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0|回复: 0

2018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0: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假冒伪劣商品以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商品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与制度缺失密切相关,建立和完善信息批露制度、消费者维权制度、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征信制度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制度安排。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 危害 制度安排
  
  一、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形式及危害性
  
  1、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形式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和制度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出现并恣意盛行。假冒伪劣商品存在于消费者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可按不同的纬度进行划分。结合《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的内涵,按假冒和伪劣的关系,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形式可分为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商品。
  (1)假冒非劣质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上伪造或冒用产地、厂名、厂址,在质量认证上冒用名优标志商标,在包装上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侵权性质,因其成本上大大低于正品成本而获得暴利。同时,由于价格低廉且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这类商品在低收入群体中往往具有较大的市场。这种商品的出现与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缺乏、识别能力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失关系极大。
  (2)劣质非假冒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销售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以“处理品”冒充合格商品、生产经销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的商品、生产经销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这种商品大都存在于名牌商品和畅销商品中,存在质量不合格或者与包装标明的质量标准不一致,虽不存在商品侵权问题,但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较强,这种商品大多为经验商品,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在食品领域和药品领域对消费者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由于消费者求廉心理、炫耀心理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市场。这种商品的出现与企业诚信缺失、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政府监管不力关系密切。
  (3)假冒且劣质商品。这类商品是指在生产、质量认证、包装上具有假冒性质且质量低劣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构成侵权而且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同时这种商品制作低廉、几乎不需花费多少成本而成为制假售假者的首选,它们的出现与政府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2、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性
  (1)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第一,假冒伪劣商品的价格严重背离正品的价值,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损害了供求机制,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假冒伪劣商品制假造假成本低,盗用他人商标品牌,低价销售挤占了正品的市场份额,侵占了正品的无形资产价值,扭曲了竞争机制,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风险机制也被歪曲,优而不胜,劣而不汰,人为地造成了“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第三,假冒伪劣商品破坏了投资环境,影响了外地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的积极性。
  (2)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第一,增加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交易前消费者为确认选择正品必须花费大量的成本去搜寻、甄别商品信息,增加了事前成本。交易中往往舍近求远到大型购物中心和专卖店购买以提高购买正品的概率,并且要与商家就商品质量保证进行磋商从而增加了事中成本。交易后由于售后服务不到位、售后维权等问题的出现增加了事后成本。第二,增加了生产者的交易成本。由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生产者要花大量成本研制、增加、更新产品的防伪技术,并提供给消费者免费查询。第三,增加了政府的打假治劣成本。假冒伪劣商品大规模、广范围的出现以及其复杂的生存机制,使治理难度加大,政府打假治劣成本提高。
  (3)国家和各经济主体蒙受了巨额经济损失和身心健康的损害。假冒伪劣商品不仅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国民经济的损失,而且给正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在农资领域、食品领域和药品卫生领域尤其如此。据财政部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2004年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税收损失估计在500—1000亿元,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假冒商品总货值超过1370亿元,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2009年上半年查处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达11.2万起,涉案价值13.9亿元。
  (4)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沦丧和腐败的滋生。假冒伪劣商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诚信商业道德的扭曲,以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为中心,通过制假售假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自私自利的商业道德最终会损害和动摇商业道德的诚信伦理道德基础,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沦丧。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中出现的设租、寻租行为,必然会滋生腐败。
  
  二、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制度缺失原因
  
  1、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选择和维权制度供给不足
  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选择的出现是因为校正这种行为的制度供给不足,维权制度的供给不足则直接表现为制度短缺。消费者机会主义行为选择表现为购买行为的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决策和打假治劣的“搭便车”行为。购买行为的机会主义持侥幸心理,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正品,而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这主要是信息公开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所致。有限理性决策往往以购买正品的愿望出发,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知假买假的行为,这主要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供给不足所致。打假治劣的“搭便车”行为是因为消费者个体打假治劣成本高、打假治劣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而需要政府出台统一的制度规范、实行统一的行动所致。
  消费者维权制度短缺主要表现为维权制度本身的短缺、制度执行力不够和缺乏唤起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制度安排。维权制度本身的短缺主要是消费者维权的法律制度不够,现有的法律条款规定比较原则,表述不够准确,操作上有困难,直接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时无法查询、申诉,要求修理、退货、赔偿,或者实施这些维权行为的成本高,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制度执行力不够主要是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执法者素质不高,对执法者的监管不力,导致打击力度不到位。同时政府没有制定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一揽子制度安排,消费者在面对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时态度消极、无所适从,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企业诚信制度缺失
  企业诚信是以诚信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商业诚信,是经济伦理诚信、经济行为诚信、经济制度诚信的结合。企业诚信制度的缺失表现为企业经济制度诚信缺失和评判企业诚信的制度体系缺失。企业经济制度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一种制度安排以公认的、规定的方式来形成一种信任结构,只有企业自身内省的标准,因此诚信的形成没有制度约束,导致个别企业为追逐暴利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二是没有强制性实现企业诚信的制度,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行为按契约规定的方式展开,不能形成企业诚信的实践机制,因而不能约束企业不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三是契约本身的诚信和契约强制执行的诚信没有完整的制度保证,不仅导致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而且也不能保证地方政府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是诚信的,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打假”往往变成了“假打”。
  评判企业诚信的制度体系缺失主要表现为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一是征信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企业资金借贷信用,没有正式涉及企业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政府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只是采取曝光、罚款等方式,没有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更没有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记入企业诚信档案和企业负责人的个人诚信档案。二是没有统一规范征信工作的法规,具体的征信采集行为没有足够的法律条款支撑,数据缺乏完整性,也不能制约征信本身的不诚信行为。三是征信评判标准不统一,企业诚信数据没有对接、共享和联动,不能从多个层面来制约企业的不诚信经济行为。因此,评判企业诚信的制度体系缺乏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统一的界定标准,使很多本身具有假冒伪劣商品性质的商品游离于治理范围之外,同时也不能建立抑制假冒伪劣商品的长效机制,往往使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死灰复燃”,成了“百变金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