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中国经济区划研究及再划分
返回列表
查看:
191
|
回复:
0
2018中国经济区划研究及再划分
[复制链接]
5510494
551049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3: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区划已脱离了经济区划的初衷,东中西部已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代名词,已不能因地制宜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有必要重新界定我国经济区划。
关键词:中国 经济区划 再划分
中国经济区划的演变与发展
当我们进行地区间比较分析时,必须首先明确中国的经济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建国以后的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区划一直采用“两分法”,即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1954年又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关系”,由此提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杨素珍为代表的,为了揭示中国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和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九五”期间又形成七大经济区,即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
1984年5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发表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看法,先按降雨量为400毫米的等降雨线把中国划分为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两半,并且从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辅证,支持其两分法。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将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界定为西部地区,至此“西部地区”、“西部经济”的概念和思想便形成了。与西部地区界定的同时,“中部地区”的构想已经在酝酿之中了。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上,学术界开始提出中国经济“三分法”,即东、中、西三部分。到1991年在“八五计划和国家1991—2000年十年发展规划”中,正式地采用“三个经济带”的概念。中国“中、西部地区”概念的形成及提出是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概念而出现的,“东部地区”的概念又是由“沿海地区”的概念演进而来的,而“中、西部地区”则是由“内地”演进而来的。但是,这一时期,“东部”和“中部”的概念与界定并不很明确,直到1994年,《中国经济年鉴》才明确地划分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并编制了三个经济区的国民收入及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但无论是《中国经济年鉴》的指标统计,还是1994年3月的“两会”和1995年3月的“两会”,这期间,对西部问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指导思想,虽较前有所进步,但其力度尚不够,真正使之发生质的飞跃的是1997年3月“两会”中“西部大开发”概念与战略思想的明确提出,至此,中国经济区划采用“三分法”。
这时,经济区划“三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东部地区包括沿海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也有一些地区并不能完全按照三分法实施。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个别地区为了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已不再顾及地理位置和降雨量等因素,更多考虑的是能否享有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优惠,就使经济区划出现了人为的调整,使西部地区不仅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10省区,还包括内蒙古、广西,共计12个省市区。这种划分,使中国西部的地域面积急剧扩大,包含着12个省市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态势,依靠一个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很难使各地区得以真正的发展,脱离了中国经济区划的初衷,西部已成为一个经济落后、欠发达的代名词。为了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开发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有必要对中国现有经济区划进行再划分。
中国经济区划再划分的方法
(一)经济区划再划分的依据
经济区划的再划分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经济区划必须依据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视差距,合理归类,就成为经济区划的主要目的。
经济区划的再划分应以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作为划分依据。中国31个省市区经济总量上的不可比性,依靠产出指标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与经济类型,只有借助反映经济发展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才能克服经济总量指标的诸多不足,实现科学准确的聚类。
经济区划的再划分要以科学聚类为依据。就是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聚类分析基础上,依据客观数据资料,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假设下,在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各省区的科学聚类。这种经济区划以经济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现实经济指标作为聚类因素,以确定真实、准确的经济区划为目标。
经济区划的目的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层级的划分。中国地区经济体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差距性,仅靠发达、不发达、欠发达作为区划代名词,很难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这就必须对中国省域经济进行科学区划,划分出发展的不同层级,同时对不同发展层级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在差异共存基础上的缩小差距、消灭差距的协调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区划的目的是不同的。解放初期的经济区划是为了消除地区间对抗性矛盾,调整产业布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九五”期间的十大经济区、七大经济区等经济区划,是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充分地体现帮扶互助政策。自“七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经济带”,应用时间最长,应用面最广,其初衷是倡导发挥地区优势,形成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但改革开放后,伴随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形成,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名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名词,已不能因地制宜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三个经济带内部,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条件也存在明显差别。所以,当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就必须以省市区现实经济发展规模和远期发展能力为依据,重新界定中国经济区划,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经济区划再划分的指标选择
聚类分析就是要把具有相似性的个体集合为一类,不同类之间具有明显的非相似性。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依据各省市区现实指标数值进行自动分类,就使分类标准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客观地揭示了各省市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似程度,为拟定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