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4|回复: 0

2018义乌市场群落发展动力机制建设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3: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考察,概括了浙江省义乌市场群落发展的特点,并揭示其崛起的动力机制,通过剖析该市场群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群落 特点 动力机制 问题 对策建议 义乌市
  
  义乌市场群落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培育了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相互配套、本地市场与市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市场群落和市场网络体系,并以此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兴城、以商富民、贸工联动、城乡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从昔日的“马路市场”到“华夏第一市”、从农业小县到经济强市、从小城镇到国际性商贸城市的三大跨越。
  
  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强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义乌市在全国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从而赢得了市场化改革的先机。市场规模较快扩张,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市场经营面积15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4.4万个,经营人员达20多万人,总成交额达287.3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7个。义乌市场集散功能强,近70%的商品来自除义乌及周边县市以外的东南沿海地区,呈现典型的集散型市场特征。义乌市场商品辐射全国各省市,约70%的商品销往全国各地农村市场,近30%的商品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市场商品出口到世界五大洲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构成具有多样性和衍生性
  义乌市场实际上是一个由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专业市场和专业街相互配套、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协同推进、城乡市场相互补充、本地市场与市外分市场遥相呼应的综合市场体系。作为龙头市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其成交额约占全市总成交额的90%。在全市55个市场中,有专业市场39个,约占市场总数的71%;有专业街20多条,大多分布在小商品城周围。并通过输出义乌小商品城的品牌、经营人才、管理经验等建立起了20多个国内外分市场。义乌小商品城的成功,还催化了其它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及劳务、金融、运输、产权、房地产、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衍生与发展,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城乡交融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市场网络体系。
  
  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义乌的商品市场主要由工商部门举办,市场选址、审批和规划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市场建成后,再通过垂直分级管理模式对市场进行管理。这种建设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及以物业管理来替代市场管理的弊端,有利于保证市场建设者不与民争利。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创办主体逐步趋向多元化,私营企业老板、股份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参与到市场开发建设中来,形成了“企业建市场、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模式。从市场经营主体来看,义乌市场96%为个私工商户。
  
  市场实体呈现组团式、群落型分布格局
  专业市场组团化或批发市场团地化,已成为现代市场群落的重要空间分布特征之一。如在义乌城区,现已崛起了6大市场群落(见表1),即:篁园路市场群落,包括中国小商品城篁园市场、眼镜市场、篁园路菜市场等;针织市场群落,包括针织原材料市场、针织机械零配件市场、袜业精品中心;宾王路市场群落,包括宾王市场、中国化妆品市场、宾王家具市场、义乌通信市场、义乌家电城等;国际商贸城,包括工艺品、珠宝首饰、玩具、五金、电器、箱包、钟表、雨具等专业交易区;环城北路生产资料市场群落,包括义乌物资市场、浙中木材市场等;义乌农贸城,包括蔬菜交易区、水果交易区、水产交易区、超市零售区、自产自销区等专业交易区及花卉市场。活跃于上述6大市场群落及其分市场中的经商人员,通过供求、信息联系及竞争与合作,织就了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商品购销网络,对促进义乌市场的持续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义乌市场群落崛起的动力机制
  
  义乌市场群落的崛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民间商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传承机制
  义乌市场群落的崛起与其深厚的民间商业习俗和商业精神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义乌就出现了“敲糖换鸡毛”的商业活动。每到农闲,大批农民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风餐露宿,走南闯北。由于这是一种几乎没有货币资本限制的商品交换,仅凭人力资本就可参与,并能较好地做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能够成为一种既避开官方重农抑商重压又寻求市场缝隙追求商业利润的理想方式,因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传承性。同时还培育了义乌人吃苦耐劳、争强好胜、求真创新、勇于争先的优秀品格,以及谈判、推销、沟通的商业技能。这种特殊的商业型人力资本的积累催生了民间商人阶层的发育与成长,为赢得市场先发优势奠定了基础。
  
  历史契机与自然资源约束的推拉机制
  明朝戚继光在义乌招募抗倭的义乌兵,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但这种特定的历史契机既为大批义乌农民弃农从商提供了机遇,又使义乌兵在军旅生涯中养成的分工合作精神对其退伍后从事商业活动的经营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组织和合作将个体商人组成一个商业团队,商业团队之间有着明确的市场范围,在一个市场范围内又有组织地形成了商业网络,共同开拓着大商人不愿开发的农村市场。此外,他们在分工体系中所处的边缘性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只有依靠彼此的合作,才能融入更高层次的商业圈。
  义乌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耕地面积天然不足,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生产条件较差;加之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因此,只有拓展商业活动,通过交换互通有无,获取分工和贸易利益,才能将自然资源上的劣势转变成经济上的优势,所以经商务工成为自然资源约束条件下义乌人的一种生存策略。
  
