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集团共有资源与免费乘车的效益
返回列表
查看:
232
|
回复:
0
2018集团共有资源与免费乘车的效益
[复制链接]
4494845
449484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3 1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内容提要 奥尔森教授认为,在非的集体行动中,只要集体物品给个人带来的利益大于集体物品的总,个人就愿意为集团提供集体物品,本文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进一步认为,只要集体物品给部分成员带来的利益大于集体物品的总成本,这部分成员就愿意为集团提供集体物品。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对奥尔森教授认为小集团的效率高于大集团的结论进行了修正,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集团更有利于增进集团成员的利益。
; 关键词:大集团;共有资源;乘车
; 一、集体物品的两难困境
; 集团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一些有共同利益的个人”⑴组成的,集团或组织存在的基本功能是为本集团的全体人员提供集体物品。集体物品的与个人物品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集团中的全体成员对获得这一集团利益有着共同的兴趣,但他们对承担为获得这一集团利益而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兴趣。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付出全部成本,而且不管他自己是否分担了成本,一般总能得到提供的利益。”⑵这样,集团中集体物品的共享性与集体物品生产成本的分担性便成了集团理论不可回避的中心问题。一方面,一个集团或组织只有为其成员提供集体物品,这个集团或组织才能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集团成员要承担集体物品生产的成本又有可能提高集团的离心倾向,加速集团的解体。这就是集团集体物品的两难困境。那么是如何化解这个两难困境的呢?为此,奥尔森教授考察了各种类型的组织,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提供集体物品这个问题上,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他解释说,在小集团中如果某个人受到激励提供集体物品,既使要他承担全部成本,他也会提供。因为他从这件集体物品中得到的利益超过了该物品的总成本。而在大集团中,却“没有一个成员获得的收益的份额足以使他有动力单独提供集体物品”。⑶尽管集体物品对集团来说是如此珍贵,但却不能激励个体成员承担实现集团利益所需要的成本。虽然大集团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但是大集团毕竟是客观存在,那么大集团又是如何解决集体物品生产的效率的呢,在这方面奥尔森列举了一些具体办法。
; 首先是“选择性”激励。选择性激励就是给集团成员提供非品,以激励集团中的个人采取有利于集团利益的方法。选择性激励的实施可以采取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社会的、的等非经济措施,但究竟选择何种措施,应充分考虑个体成员的理性需求。其次是“邦联”制方法。就是将一个大集团分成若干个小集团,每个小集团与别的集团一起组成大集团的联邦。第三是代理方法。奥尔森举例说,一个许多人参加的会议是难以迅速、仔细地做出决策的,因为个人的意见对会议的结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而理性的个人不想花过多精力,所以这样的大型会议效率不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型组织在行动时总是求助于小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和小型领导集团。
; 然而,奥尔森提出的这些办法并没有真正解决大集团的效率问题,还是仍然在小集团的效率高于大集团这个问题上进行循环论证,要解决大集团的效率问题,除非把大集团划小,这也就是奥尔森在集团效率问题上的核心观点。很明显,这种观点或理论并没有解决集体物品的两难困境这一理论难题,更没有对现实生活中大集团比小集团的发展趋势更为强劲这一客观现实做出解释。
; 二、核心集团与两难困境的求解
; 由此可以看出,大集团的效率问题是集团理论的难点,只要能解决大集团的效率问题,集体物品的两难困境也就不难解决了。而奥尔森之所以未能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过于严格的行为假设。
; 奥尔森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隐含的行为假设大致包括:A、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函数和资源禀赋,他们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因而他们为集体物品的生产承担的费用也应大体相当,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成本。B、大集团都由原子式的个体组成,大集团内部不存在小集团,如果存在那一定是潜在集团行动的结果,在大集团行动之前不可能形成集团分化的条件。C、假设集团内部只有个体理性而没有群体理性,任何个人都只关心从集团能获得多少利益,集团内部没有利他行为的存在,更无人主动为他人支付成本。
; 显然,这些假设过于严格,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找到这样的大集团,但并不是所有的大集团都有这样的特征。有一个实际的例子,某地修建了一座古塔,古塔对当地居民来说是集体物品,据说古塔有镇灾——消除水患之效用。但我们从塔内碑刻中看到,为修建古塔捐赠的钱币各个成员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承担成本最多的一个人捐献了建塔所需的全部土地,并且承担了第一至第三层的全部费用。可以想象,当地有许多居民是没有捐款的,起码那些一无所有的雇农没有捐款。尽管成本在集团内部进行了非均衡的分布,但宝塔终究建起来了,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奥尔森的理论中得到启发,奥尔森认为,只有个体成员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大于生产集体物品的成本,那么这些成本就不一定进行均衡分配,有的个人甚至愿意承担全部成本,这样集团就能提供集体物品。现在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分析大集团,在大集团内只要有部分成员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收益大于集体物品的生产成本,这部分成员就愿意为集体物品的生产承担全部成本,就是明知有人要白占好处也在所不惜,这样集体物品就能提供。这些在大集团内自愿为集体物品的生产承担全部成本的部分成员,我们称之为大集团中的核心集团。核心集团的作用在于,它能使大集团从潜在中的集团变为行动中的集团。大集团要做到行动步伐的整齐划一是困难的,大集团的行动总是有部分成员先行一步,也就是说,在大集团中个体成员为集体物品的生产所承担的成本不可能是一样的,其中有部分成员一定比其他成员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这些承担了更多成本的成员就是大集团的核心成员。如果一个大集团没有这样的核心成员,那么集体物品的生产就只能是集团成员的一种设想,还不可能成为可以实施的计划,这样就必然导致集体物品供给的短缺。
; 集团内部的核心集团与人们常说的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不同,组织的领导核心一般是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能支配更多的公共品,领导核心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一般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组织行动之前就已确定的,它是人们对组织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制度安排;而核心集团则是大集团在行动中自发形成的,人们事先并没有就此做出制度安排,只有在行动中人们通过对集团成员的观察才能明确核心集团的存在,以及这个集团所起的作用,而一旦这次行动结束,在这次行动中起核心作用的集团就有可能解体,下一次行动有可能形成新的核心集团。
; 那么个人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在大集团的行动中起核心作用呢?
; 首先,核心集团的成员比非核心集团的成员有较多的资源禀赋。有的有较多的物质资本,有的有较多的资本,对非市场集团而言,较多的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有利于在集团中发挥作用。其次,对行动的预期效益比非核心集团成员更为乐观,他们可能认为集体物品的产生并不象其他成员认为的需要花费那么多的成本,或者认为这件集体物品一旦被供给其效益一定比非核心集团成员预期的要好。第三,对集团本身的偏好。核心集团的成员比非核心集团的成员对本集团有更高的认同感,他的消费与他人有较强的关联性,对集团内部的搭便车行为抱着肥水未落外人田的心态,甚至认为本集团整体利益的增长是个人利益提高不可缺少的条件。
; 三、集团的共有资源与大集团的优势
; 从动态来考察,集团的发展存在着两种相反的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