的董子珊太守在上海里虹口独力试制成汽轮一艘,行驶苏州、江宁、安庆,引起当时官场和整个社会的极大注意⑧。80年代后期,又有居住在上海的广东人制成一艘能容纳60名旅客的小轮,航行于上海苏州一线⑨。
————————
① 《申报》,1882年8月21日。
② 《申报》,1883年6月18日。
③ 《申报》,1878年12月12日。
④ 《申报》,1886年10月17日。
⑤ 《申报》,1889年6月20日;《益闻录》,1890年10月29日。
⑥ Herald,1884年2月6日。
⑦ 《申报》,1882年10月11日。
⑧ 《新报》,1881年12月26日;《申报》,1882年5月9日。
⑨ Herald,1888年6月1日,第603页。
广州和上海以外的地区,也陆续出现了机器和船舶修造工业。天津在洋务派官办的天津机器局成立以前,就出现过以修理船舶为主的德泰机器工厂①。而小规模的制造军械,在此以前,也已开始试探②。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有人进一步“试造汽行轮船”③。在南方的浙江、江西、香港和武汉,19世纪70年代以后,也陆续出现了机器和轮船制造工厂。
1870年浙江镇海蒋氏德镛、德鋐兄弟在宁波试制驳船一艘,据说蒋德鋐还是一个“精通勾股”的候补县丞。然终以缺乏资本未能继续进行④。1877年江西南昌出现过一个专门制造挖河器械的螺机车局,主持者是一个退休的漕督,厂内使用“从外国购来”的机器⑤。1881年,香港的一批中国商人一度计划成立一家新船厂,专门为轮船招商局和其他中国轮运公司修理船只⑥。1893年,武昌周天顺冶坊开始仿制日本的轧花机,开武汉地区试制新式机器的先导⑦。
两年以后,另一家船厂,第一次在汉口建造一艘船长约70英尺的轮船⑧。————————
① 《大公报》,1931年8月7日,转见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852页。新近的调查认为德泰成立于1884年(参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301页),有待进一步考订。
② 崇厚奏稿,转见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4页。
③ 《益闻录》,1880年6月20日。
④ 《上海新报》,1870年7月21日。
⑤ 《申报》,1877年10月3日;《新报》,1877年12月4日。
⑥ North China Daily News(以下简称Daily News),1881年10月27日;参阅 E.J.Eitel:The History of Hongkong,1895年版,第558页。
⑦ 《申报》,1893年10月12日。
⑧ Herald,1895年2月8日,第182页。
资料来源 ① 《汇报》,1874年8月14日。
② 《申报),1878年12月12日。1878年停业出租,资料来源同上引《申报》。
③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④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1899年改组。资料来源同上。
⑤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⑥ Arnold Wright: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kong,Shanghai and Other Treaty Ports of China(以下简称Impressions),第532—534页。
⑦ 《申报》,1886年10月17日。
⑧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⑨ Herald,1882年10月18日,第421页。
⑩ Herald,1884年2月6日,第152页。
⑾ 《申报》,1882年10月9日。
⑿ 《申报》,1882年8月21日。
⒀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⒁ 《申报》,1883年6月18日。
⒂ Daily News,1884年11月22日,第500页。
⒃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⒄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成立年亦作1888年。参阅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035页。
⒅ 《申报》,1886年6月21日。
⒆ 《申报》,1887年7月30日。
⒇ 《申报》,1888年9月18日。
[21] 《申报》,1888年6月23日。
[22] 《申报》,1888年10月11日。
[23] 《申报》,1888年5月28日。
[24] 《申报》,1888年3月24日。
[25] 《申报》,1888年11月20日。
[26]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
[27] 《申报》,1889年8月12日。
[28] 《申报》,1889年6月20日。
[29]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成立年亦作1885年,1900年停业。
[30] 《申报》,1891年7月2日。
[31] 《申报》,1889年2月15日。
[32]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035页。
[33] 《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页。成立年亦作1894年,参阅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035页。
[34]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035页。
[35] 《光明日报》,1965年4月5日;《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55页。
