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3|回复: 0

2018论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及其实现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史实,针对知识经济下跳跃式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论述了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及其生成机制,提出满足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最优均衡、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的弹性均衡等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说明了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路径。
  
  关键词: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 报酬递增机制 自增强机制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针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提出“大推进”均衡发展模式和“突击式”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理论是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的新变化。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形式
  
  1.聚合效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机制已不同于传统物质经济: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物质投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制度、政策等稀缺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经济增长机制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等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和速度的主要机制。稀缺要素越密集,区域经济发展中“聚合效应”越显著,外部规模经济性越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发展水平越高。
  
  2.极化效应。由于各区域在制度改革权力、政策供给等方面享受的优惠待遇不同,对技术、人才、信息等稀缺要素的占有不同,加之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价格机制引导生产要素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率向最优区位或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发达地区跳跃式经济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资本、人才净流失,制度、政策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3.扩散效应。传统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物质投入,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产业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缓慢,传统产业或城市发展规模有限,生产要素通过双向式平面传递,“扩散效应”易于实现。知识经济下,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或产业通过要素有机聚合,产生集聚经济性,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只会强化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弱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
  
  4.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区域或城市规模经济与产业规模经济两方面。规模经济性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一个历史范畴。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弹性越大,经济增长曲线向上移动;反之,科技发展水平越低,规模经济弹性越小,经济增长率越低。因为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专业化报酬递增,其边界扩张具有无限弹性,知识技术密集产品生产具有高沉没成本、低复制成本、规模经济显著、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
  
  5.邻近效应。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目标的产业集聚具有“邻近效应”。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共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和公共基础设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经验、技能传播,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便于企业在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树立企业声誉和产品信誉,加速市场资本积累,形成本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互补,减少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降低市场波动风险,形成持续发展能力。
  
  6.网络效应。企业“扎堆”和密集的城市群体构成一种高效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可以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交流,降低交易费用;以众多的城市群体为“发展中心”,以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为增长点,以立体交通通讯网为依托,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服务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的网络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必要条件。
  
  
  
  跳跃式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它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引导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收益率高的区域和产业,形成集聚经济性,推动这些区域或产业跳跃式经济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由于稀缺要素大量流失,经济增长中产生渗漏机制,导致贫困恶性循环。因此,市场机制会引起区域两极分化。
  
  2.制度结构变迁机制。制度结构变迁机制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制度结构安排不均衡,东部地区具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变迁起步早,享受的政策优惠多;而中西部地区不享有制度改革自主权,制度供给不足。制度结构变迁的差异,造成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跳跃式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制度结构僵硬,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3.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宏观调节属自觉的再次调节,具有顺市场调节和逆市场调节二重性质,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积极干预过程。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是政策工具和经济参数的调节,既包括调节总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调节总供给的产业结构政策及维持物价稳定的收入政策,也包括利率、汇率等经济参数的调节;其主要目标是保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促进区域经济跳跃式协调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4.自增强机制。自增强机制是经济体自我繁殖。自我强化的过程和趋势,具有多态均衡、可能无效率、锁定和路径依赖性,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制度和政策是一种俱乐部产品,是可再生的替代性的战略资源,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报酬递增的特点,它对受惠地区带来“放大效应”,而给非受惠地区带来“挤出效应”。自增强机制使落后地区制度结构与政策结构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自主制度变迁机制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报酬弱增机制。报酬递增机制是一种加速成功和加剧损失的正反馈机制,具有累积性、加速性和不可逆性特点,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方向。发达地区人才密集,产业技术含量高,享受的优惠政策多,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流动快,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强,跳跃式经济增长技术时间长;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弱,资金、人才大量流失,产业技术含量低,政策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报酬递增机制作用弱,跳跃式经济增长难以实现。因此,报酬递增机制只会强化发达地区的优势地位,削弱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跳跃式区域增长结构优化标准
  
  1.维持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新古典增长理论主张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和引致投资大的产业,以及经济条件好、增长效率高的地区,以其跳跃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高速发展,却忽视了非均衡增长给落后地区带来的“挤出效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将跳跃式经济发展看成是分工自发演进的结果,忽视政府制度变迁和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实践证明:无论在传统物质经济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分工自发演进模式只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实现空间是有限的。因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结构“瓶颈”制约突显,要求不发达地区保持一定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国民经济跳跃式增长。空间平等与总体效率的最优均衡要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服务化进程中,以专业化经济性和分工协作网络为基础,在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人均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保持合理比例,以便为区域增长结构效应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