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5|回复: 0

2018黄河水资源与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也是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所在。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构建黄河供水冈,是解决沿黄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河南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应把引黄供水、构建黄河水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高现有黄河水网质量,进一步拓宽黄河水资源利用空间,形成河南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水资源网。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供水网
    
一、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一)水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象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2)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开发利用的资源不同;(3)同种资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利用层次、程度、模式不同(王青等,2004)。随着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建设标准的提高,对水资源的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河南沿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与黄河水资源密不可分。加快河南经济发展,一是要研究如何统筹兼顾生态建设、农民生计和地方经济发展,研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机制;二是要研究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各类建设项目尽早发挥效益;三是要研究如何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五是要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把经济发展和入口、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五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善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水资源是其控制要素。
  (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任务。如何把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与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好结合起来,是推动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全新思路。雷社平等曾利用相关分析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计算,指出产业结构与用水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8508,属于高度相关(雷社平等,2004)。经济结构调整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任务,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用水结构的变化,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低收入国家中农业用水、其他产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是87:8:12;中等收入国家是74:13:12;高收入国家是30:59:11。由于不同行业用水效益不同,随着用水结构的变化,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用水效益呈上升趋势。我国单方工业用水的增加值约46.8元,农业是4.3元,要实现河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各产业用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中不同行业变化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握经济结构演进的趋势,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用水结构调整来主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区域和行业,既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又为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服务。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和工业大省,其进一步扩张将会对水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是河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过境水资源,其水资源量占全省入境水资源总量的近 90%。目前,全省水资源瓶颈非常明显,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44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警戒线,沿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只有27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特别是由于超采地下水,已形成濮清南、温孟、商丘、许昌4个沉陷漏斗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衰竭,地面沉降、泉水断流、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地下水资源贯通污染,已有3/4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饮用水标准,1/5以上的地下水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沿黄地区作为河南省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建设中的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解决水资源瓶颈的唯一方法就是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目前,黄河水资源已从单一农业灌溉扩展到公共用水、灌溉、土壤改良以及水旅游、养殖等各个方面,具有同粮食、环境、能源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有效节约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城市及工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将成为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与开采地下水、中线南水北调相比,黄河用水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沿黄灌区的农业水价在4分/立方米左右,而井灌综合成本在0.21~ 0.43元/立方米;黄河水经过泥沙处理后,用于城市、工业及环境用水的综合成本为0.15元/立方米左右,中线南水北调要达到o.5~0.7元/立方米,黄河用水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而且,引黄水温适宜农作物生长,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有机物质,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且具有改良土壤之功效。发展引黄灌溉还可以对地下水进行有效补源,逐步恢复沉陷漏斗区域的水资源采补平衡,改善地下水漏斗状况、增加地表植被、林草覆盖率,遏制和消除土壤沙化,为逐步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经济园区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沿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矛盾
  
