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三地的具体情况,围绕实施大市场发展战略,通过分析各自的发展基础,提出总体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及保证措施。
关键词:环渤海 大市场 思路 对策
实施环渤海地区大市场发展战略,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对搞好商品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整合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这一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加快腾飞,都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环渤海地区大市场的重要意义
所谓环渤海地区大市场,是指分布京津冀城乡、各种交换方式商品市场的集合,具体包括批发、零售、物流、会展等行业和企业,以及批发市场、零售卖场、商业街等商贸流通载体设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实施区域大市场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看实施区域大市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世界经济快速融合,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物流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流通现代化步伐,各种要素和商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充分流动,由此促进了各类区域经济联盟、共同市场蓬勃发展。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只有顺潮而动,顺势发展,才能抢占市场制高点,进一步取得长足发展。
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的迅猛发展态势看实施区域大市场发展战略的紧迫性。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关联度日益提高,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资料显示,两大经济圈创造的GDP已占全国总量的25.8%。同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正在加快实施,各大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环渤海地区只有加快经济整合,加快市场联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拔得头筹。
从京津冀商品市场发展现状看实施区域大市场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京津冀在历史上就是我国较为繁荣与发达的商贸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省市商品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分析,近几年三省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
环渤海大市场战略的基础和条件
商品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京津冀三省市的商品购销总额分别达到8932.2亿元、4179.3亿元和4216.16亿元;三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共计达到5168.6亿元,占全国的(45842亿元)比重为11.27%,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达到1916.7亿元、1074亿元和2177.9亿元;北京、天津两市商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71.3亿元和212.9亿元,占两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51%和8.92%;三省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593.7亿元、712.8亿元和2764.5亿元
商品市场体系日渐成型。京津冀三省市现已基本形成了包括批发与零售多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品市场多类别、大型批发市场与中小型商业网点多层次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截止目前,京津冀三省市批发零售贸易网点及产业活动单位情况详见表1。
商品市场集散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京津冀三省市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综合性批发市场,交易功能明显提升,集散辐射范围日益扩大。截止2003年,京津冀三省市进入全国零售百强的企业有19家,占全国的19 %,其中:北京有14家,实现销售额 676.54亿元;天津有4家,实现销售额180.71亿元;河北省有1家,实现销售额20.26亿元。京津冀三省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分别达到81个、65个和244个;其中河北省年成交额超10亿元、超百亿元的批发市场分别达到40个和3个。
商品市场档次和功能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京津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批现代化、多功能、高档次的大型商业设施纷纷拔地而起,不仅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良好的购物环境、多功能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已经成为各个城市或地区的标志和象征,成为展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北京市按照立足于首都、服务于全国、辐射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思路,加快建设集国际金融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商务中心区(CBD)。天津市近几年先后投资改造与建设和平路、滨江道、鼓楼商业街以及杨柳青明清街等10余条商业示范街,全市1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达到150多家。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正在抓紧规划建设市中心商业区和裕华区、开发区两个商业副中心,营业面积超万平米的大型商场达到11家;唐山市1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共有6家,现正在抓紧建设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SHOPPING MALL,廊坊新世纪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建设也体现了较高水平。
商品市场经营业态迅速升级。随着现代流通业不断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大型仓储式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在京津冀三省市都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步成为商品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截止2003年,京津冀三省市拥有各类连锁企业分别达到146家、60家和170家;连锁商业店铺分别达4000多家、2000多家和2300多家,经营规模分别达到463亿元、210亿元和21.83亿元,占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4.2%、20%和1 %。
商贸会展蓬勃发展。近几年,在各地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京津冀三省市商贸会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北京市仅2002年,举办各类展览会1298个,其中国际展览452个;举办各类国内外会议高达71053个,会展收入达到20.8亿元。天津每年举办各类商贸会展活动达80余项,会展交易规模超百亿元,展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河北唐山的中国陶瓷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6届,每届成交金额在8亿元左右;廊坊市已经建成一座占地30万平米、展馆10万平米的现代化会展中心,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河北省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展览会等多个大型展会。
商品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随着中国加入WTO,京津冀三省市商品市场的开放度日益提高,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泰国易初莲花等著名跨国商业集团纷纷进入三地市场。北京市2001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2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同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2.8个百分点,占其全市社零额的比重达到 4.84%;天津市已吸引世界500强中的22家跨国商贸集团投资商业,2003年外资商业销售额达到37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7%;河北省自1996年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石家庄东方购物中心成立以来,全市外资商业已发展到38家,2002年外资商业销售额实现11.1亿元,占当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0.6%。
环渤海大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商品市场发展规划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全面统筹与协调。长期以来,京津冀三省市的商品市场建设一直停留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缺少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基础上的统筹规划与分工安排,由此造成市场布局不合理,整体结构失衡、功能定位雷同、区域内竞争激烈。
商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就目前情况看,京津冀三省市尚未建起互联互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导致区域内现代商贸物流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多数商品市场的管理及交易手段还依然沿用传统方式,真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和经营的市场所占比重很低。
市场的区域、部门分割、封锁问题依然存在。出于地方或者部门局部利益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造成市场壁垒,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利于统一的区域大市场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