[36] 《光明日报》,1965年4月5日。
(二)缫丝业
中国现代缫丝工业的发动,也是从广东开始的。其后由广东、浙江而至上海。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产丝区的江浙、广东以外,新式缫丝工业已经扩展到华北(如烟台)和华中(如武汉)地区。
广东的第一个现代缫丝工厂是上面提到的1873年在南海简村成立的继昌隆丝偈,创办者是一位华侨陈启沅。从这一年开始,新式缫丝工业在珠江三角洲以迅速的步伐向前发展。两年以后,便有人仿照这个厂的机器,另建了4家丝厂。到1881年,广州、顺德、南海地区的丝厂,已经增加到10家,有缫车2400架,年产丝近一千担①。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
————————
① China Maritime Customs:Special Series:No.3,Silk,1881年版,第151页; Daily News,1882年1月16日,第47页。
后,新式缫丝工业“在广东已经牢固地树立了根基”①。当时顺德一县,设有42家;新会一县,设有3家②。全省丝厂拥有缫车在25000部左右。从此以后,发展速度更超越前一阶段。19世纪80年代末期,广州一地就有丝厂五六十家③。进入19世纪90年代,顺德丝厂增加到200家以上。一向是农业区的三水,也逐渐成为一个产丝区,第一次出现了两家缫丝厂④。
浙江的机器缫丝工业是从19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酝酿的。1879年和1887年先后由浙江巡抚梅启照和卫荣光招商筹办,但都没有成为事实⑤。直到1894年,才在商人的推动下,在产丝中心的会稽、山阴和萧山,同时筹办起3家丝厂⑥。其中会稽和山阴两厂的筹办,很不顺利,只有萧山的合义和丝厂在1895年建成开车⑦。
上海华商缫丝工厂,迟至19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最先是1882年浙江丝商黄宗宪的公和永丝厂。初仅有缫车100部,1887年后,逐渐扩充,至1892年增至858部⑧。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公和永之外,上海又陆续出现了一些华商丝厂,见于记载的,
————————
① Great Briton Foreign Office: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ts on Trade and Finance,China(以下简称Consular Repots),1885年,广州,第4页。
② 陈启沅:《广东厘务局详》,载陈启沅:《广东蚕桑谱》,1897年版;《申报》,1887年12月15日。
③ Decennial Repots, 1882—1891年,广州,第577页。
④ 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年,三水,第264页。
⑤ 《万国公报》,1879年1月11日; 《申报》,1884年12月16日,1887年12月5日。
⑥ 《浙江新定机器缫厂茧灶缴捐章程》,1895年版。
⑦ 《申报》,1895年5月13日;《中外日报》,1899年2月18日;王元綎:《野蚕录》,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3卷,第77页。
⑧ Herald,1882年1月17日,第63页;《新报》,1882年1月4日;《农商公报》,1915年第16期,选载门,第14页。
有坤记(1884年)、裕慎(1890年)、延昌(1893年)、正和(1894年)和纶华(1894年)等5家。其中坤记和裕慎规模较大,各有缫车232部和200部①。与此同时,原由外商经营的丝厂,也有一些转到中国人手里。如1882年成立的英商公平丝厂,在其开办后之第三年(1885年),即由中国商人租办,后来终于转为华商企业②。1892年成立的美商乾康丝厂,开办不久,也转卖给中国商人③。19世纪90年代以后,改进缫丝工具的试验,在上海以外的江南产丝区,也逐渐得到推广。例如,1890年顷,由无锡分驻江阴的茧行,开始采用新式灶具,改进“缫丝之术”④。江阴如此,无锡先行,自在意料之中。可见这时在江南产丝区,改进缫丝生产技术的活动,已经相当普遍。
山东烟台和湖北武汉,各有一家缫丝厂。烟台缫丝厂。成立于1877年,最初也是由一家外国洋行——德国宝兴洋行(Crasemann and Hagen)所创办⑤。企业的周转资金为22万马克⑥,开办仅及四年,即进行改组。改组以后,“大部分股东是中国人”⑦。而改组活动的核心人物,则是以进入怡和洋行起家的买办唐茂枝⑧。附股者也多为买办人物(如徐润)⑨。
————————
① 日本东亚同文会:《江南事情》,经济篇,1910年版,第150—152页。
② 《申报》,1885年3月20日,1887年12月22日;《中外日报》,1901年5月23日。
③ 《时务报》,1897年,第27册,第14—15页。
④ 陈思等:《江阴县续志》,1921年版,卷11,物产。
⑤ Consular Reports,1877年,烟台,第39页;《新报》,1881年9月30日。
⑥ 施丢克尔:《19世纪的德国与中国》,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53页。
⑦ China Maritime Customs:Reports on Trade at the Treaty Ports in China(以下简称Trade Reports),1881年,烟台,第9页。
⑧ 《申报》,1883年7月25日,1887年12月3日。
⑨ 《徐愚斋自叙年谱》,第73页。
其后屡经改组,最后于1886年转入当时东海关监督盛宣怀手中①。武汉的缫丝厂,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纱、布、丝、麻四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筹办于1894年,由于经费困难,到1895年还只是部分开工②。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