  
  黄河自山西潼关进入河南省,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市24县区,自濮阳市台前张庄流入山东,境内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河道总长711公里。早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已开始较正规地发展引黄工程,灌溉面积达30万亩,其中因被毛主席赞扬而闻名全国的人民胜利渠就是那时的杰作。河南省黄河干支流现有115个地表、地下取水口,设计引水量2058m3/秒,引黄灌区28处,设计灌溉面积 1478多万亩。目前,河南省引黄供水工程已初显规模和成效。河南河务局成立供水局后建设的第一个城市
  据河南省水利部门的水资源规划统计,未来河南水资源缺口达四分之三,沿黄许多大中型城市在步人高速工业化发展轨道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水资源缺乏的难题。一方面由于河南沿黄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650毫米,而且多集中在汛期。因恐积涝成灾,各地都是千方百计地将汛期径流排泄出境,很少被利用,因而经常出现春旱、夏涝、旱涝交替的怪圈。与此同时,这些区域的水面年蒸发量区在1300至2000毫米之间,约供水工程——长垣城区引黄供水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区居民生活条件、为长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长垣供水模式”已经引发了连锁供水效应,借鉴这一模式,温县引黄补源一期供水工程于2005年10 月24日进行了试通水,洛阳石化总厂吉利白坡黄河取水工程也已经通水,武陟引黄补源工程正在建设,濮阳供水工程洽谈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黄供水正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目前河南省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配颇有限与配额没有充分利用的矛盾。据统计,黄河流域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分配分别为 593m3和324m3,仅为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5%和17%,到2000年,按沿黄各省(区)要求,黄河供水量达700多亿m3,超过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分配量约1倍 (刘金友,蒋义奎,1998)。20世纪50年代,整个河南的引黄工程规划设计规模超过子山东省的60%,如今实际灌溉面积不足山东的25%,年均引水量只有山东的三分之一。河南省从黄河年平均取水不足20亿m’,最多年份也不过35m3,而与河南省相邻、面积人口相近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这些年来平均一年的引黄水量一般都在50亿至60亿m3。198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根据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调整并提出了在南水北调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见下表),从分配给两省的水量份额与实际引水量的比例上看,同样显示了这种差距,山东往往是百分之百用足每年给该省的引黄水量,而河南只用到不足份额的50%。从表面上看,似乎河南不缺水,不需要引用太多黄河水,但根据各方面的实地调查表明,事实恰恰相反,河南省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缺水省份,原因在于分给河南省的配额有限,然而河南省还没有充分利用这部分配额,在资源不断实行优化配置和调整的压力下,特别是在沿黄各省强烈要求增加黄河水资源配额的呼声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有限的水资源,进一步实现境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需要统筹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降雨量的2~3倍,造成地表水资源匮乏,黄河以外的各条支流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另一方面,有限的水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也妨碍了直接饮用。
(二)沿黄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是比较低的,渠道灌溉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如果我们能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即可节水400多亿 m3(闻致中,2001)。照常理讲,水资源极度短缺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然而,日前河南省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河南省引黄灌区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70年代,由于灌区发展迅速,投资不足,灌区是因陋就简而形成的,工程配套面积不足控制面积的50%,田间工程不配套,标准比较低,骨干工程较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使得引黄沿途渗漏量很大,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目前引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平均为o.4 左右,部分灌区不足o.35,同时,大部分农田仍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耗水定额较高,节水灌溉所占比重较少;工业用水也存在浪费问题,一些城市万元产值耗水量比先进国家高出3—4倍,重复利用率低;城市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
(三)高度重型化的工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的矛盾。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铁矿及多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沿黄地带能源、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超前发展,支柱产业多为单一的资源型企业,而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严重不足。河南省的霍夫曼系数(即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与全国的偏差为负值。这种高度重型化、初级化的工业结构,一方面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耗水量大,排污量也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卫海英等,2003)。
  
  三、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优势,实现中原崛起
  
  (一)黄河水资源为河南省率先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先后实施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使中部成为政策边缘化地区,在“四面夹击呈现“塌陷”之势,如何避免“中部塌陷”实现“中部崛起”成为热门话题。在我们谈论中部崛起的国家意义时,有4点同水资源密切相关:典型的季风气候和多样化的土壤使本区成为国家农业区的重点;丰富的水资源使本区成为国内重要的水电基地;居中的地理位置使中部成为交通和通讯的枢纽地带;遍布本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中部成为旅游胜地。在“中部崛起”话题里面,河南全省上下非常关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中原崛起,中原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原城市群和经济隆起带的建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扛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这些城市群迅速带动了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原地区,一个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和焦作等城中的“中原城市群”,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慢慢崛起。在我们宣扬中部崛起的河南优势时,一般涉及到以下五方面优势,即经济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矿产和农业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基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原崛起的一个最大优势,黄河水资源。在中部崛起的核心争论中,武汉是以长江水域作为其最大的优势而展开对中部崛起的实际意义论述,中原崛起的一个核心工程——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从空间形状上看,它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这个核心圈,实际上是以黄河为主轴而展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