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8|回复: 0

2018从刘庄、南街、竹林集体经济的发展看“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摘; 要]“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河南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企业入手,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增强集体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了科学种田和生产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关键词]“两个飞跃”; 集体经济; 科学性
;

       ; 邓小平一贯坚持并且最终深入阐发的“一个大思想”
;
; 1990年,邓小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首次阐释了“两个飞跃”的思想。3月3日,他在与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1] 1992年7月,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后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这个问题这次不提也可以,还是巩固承包制,但是以后总会提出来的。现在土地是公有的。要提高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我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同志说他都赞成,说这是一个大思想。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1](pp.1349~1350)
; 其实,最终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2]他概括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目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形式就会有发展变化。邓小平强调:“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2](p.316)也就是说:“关键是发展生产力”。[2](p.315)
改革开放20多年间,邓小平所说的“两个飞跃”中的第一个飞跃,在河南农村显现出巨大的力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第二个飞跃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农业大省,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使河南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得到空前的释放。不仅如此,在对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河南各地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体经济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第二个飞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刘庄、南街、竹林等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以其持续发展的态势、已经取得的良好绩效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充分表明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与实践意义。
以农村第二产业为重要支柱,奠定集体经济的深厚基础
;
; 以村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第二产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兴起,并且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经历了曲折的创业过程。村镇企业多年奋斗留存下来的精华,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乃至集体经济的基本产业。河南农村共同富裕的新老典型——刘庄、南街、竹林,均以实力雄厚的村镇企业和知名的品牌享誉国内。新乡县刘庄村于1985年建立的华星制厂,为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和青霉素生产大厂,所产青霉素原料80%出口,红霉素全部出口。200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60倍,其中99%来自。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是临颍县南街村的企业组织,始建于1980年,经过14年的奋斗,成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下设食品加工、印刷、制药、包装等26家企业,拥有各种先进设备3000多台(套),产品100多种,为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集团公司。巩义市竹林镇原为行政村,当地的河南竹林集团公司下属8个行业集团,拥有58家企业,其中的中美合资竹林安特制药公司和众生制药厂,是竹林镇的高科技支柱产业,并成为省内行业的第一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改村为镇。2003年,竹林镇人均利税位居全省乡镇第一,集体资产由1983年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亿元。上述村镇企业在当地的社会总产值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 邓小平在关于“两个飞跃”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3]多年来,河南农村先进典型的村镇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村镇企业不仅在规模上大幅度增长,质量上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企业和产品的种类上有了飞跃的发展,商品生产更加系统化和社会化。其发展的态势主要以三个特征表现出来:一是规模性。三个村镇(集团)企业的规模不仅在河南省内、也不仅在村镇企业中举足轻重,甚至在国内同类产业中也是佼佼者。以核心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辅,充分发挥村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集团优势,摆脱了企业初期的种种弱势因素。二是集约性。三个村镇企业的技术装备已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主要生产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现代化、高起点和较高的科技成分,使得这些企业具有大跨度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能力,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三是开放性。三个村镇的企业已经形成高新优质产品带头和多层次、主体性、外向化产品的企业群体,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从走出去、引进来人手,吸引外资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再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形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也为工业的外向型发展探索了成功之路。
; 村镇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村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2001年为例:刘庄全村社会总产值4.6亿元,集体积累自有资产6.1亿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南街村完成产值13亿元,实现利税6600万元,年人均分配达到6700元;竹林镇实现利税9800万元,其中纳税5010万元,人均纳税近8000元,人均纯收入6700元。在全省小城镇综合实力百强镇中,竹林镇综合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位。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下,三个村镇的相关经济状况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首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其更加趋向合理,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配套的全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格局,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其次,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耕种、灌溉、施肥、病虫防治、收割以及饲养业的饲料加工都实现了机械化,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再次,确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