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河南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制度性原因分 ...
返回列表
查看:
245
|
回复:
0
2018河南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制度性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3233404
323340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3: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目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一些困难。从政府的公共政策角度考察,其深层次的制度性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农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缺乏;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扩大;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匮乏;现行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增加了农民工就业的难度。
关键词:河南经济;农村经济;劳务输出产业
一
劳务输出可以是区域概念,也可以是产业概念。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劳动力从甲地流入乙地,对甲地而言就是劳务输出,对乙地则是劳务输入。以一国国境范围为标准,劳务输出可分为境外劳务输出和境内劳务输出;以河南省为标准,可分为国际劳务输出、省外劳务输出和省内劳务输出,其中省内劳务输出是指劳动力在省内各县区(市)之间流动。从产业经济角度看,劳动力从甲行业流入乙行业,对甲行业而言就是劳务输出,对乙行业则是劳务输入。
一般认为,劳务输出产业是为劳动力要素开发服务和为劳动力跨产业、跨区域转移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中介组织的集合体(郭晓鸣,盛毅,200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务输出产业化,就是各种形式的劳务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专门分工的过程,就是不断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推进市场化服务的过程。劳务输出产业的基本特征应是劳务输出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化指劳务输出活动中市场主体能够依据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有效价格信号作出理性决策,即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专业化指在劳务输出活动中专门从事劳务输出中介服务的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作为劳务中介服务市场的市场主体,能够实现规范经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规模化指劳务输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经营链条,具有经济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才具备产业属性。
劳务输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一,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产生劳动生产率差异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异,从而产生劳动力要素区域间流动的原动力。这种流动是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基本形式和必然结果。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且自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巨大诱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则导致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即使在河南省范围内,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郑汴洛地区和豫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西、豫东及豫南,劳动力向郑汴洛地区和豫北流动是河南省内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征。第二,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政府就业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应保持中性,尽量减少对劳动者选择工作地点的影响。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存在而上述各项制度限制甚至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务输出产业化自然无从谈起。第三,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市场发育健全,提供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企业能够实现规范经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具有一批数量可观、经营规范的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企业,是劳务输出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市场发育健全,劳动力才能实现有效、有序流动,才能为劳务输出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劳动者外出务工经商取得的收入,虽然不能计入输出地的经济统计指标而直接形成输出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但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对劳务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劳动者具有带着钱回家过年的偏好,他们的收入往往只在务工的当地花费掉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被带回家消费、储蓄、投资,从而对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贡献则是直接的、巨大的。河南省的情况更是如此。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9 380万人,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 8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 4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35%(河南省统计局,2005)。河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约束,而且可以将河南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财力优势、科技优势,帮助河南地方财政尽快走出困境(吕育康,2005)。
二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4年末,河南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1411万人,2004年全省劳务总收入达到6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其中省外输出838万人,省内解决569万人,境外就业4万人(顾立林,2005)。2005年,河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到1557万人,全省劳务输出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实现劳务收入730亿元,比2005年河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多192.5亿元(李成玉,2006)。2005年河南省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43%,比上年增加146万人,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年度新增转移100万人的工作目标(訾红旗,20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数增长较快,待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巨大。河南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且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近百万人,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2005年河南的农村劳动力为4 90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约为2800万,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万左右,仍剩余近1300万(胡敬艳,李振华,刘巍,2005)。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给河南省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吸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其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其就业岗位选择面较窄。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而素质低。据河南省统
计局统计,河南省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0%,其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仅为21.7%。这样素质的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2003年全国需要农民工的企业中,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30%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武化岩,2006)。四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目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规模有了较大突破,但其中真正是通过政府及中介组织实现转移的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权限还仅限于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在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方面做的较少。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部分地方劳务市场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缺乏严格的审批、监督,使得一些专门骗取求聘者钱财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一些地方的农民对依靠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寻求就业的信心不足。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