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返回列表
查看:
272
|
回复:
0
2018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复制链接]
9977930
997793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08: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论文代写 http://
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
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
林毅夫:发达国家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总结大全 http:///html/zongjie/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
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消费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
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长不可持续。唱衰中国的声音和中国崩溃论一直都有,主要是因为中国一直未按西方主流理论去进行改革。我们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唱衰论调没有看清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近期参加的很多国际会议,许多人说中国经济放缓是体制机制问题。但为什么在我们经济放缓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和我们同样发展程度的国家如印度和巴西,以及东亚那些表现很好的新兴高收入经济体,增速也在放缓?而且放缓程度比我们还大。因此,这种同步放缓一定是有共同的外因。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发达国家或国际机构的说法跳舞,发达国家品评我们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结果如何。 论文网 http://
2008年开始中国有20年高增长潜力
记者:您对未来中国发展潜力有何具体看法?
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看,相信中国从2008年起还有20年高速增长潜力。潜力在于与发达国家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所决定的巨大后发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很多,相应的投入和风险也都小于发达国家。目前,有两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一种认为东亚奇迹不过就是20年,中国已高速增长35年,放慢是必然的。另一种认为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按1990年G-K国际元)的时候,增速就会放缓。我们将很快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必然会放缓。但这些说法并不准确。衡量一个国家后发优势的标准是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人均收入代表平均劳动生产率、平均技术水平和平均产业附加值水平。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2008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1967年与美国的差距。这些经济体分别在那些年份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20年左右8%-9%的增长。所以,中国从2008年开始也应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记者:双轨制在中国以往发展进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目前发展的制约。回顾中国经济以往35年发展史,您对这一转型路径有什么看法? 开题报告 http:///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林毅夫:转型中国家一定有制度扭曲。对比标准模型来看,这些扭曲必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