  商人群体行为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耦合机制
  在市场群落的发育成长过程中,如果既有经商者的自发行动,又有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其进程会大大加速。商人和政府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商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成为其主要策略。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风险,市场流通应从摊贩式集聚向有组织的批发交易发展,形成市场规模效应,赚取比小摊贩更高的商业利润。地方政府的目标取向则在于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市场群落的形成又具有增加税收、增加就业岗位、带动运输、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符合基层政府自身的利益祈求,因此,两者易于实现共同的价值认同而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正是上述两者的耦合,使得义乌市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率先提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政策创新,赢得了市场先发优势。继而于1984年又进一步提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并持续贯彻至今。
  
  区域经济结构的互补机制
  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布局情况来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加工业相对落后;东南沿海地区则以轻工业、加工业为主。义乌市场群落的崛起正是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结构互补机遇,利用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支撑和货源优势,适应中西部地区对轻工业产品、目用消费品的广阔需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产企业与中西部地区的广大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产销互动发展”的桥梁。
 再从国际市场发展潜力来看,义乌市场的商品供给与国外许多国家的产品需求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义乌市场主营的小商品和日用生活消费品,品种齐全,价格低廉,与西方发达国家、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商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拉美、中东、西亚、非洲等地区也有广泛的需求。这就为加快义乌经济本地化与国际化的有效衔接、拓展市场辐射空间提供了契机。
  
  市场经营者的持续创新机制
  经营者是市场的核心。市场群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档向中高档发展,市场辐射范围从区域性到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进展,归根到底归因于市场经营者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凭借丰富的经营经验和雄厚的资本积累,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经营业态、营销方式、交易手段等,实现市场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保障市场群落的可持续发展。义乌商人既勤俭耐劳,诚信为本,坚韧执着,深谋远虑,又思想开放,脑筋灵活,敢立潮头,敢于争先。这些特性夯实了义乌市场群落长盛不衰的动力基础。
  
  市场功能定位的递进机制
  义乌市场群落形成的初期,销售对象定位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居民,销售的主打商品为价格低廉的中低档日用工业品。这种市场定位适应了我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填补了广大农村地区大型商品集散中心的空缺,并以机制活、税负轻、成本低的优势弥补了国营商业多环节、高成本、低效率等弊端,成为了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的一条重要购销渠道。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市场建设速度加快,同类型市场不断涌现,特别是一大批产地市场迅速兴起,分流了义乌市场的客源,削弱了义乌市场群落的集散功能,加之区域之间体制和政策差异逐步消失,仓储式平价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型商业业态不断兴起,大型乡镇企业集团又自建营销网络,这些都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面对新的挑战,义乌市场群落发展及时实施了从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从注重建设市场实体向注重健全市场机制转变,着重在转化机制、调整结构、配套设施、健全网络、创新功能、夯实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调整确定建设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新的功能定位,将义乌市场群落建设成为集产品展示、代理批发、厂家直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和国际购物天堂。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实施“外贸拉动、贸工联动、名牌带动、群众推动、政府促动”五动并举战略,实现义乌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生态和谐化的总体目标。
  
  义乌市场群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规划布局欠合理
  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城区的专业批发市场都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从市场规划、选址、建设到运营管理,都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进行的,显示了政府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但随着市场建设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私营企业老板、股份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等也开始兴办市场,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浙中生产资料市场与义乌物资市场布局毗邻,且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雷同,致使浙中生产资料市场的营业用房出租率较低,经营十分困难,最后不得已而被取消;义乌家电市场与中国小商品城电器交易区同样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专业街的发展也尚未纳入统一的规划布局管理之中,导致部分专业街的重复建设,如桥西街、前大路东段、稠州中路39街均为化妆品专业街;保联东街、桂林街、漓江街、庐山街同为针棉织品专业街;稠州中路、五台街、春江路均为工艺饰品专业街。不仅同类专业街偏多,而且与中国化妆品市场、针织品市场、国际商贸城的工艺饰品交易区等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对专业市场的稳定和专业街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一些市场内部划行归市不力,不同楼层经营同一商品,致使楼上经营户生意冷清。南方联托运市场选址远离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又给客商带来了诸多不便。小商品城周围的停车场地太少,不能满足客商停车运货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