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6|回复: 0

2018论中国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三)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3: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从理论上得出如此结论: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两次繁荣走向萧条,是由于受到资源短缺和总需求不足的双重约束,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总需求不足的约束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咄咄逼人。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萧条,总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主要原因。
四、萧条走向繁荣?
研究中国经济繁荣与萧条的目的,就是要寻求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繁荣和增长的途径。双重约束表明,繁荣走向萧条是由于资源短缺和总需求不足。与此相适应,萧条走向繁荣就要立足于双重约束的缓和。资源短缺主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体制性投资过度带来的。因此,缓和资源短缺的约束,主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彻底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体制性投资过度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是投资不足,但投资膨胀的基因依然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完善。缓和总需求不足的约束,主要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进一步深化改革,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多方面的内容,诸如政府职能的变革,国企改革,本文仅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论述。?
1?提高效率与推动经济增长:科教兴国
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是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借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PC)图形,社会主义经济位于大大低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地方,如图5—A中的E点。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就是克服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障碍,从而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使经济从E点移动到F点,即移动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第二步,挖掘生产潜力,促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如图5—B所示。
图5经济效率与增长
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促使经济从E点移动到F点,进而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其动力源泉是经济增长。本小节集中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它们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进而得出必须以科教作为立国之本的结论。
经济学家们已经深入研究了研究增长的源泉。他们发现,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以下因素:资本品积累(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技术变革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第16版中认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车轮是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资本积累(Capital formation)和技术(Technology),用总生产函数表示为Q=AF(K,L,R),式中Q代表产量,K和L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R表示自然资源投入,A代表技术水平,F是生产函数。参见参考文献[1],第519、520页。这三个源泉,可以通过总生产(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or APF)得到更清晰的描述。方程2表示总生产函数:
Y=AF(K,L)(2)
式中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A代表技术水平。方程2表示产量依赖于要素投入K和L及技术水平A。要素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将导致产量的增加。
经济学家们进而测量要素投入和技术变革在增长中的相对重要性。这方面的经典研究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Solow,R?M?)作出的。索洛利用美国1909—1949年间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这段时期每劳动小时产量增长的超过80%的部分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参见索洛的论文“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August 1957?索洛之后该领域最全面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由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F?Denison)做出的。丹尼森的研究成果支持了索洛的估计,丹尼森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人力资本是重要的,但技术变革起着支配性作用。对经济增长各种源泉的相对重要性的精确估计极其困难,研究成果中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论。例如,哈佛大学的戴尔·乔根森宣称,增长的大部分因素可以归功于资本品的增加,参见Dale Jorgenson、Frank Gollop和Barbara Fraumeni所著的?Productivity and U.S.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译本:《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李京文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这个领域的其他人,包括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和J?W?肯德里克(Kendrick,J.W),也都突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典研究都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是技术变革技术变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加以论证。中国近代经济发过程中的两次繁荣(1886—1903年,1915—1931年),技术变革(相继以洋务运动和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起了决定性作用。美国始于1991年2月的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无疑是高科技,即技术变革。技术变革的组成部分或源泉是研究、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也把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本是个古老的概念,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以来才在专业论著中获得广泛的使用。人力资本的发展来自于正规的学标教育、在工作中的学习以及幼年时期父母在金钱和时间上所作的许多投资。一些经济学家估计,全部资本中的2/3到3/4是人力资本。
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总生产函数。这时,总生产函数被表示为:?
Y=AF(K,H,L)(3)式中H代表人力资本。
在式(3)中,代表教育和培训的人力资本处于与技术变革并列的地位。其实,技术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决定了对研究与开发基本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即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在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中,笔者认为,为了突出教育和培训,不妨把教育也作为与技术进步并列的一个源泉。因此,本文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变革和教育。这个提法,对于不重视教育而欲大力发展经济的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提高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将技术进步和教育列为最重要的源泉.以科教作为立国之本,这是本文的结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分析,可参见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1999,(2)?可喜的是,中国政府已确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描绘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关键是如何落实了,国人将拭目以待。
2?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市场运行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马歇尔(Marshall,Alfred)均衡与瓦尔拉(Walras,Léon)非均衡并存的极端事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持续不出清状态,但各类价格(包括工资、利率和商品价格)拒绝调整,因而市场是稳定的,经济停留在一个静止点,从而陷入停滞。进一步说,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自动伸缩的工资机会、自动伸缩的利率机制、自动伸缩的价格机制,取而代之的是拒绝调整、完全由政府计划制定的工资机制、利率机制和价格机制,这种机制无法调节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供求,于是,
这些市场长期处于不出清和非均衡状态。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三大市场运行状况如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三大市场运行的图形分析,可参见Stiglitz,1993,参考文献[3]中的Chapter 40,本文从略。
(1)劳动市场:主要特征是劳动者缺乏激励。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职工具有稳定的工作保障,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的效率很低。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工作保障方面的收益是以经济效率的损失作为代价的。
(2)资本市场:主要特征是政府拥有全部资本,尽可能通过压榨农民来压低消费,使得整个国家实际上进行高储蓄,并得以实行重工业化。
(3)商品市场;政府制定的计划价格,通常比市场出清价格低许多,在这一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即存在超额需求。结果是出现短缺现象。人们为了购买到有限的商品,不得不排长队等侯。
由于三大市场固有的相互依存性,一个市场的价格不能随供求而自动伸缩,不能顺畅运行,实际上也使得其他市场的顺畅运行成为不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